【好萊塢明星愛當衣架但不愛受訪,而這可能是件壞事】葉郎
威尼斯影展宣稱正在進行的影展是近年來最多影人出席的一屆。不過有另外一群與會者不這麼認為。
威尼斯影展官方的說法主要是對照去年好萊塢明星和部分創作者缺席的狀況。去年此刻好萊塢正在進行數十年來最大規模的罷工,任何 SAG-AFTRA 美國演員工會的成員都無法出席所有的宣傳場合,而 WGA 編劇工會的成員也是同樣的情形。
名為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s Journalists 國際影展記者的團體發佈了一封有100名記者連署的公開信,抗議今年威尼斯影展過程中他們幾乎完全採訪不到明星和影人的狀況。他們說今年參展電影絕大多數都取消了過去慣例的記者會,使得少數大型媒體之外絕大多數參與威尼斯影展的記者都失去了接觸明星和影人的機會。
許多跑影展的記者都是自由撰稿人,必須自掏腰包支付跨國旅費前去,並忍受影展期間漲到極不合理住宿成本。如果他們無法採訪到任何人就很有可能賣不出任何稿件。一次兩次血本無歸之後,威尼斯可能將再也見不到這些記者的身影。
事實上影展開始當天的記者會上,一名德國自由撰稿人就當場向威尼斯影展藝術總監 Alberto Barbera 抱怨:「我們是來這裡工作的,可是今年基本上零互動機會,因為什麼採訪都沒辦法安排。」不過影展總監也只能聳聳肩,理由是參展電影的行銷決策並不是影展主辦單位可以介入的事。明星歸片廠,而不歸影展管。
影展除了表面上的競賽之外,版權交易和電影宣傳才是最重要的機能。像 Angelina Jolie 和 Brad Pitt 之類頂級明星帶來的曝光,可能有上千萬美元的公關價值。而這兩位今年正好都會出席威尼斯影展,也正好都不安排記者訪問。
Angelina Jolie 和 Brad Pitt 少點版面感覺上無關痛癢。但實際上電影記者的生態圈是透過同時報導 A 級明星和新人來維持平衡。記者連署的公開信中也指出一旦影展記者的生態系瓦解,不只是 A 級明星失去版面,那些正要崛起的新人演員和創作者也會因為沒有記者採訪的曝光而無從成為更有群眾影響力的新星。除非以後都找 AI 來取代真人報導他們。
Hollywood Reporter 引述資深行銷人員 Charles McDonald 的說法,認為影展對於一些還沒有搞定全球發行或是行銷計畫的電影來說只是一個試水溫的地方,還沒有準備要面對媒體訪問。而且這幾年很多演員參與訪問的意願也越來越低。
《噤界:入侵日》((A Quiet Place: Day One)女主角 Lupita Nyong'o 在幾個月前為該片接受媒體訪問時,就解釋了為什麼媒體訪問是這麼惱人的事。「不同的人不斷地被安排進來問我一模一樣的問題」她說:「而你卻必須一視同仁地給他們同等的注意力、同等的投入心力,然後提供跟上一輪一模一樣的答案。這是個非常惱人的工作。」
「(參與其中)的每個人都無比厭煩」《奧本海默》(Oppenheimer)男主角 Cillian Murphy 也在今年初奧斯卡結束後、他的宣傳任務終於結束的當下公開抱怨過整個電影巡迴宣傳的模式已經完全壞掉了。
2年前的威尼斯影展也出現非常經典的案例,男星 Chris Pine 在《別擔心親愛的》(Don’t Worry Darling)的記者會上像殭屍一樣神遊的迷因影片直到現在仍不定期從網路浮上水面。
今年初《沙丘:第二部》(Dune: Part Two) 正在進行宣傳時,真人實境秀出身的 podcast 主持人 Sam Thompson 在記者會上向 Timothée Chalamet 提問的影片曾經在網路上瘋傳並引發訕笑。他問這位快速崛起的當紅男演員說,在銀幕上和現實生活中認識的人演出情侶會比較難還是比較容易。
這個陳腔濫調的爛問題背後,其實也反映了電影新聞媒體的環境正在發生微妙變化。傳統媒體(不論報紙、期刊或電視)的影響力快速衰退,許多記者專業報導的聲量和影響力已經遠不如完全沒有電影文化背景的網紅隨口問的廉價問題。「親吻你現實生活中認識的人是什麼感覺?」之類的。
沒有等到AI 取代真人記者,網紅已經先一步攪亂記者生態。一些記者和影評人其實都在練習開設自己的社群帳號、拍60秒 TikTok 短片,以便迎接有一天再也沒有媒體可以刊登他們文章的時刻。
好萊塢可能也察覺了這種風向。並神不知鬼不覺地改變他們的行銷策略。
與其讓臭臉的明星滿心不甘願地接受全世界媒體的輪番拷問,不如把這個勞師動眾的宣傳活動直接取消。然後將宣傳重心轉向另一個更簡單直接、明星們也更心甘情願配合的場合——紅地毯。
女星 Zendaya 在《沙丘:第二部》倫敦首映會的紅地毯上,一襲幾乎與電影風格完全無涉的 Roksanda Ilinčić 銀色訂製套裝,只花幾個小時就觸發了巨大的社群連鎖反應,並持續熱議數日,成為整部電影宣傳期的最高潮。壯觀得簡直無法直視的 Zendaya 因此僭越了她原本要宣傳的電影本身,並再次確認了那個有百年歷史的好萊塢法則——她,才是產品本體。而不是電影。
幾個星期後,Zendaya 又在倫敦複製了另一次行銷高潮。她這次穿上有網球拍印花的 Thom Browne 百褶禮服出席另一部電影《挑戰者》(Challengers)的紅地毯活動。事實上,這兩場紅地毯活動上男演員 Timothée Chalamet 的造型連續兩次完全跟不上女星 Zendaya 而顯得太隨興的裝扮,甚至引發了一些網路議論和迷因,說「這就為什麼我出門前永遠會先打聽同行友人的打扮」。
我們或許可以把這個趨勢或許跟奧斯卡頒獎典禮的衰敗連結在一起。曾經報紙或電視媒體上的記者專訪和奧斯卡頒獎典禮,是我們接觸這些雲端之上的神明本人真實情感的唯二管道。如今雲端上的神明個個都有自己的 TikTok 帳號,不必等記者招待會或是拿到奧斯卡獎座,可能在電影正在拍攝的過程當中就開使直接面對粉絲地(D2C?)透露揣摩角色的心路歷程。
這就是為什麼奧斯卡頒獎典禮的重點已經只剩下出席典禮的明星造型和紅地毯上那些容易觸發社群傳播的短片。
造型現在根本已成電影巡迴宣傳重點,使得女星 Ariana Grande 甚至必須先向媒體預告未上映電影《魔法壞女巫》(Wicked)的「打片服」會大概是什麼風格。GQ 時尚專欄作者 Eileen Cartter 因此評論道 "In other words: Welcome to the press tour for the press tour."
「這種『只有紅地毯活動』的宣傳通告其實已經存在一陣子,包含其他影展比如坎城和柏林也都有」記者連署的公開信中說今年威尼斯影展則是史無前例地惡化,大多數明星都只走紅地毯而不能安排訪問。來自全世界超過3000名電影記者和影評人如果還運氣不好沒排到看片的話,根本只剩下「打片服」的評論能寫。
還能逮住明星問到「親吻你現實生活中認識的人是什麼感覺」之類蠢問題的人,可能還算是幸運的。
後記:老闆暑假放完了。雖然暑假作業根本沒有做完,該開學的還是得開學。所以今天開始恢復更新貼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