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價值觀總期待女人「溫柔」、「聽話」、「可愛」、「善良」,把這些特質視為優點,但溫柔也好、聽話也好,是要對誰溫柔?要聽誰的話?
認真去思索,會發現這些形容詞都建立在「除了自己,還要有其他人存在」的前提下才能成立,而溫柔、善良、聽話……每一個詞都不具攻擊性,變相傳達著「我對你(們)無害」的概念,而「我對你(們)無害」就本人而言,哪裡是優點?說穿了就是被包裝成優點的「利他」大於「利己」的特質。
正因為從小被輸入「要無害」、「不能有性格銳角」、「要犧牲自己成全別人」的價值觀,並且還把這些當美德,讓人(絕大部分是女性)認為自己對別人的情緒有承擔義務,同時認為表達自己是錯誤,最後因為缺乏「表達自我是可以被接受」的正向成功經驗,於是往後人生不斷陷入兩難:我想把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但我又怕這樣會被視為我不對。
從另一個角度想:「溫柔」、「聽話」、「可愛」、「善良」這些被認為是女人該有的特質,如果放在男人身上,社會價值觀就會說他「娘娘腔」,一樣的性格放在不同群體身上居然會有兩種評價標準,就表示這所謂的「優點」根本不能通用。
真正的優點是放諸四海皆準,在誰身上都可以被接受的全人類通用,並允許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就如同:聰明、開朗、樂觀;但如果某種優點只能存在某一種性別或某一類人群,當出現在其他人身上就會變缺點,那這就是被包裝成糖果的「歧視」和「剝削」。
就像社會期待男人要「積極進取」、「有野心」、「堅忍」一樣,這也是對男人的壓迫。
必須先意識到這樣價值觀是不健康的,人才會明白可以選擇自己想存在的姿態,而當人不再被社會所期待要擁有的優點困住後,反而更能得到「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