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 這個月底要把這部下架了,所以今天趕快來看。
大約五六年前,我念大學的時候吧。那時有堂心理系通識課叫「普通心理學」,老師在課堂提過這部電影與這場實驗。當時不怎麼放在心上(所以才一直沒想去看),今天才回想起這段記憶。
過了這麼久,實驗內容依然未公開,要等到 2066 年。但我的好奇心已經被挑起,最有興趣的部分倒不是實驗結果,而是這個疑惑——什麼樣的教養方式,容易對孩童產生最大的負面影響?
如果非得做比較,最悲劇的莫過於其中選擇自殺的 Eddy。
Eddy 的家庭並非三人中最貧窮的,也不是最富有的,屬於美國中產階級。電影中提到他父親是一位很嚴格、有紀律的人,職業是老師;而 Eddy 本身則是一位富有藝術情懷,有創造力的人。根據 Eddy 兩位兄弟——David 和 Bobby 所述,他與父親性格截然不同,且他常覺得自己不屬於這個家。單純從這件事實做主觀推斷,性格與價值觀不同,肯定會產生許多衝撞,然而衝撞的結果有很多種,是什麼關鍵因素讓他選擇走上絕路?
身心疾病的遺傳,也就是「先天」也許佔一部分因素。而更重要的是,同時也是這部電影作出的一個結論:「後天」環境也是影響命運的關鍵因素。
雖然 David 和 Bobby 說不怪他父親,根本原因是他們本來性格就不合適。但我還是想深入去想,嚴厲的教養環境可能對人產生哪些負面影響。
首先是完美主義——覺得非得達到「標準」,才敢放鬆。這個標準一開始是他人設立的,它本質上可能是社會框架、旁人眼光,或者父母的主觀評判,後來潛移默化到自己身上,孩子自己為自己設立標準,一旦沒有達到,便容易感覺「不夠格」。
然後是自信心缺乏——從小生長在一個與自己性格不相容的地方,同時另一種「標準」時時鞭策著自己,再加上主要照顧者無法給予足夠的愛、包容與肯定,孩子很容易缺乏自信、覺得自己不足。
養成自我反省的習慣不是壞事,可一旦變成「過度檢討自己」,那就是身心疾病的前奏,這樣的狀態下只剩自我磨耗。
所以我嚴厲譴責用嚴厲教養方式對待小孩的父母。
以上只是從自身生長經驗和心得做延伸思考,沒有任何資料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