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在投資股票時,我們常常最先考慮的幾乎都是獲利,但卻很少人在買進前就先做好風險評估,沒有做好風險評估的人進入市場,順風時覺得自己是股神,逆風時才會覺得自己是韭菜,喜歡賤賣持股,我們要明白誰也沒有預知未來的能力,但至少要我們能先考慮,當遇到的不樂觀的情況時,應該先做好什麼準備,讓自己能做出勝率相對高的抉擇。 首先我是不認同本多終勝的看法,關鍵還是在於資金是在誰的手上操作的,如果給不懂投資的人,我相信資金越多一定是賠得越多,用十萬都會虧損的人,不要妄想給他1億就能夠賺錢,反之能用十萬賺到伍千元的人,給他一億是很有機會能賺到伍佰萬的。 如果想要一直很穩定的在股市獲利,我想學習控制風險就是投資裡很重要的技能,這樣可以減少虧損的風險跟穩定自己的投資心態,比起幻想未來價差能賺多少錢,我會在買進前思考這筆交易,是不是有利可圖,在不知道能不能賺到價差時,我做這筆交易的最低收益是多少(例如對未來股息的預估)。 假設當我們判斷某公司今年獲利不會比去年差,甚至更好,那我就可以預期明年配息不會比今年差,當我用30元買進時殖利率有5%,理論上當股價一直下跌時,做持續買進的動作,殖利率就會一直提高,也許最後能提升到7%,在這個過程中,下跌加碼應該是一件開心的事,因為我們可獲得的最低收益變多了,更幸運的情況是,當市場發現這檔股票殖利率好高時,可能就會有買盤進場哄抬股價!! 這時候我們就只剩一個問題,到底是要領股息呢,還是把價差拿到手,但不管我們做了哪一個決定,結果都是能賺錢的,當然也許有人會問,如果股價都不漲怎麼辦,從價值投資的角度來說,這也不是壞事,重點應該是要放在公司的獲利是否如預期的好,配息也一樣的多,即使最後只能每年賺7%,也遠遠比放在銀行生利息更好。 值得注意的是,獲利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殖利率可不一定能一直維持在7%,如果後年獲利減少時,正常情況下配息也會跟著減少,這時候投資者就要衡量自己對獲利的期待有多高,假設希望至少有4%,當自己發現殖利率低於4%時,就應該要果斷出清持股(不論是狀態是虧損或賺錢的),所有的判斷都應該以公司的獲利變化為主,即使再怎麼懶至少每一季都需要檢查一次獲利狀況,這是對自己資產負責任的一種態度。
以下提供幾個實務上可以降低風險的方式,僅供參考~
第一個是買進前要做的,尋找獲利穩定,配息率穩定,市值規模大的公司,了解持股的業務範圍及財報相關資訊,如果能找跟自己本業相關且熟悉的產業會更佳,需要做好功課,才有辦法知道目前股價到底是合理價還是昂貴價,選股選的好,操作煩惱少。 第二個是開始買進時的策略,先考慮資金的分配,想想剛要建倉的股票總共要投入多少資金,要分幾批投入,理論上資金分越多批越理想,這是因為從投資心理學來說,這可以克制投資者做出一次重押的行為,我們應該讓自己多一些猜錯的機會,前十次買進沒有買到起漲點,那我就買個100次(慶幸我們是生在能買賣零股的時代,不然還真難做到),利用拉長時間,可以讓投資者的買點,能離起漲點非常接近,也讓成本平均來說,相對靠近低點,而成本越低,未來的報酬率也能更亮眼。 第三個關於資金的控管,不做融資,不開過高的槓桿,即使覺得自己投資獲利穩定想要額外借貸,也要選低利息的長期借貸(例如質押或是房貸),每年至少保留足夠的急用金(當股市收益不如預期穩定時,能確保生活的穩定)。 能嚴格執行以上這些要求,相信在股市就很難畢業了,我們小資族的投資夢想應該要務實一點,本金不夠就靠上班慢慢存,依靠上班收入搭配投資收益,個人資產增長是會不會輸通貨膨脹的,有的人5~10年就能達到自己目標(物慾低且收入高的人),有的人則需要花20年(及時行樂的人),但誰快誰慢又如何,不需要花時間去跟別人比較,最後能讓自己及身邊的人開心才應該是投資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