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年輕人買股票的比例變高了,記帳的比例卻變少了。
可能的解釋之一,是這1-2年來股市大熱,再加上線上開戶容易、零股買賣讓投入門檻變低,給大家一種可以靠股票財富自由、不必工作的嚮往。於是年輕人爭相買股,我甚至看到比我小10+歲的工讀生妹妹邊上班邊看股票APP。但是,在辦公室隨口一問,有記帳習慣的人只有我一個。
在達到財務獨立的路上,記帳遠比買股枯燥無聊,卻是一切理財行為的基礎。
我的記帳始於大四至研究所時期,至今已有超過10年的歷史。可惜在轉換手機的過程中失去了前幾年的帳務紀錄。現在手機當中留存的帳務最早只追溯到2017年7月,否則10幾年完整的紀錄,不只是看出薪資的起伏、台灣通膨溫水煮青蛙的可怕程度(笑),還可以看到個人生活重心、價值觀的轉變,是一部數位生命史紀錄。
我看過的理財書,幾乎都強調記帳是理財的第一步。我相當建議記帳必須細緻到掌握每一筆支出、收入。唯有如此,才能確認你有多少錢可以投資,明確可見的數字也會在支出過高時產生警惕作用。
我也曾遇過朋友困惑,自己「沒花什麼錢」,為什麼會月光?其實每一筆小小的支出,累積下來都非常可觀。就像我也是開始記帳後才發現,原來每天喝兩杯咖啡,一杯自己煮、一杯外帶,會讓我每月支出多出1500元。也有人很開心自己因為短期買賣股票賺錢、領到股利,記帳後才發現,其實加加減減,在股市賺到的減去虧損,到頭來只是一場空。
一份由財經媒體所做的調查顯示,「有記帳習慣者的平均淨資產比無記帳者多出 1.5 倍」。
平時的支出,我會用andro money 這個app記帳。平常App可以看當月花了多少錢、每月還剩下多少預算。每年年底,可以檢視APP的明細表,掌握自己當年的開銷。
錢和時間花在哪,你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為了可以更準確追蹤自己的資產變化,4年前開始我開了一張excel表,每個月都會清點所有銀行帳戶(活存、定存、台幣、外幣)、股票證券戶(台股、美股、美股複委託)、信用卡未出帳款項、當月預計生活費。說來奇妙,不管工作如何,只要清點自己的資產,就會給我奇妙的安心感。知道有一張金錢的安全網支持,無論發生什麼事,都不會立刻墜落。
可以說,人會透過記帳瞭解自己、理清自己和金錢的關係。沒有記帳,就沒辦法真正學會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