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我個人也很相信開源大於節流,但若是節流隨著開源收入的比例而增大呢?
尤其是在某些城市中的比較心態,確實有意圖使人消費的環境。
且當一個人的努力展現在他的收入,能不開始買買奢侈品,或是被身旁人影響應該要來些物質消費,才能一洩心中奮力且疲倦的怒氣嗎?
本篇靈感來自我很喜歡的兩位Youtuber(勿戰國籍,因繁體中文講此話題的網紅極少),也歡迎朋友們可以點進去看看,也許會更有共鳴我所寫的:MoneyXYZ、本子在隔壁Benzi
一談到「財富自由」可能會想到各種投資大師、分析股市的專家們的言論,帶領大家存股、分析波動,增加被動收入或是更多的投機賺錢法。
而我發現,有些成功企業家的價值觀也逐漸成為一小群現代人的模範,像是Meta創辦人曾說他只穿白T和牛仔褲,除了身上沒什麼名牌還節省了挑選衣服時間 ; Tesla創辦人也在幾年前賣掉名下所有豪宅,跟自己的SpaceX公司租房或是借住朋友家。這些富豪的物慾極低,卻有著可觀的資產,這樣的價值觀其實也默默呼應許多Z世代的年輕人的選擇。
想知道 為什麼Z世代更容易憂鬱? 我也是Z世代族群,歡迎點選等等看。
消費主義是否是財富自由的第一步,今天想透過不同的哲學理論來一起思辨探討(若有專業者發現有誤煩請指教):
1. 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
功利主義關注行為結果帶來的最大效用或幸福。從這個角度來看,消費主義可能被視為一種能帶來即時快樂和滿足的行為。追求財富自由的人往往認為積累更多財富能夠增加幸福,因為這使他們能夠購買更多物質享受。
2. 德行倫理學(Virtue Ethics):
德行倫理學強調生活中的美德,並認為個人應培養某些有助於長期幸福和善良生活的品格。消費主義可能與德行倫理學中的節制美德相衝突,過度追求物質財富和消費會削弱個人對更有價值的美德的追求,如簡樸和智慧。
3. 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
存在主義關注個體在尋找人生意義的過程中如何面對自由與選擇。消費主義是否能給人帶來真正的自由,還是讓人陷入對物質的依賴?存在主義認為,追求財富自由可能與真正的個人自由相衝突,因為個人若過度依賴外在物質,反而可能失去內在的自主性和人生意義。
批判理論關注社會中的權力結構,尤其是資本主義如何通過媒體和文化來影響人們的觀念和行為。消費主義常常被視為一種社會控制的工具,通過創造人為需求來引導個人的行動,使他們相信財富自由只能通過消費和積累財富來實現。
從生活美學的角度來看,財富自由與消費主義是否有關,取決於我們如何定義美好生活。消費主義強調外在物質的享受,而生活哲學可能更注重內在的滿足和生活的品質。這種哲學觀念可以幫助我們重新思考財富自由的本質,是否應以內心的充實和生活美學為核心,而非物質財富的積累。
消費主義是否是財富自由的第一步,實是取決於你如何定義財富自由的本質,以及你對於物質與精神生活的平衡觀念。
確實我經常過於熱心,內心想法波濤洶湧,太期望朋友們、身邊人早日脫離消費主義苦海,最後搞得自己灰頭土臉。現在我更願把此當成開放議題,慢慢咀嚼、慢慢品嘗,許多領悟是需要對的時機和事件,也祝福大家都能把錢當朋友,好好與其相處,平時過著富足內心生活、有必要體驗卻又敢爽快花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