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博士生如何透過寫作建立專業影響力】 ── 1. 搬運知識 2. 生活啟發 3. 審美需求與學術市場的互動

【碩博士生如何透過寫作建立專業影響力】 ── 1. 搬運知識 2. 生活啟發 3. 審美需求與學術市場的互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作為碩博士在學學生,透過寫作分享你的研究啟發與日常思考,不僅能鞏固知識,還能逐步建立起個人的專業影響力。2024年6月,我在社群平台上每天更新多篇300字短文,這樣的持續創作不僅讓我深化學術與生活的啟發,也讓我開始理解「寫作」如何成為溝通知識與市場需求的橋樑。


▋搬運知識:從閱讀到寫作的轉化


對於碩博士生而言,閱讀學術論文、技術文章和產業新聞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我透過這些素材的吸收,將新知識與自己過去的研究經驗相結合,並在每天的300字短文中進行總結與歸納。

這不僅強化了我對學術材料的理解,也提供了一個將理論應用於實踐的機會。

正如古希臘文中的“詩”意指創作,這樣的知識搬運與轉化過程本身就是創作,並且能夠有效鞏固你的學術思考。


▋生活啟發:如何將研究融入日常


除了學術工作,碩博士生的生活也常常充滿著各種思考與啟發。

我經常閱讀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家作品,將他們的洞見與我自身的生活和研究相結合。

例如,一段來自華人作家的文字可能會引發我對研究方法的反思,或幫助我解決學術與生活的平衡問題。

這樣的生活啟發不僅讓我更好地應對研究中的挑戰,也為我的短文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來源。


▋審美需求與學術市場的互動


傅佩榮老師的一句話讓我深刻體會到,詩詞其實是古代社群貼文的形式。

對於碩博士生來說,寫作和學術論文一樣,都是一種創作,關鍵在於如何將知識和美感結合。

學術寫作不僅要有理論深度,也應該滿足讀者的審美需求——簡潔、有條理並富有啟發性。

這樣的寫作不僅能吸引學術市場中的讀者(如同儲備讀者群體),還能有效提升你的學術影響力。


透過寫作,我不斷反思這些供需互動的過程:讀者希望獲取有價值且易於理解的內容,而我希望能通過寫作不斷精進自己的思考與表達能力。對碩博士生來說,這樣的過程將幫助你逐漸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學術品牌。

avatar-img
王啟樺的沙龍
558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實在沒有能力做到既聰明,又把事情做好,自己還沒有損失。」 「自己整理資訊,整理出來即使不看,也已經過了腦子,目的就達到了。」 「用電腦處理,事情只用一秒就可以完成。我們可以迅速知道結果,但事卻缺少了對做事情的藝術的訓練。」 「獲得任何東西都有成本。」 「自己能力有限,就按
1. 過度依賴現成工具而不深入理解其原理: - 許多研究生在學習過程中會使用各種工具來加速工作,例如數據分析軟體或人工智慧模型。雖然這些工具能夠提升效率,但如果你只依賴它們而不深入理解其背後的原理,當工具無法解決複雜問題或遇到限制時,你可能無法靈活應對。理解工具的運作邏輯不僅能幫助你更有效地
「你以為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意見。」 「事實上:每個人會站隊,然後媒體會指定他們的意見。」 這段話來自 Scott Adams 的《Reframe Your Brain》,對於碩博士在學學生,尤其是在學術研究中必須培養獨立思考的人來說,具有深刻啟發性。它揭示了媒體與群體壓力如何影響我們的
如果能得到怎樣的結果已經很清晰,得到想像的成功, 還真的更該去挑戰自己沒有直覺的研究問題,去獲得「精明失敗 Intelligent Failure」。 研究人員的天命就是持續失敗,持續試錯,找到成功的種子。 當能夠具備如此格局,那麼你也已經有了成為科學家的氣度。
1. 只把寫作當作任務,沒有長期投資: - 很多研究生只將寫作視為完成學業任務的一部分,忽略了寫作的真正力量。良好的寫作不僅是展現研究成果,更是構建學術聲望和影響力的重要途徑。寫作的速度和質量直接影響他人對你的認知,能否迅速且清晰地表達你的研究,往往決定了你的研究是否能在學術界得到廣泛認可。
【碩博士生必備的「假說思維」:掌握 Abduction 推理來強化研究創新】 ── 1. 如何運用溯因推理 2. 假設與假說的關鍵差異 3. 提升研究創造力的核心思維 作為碩博士生,研究的核心不僅僅是驗證既有理論,更重要的是提出創新的假說,探索未解的問題。而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從現有的事實中推導出合
「我實在沒有能力做到既聰明,又把事情做好,自己還沒有損失。」 「自己整理資訊,整理出來即使不看,也已經過了腦子,目的就達到了。」 「用電腦處理,事情只用一秒就可以完成。我們可以迅速知道結果,但事卻缺少了對做事情的藝術的訓練。」 「獲得任何東西都有成本。」 「自己能力有限,就按
1. 過度依賴現成工具而不深入理解其原理: - 許多研究生在學習過程中會使用各種工具來加速工作,例如數據分析軟體或人工智慧模型。雖然這些工具能夠提升效率,但如果你只依賴它們而不深入理解其背後的原理,當工具無法解決複雜問題或遇到限制時,你可能無法靈活應對。理解工具的運作邏輯不僅能幫助你更有效地
「你以為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意見。」 「事實上:每個人會站隊,然後媒體會指定他們的意見。」 這段話來自 Scott Adams 的《Reframe Your Brain》,對於碩博士在學學生,尤其是在學術研究中必須培養獨立思考的人來說,具有深刻啟發性。它揭示了媒體與群體壓力如何影響我們的
如果能得到怎樣的結果已經很清晰,得到想像的成功, 還真的更該去挑戰自己沒有直覺的研究問題,去獲得「精明失敗 Intelligent Failure」。 研究人員的天命就是持續失敗,持續試錯,找到成功的種子。 當能夠具備如此格局,那麼你也已經有了成為科學家的氣度。
1. 只把寫作當作任務,沒有長期投資: - 很多研究生只將寫作視為完成學業任務的一部分,忽略了寫作的真正力量。良好的寫作不僅是展現研究成果,更是構建學術聲望和影響力的重要途徑。寫作的速度和質量直接影響他人對你的認知,能否迅速且清晰地表達你的研究,往往決定了你的研究是否能在學術界得到廣泛認可。
【碩博士生必備的「假說思維」:掌握 Abduction 推理來強化研究創新】 ── 1. 如何運用溯因推理 2. 假設與假說的關鍵差異 3. 提升研究創造力的核心思維 作為碩博士生,研究的核心不僅僅是驗證既有理論,更重要的是提出創新的假說,探索未解的問題。而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從現有的事實中推導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