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入管理顧問業之前,我做過兩份在「互聯網科技公司」(包含短影音平台)的產品運營實習。雖然畢業後沒有入職科技公司,但是當時累積的「產品思維」卻意外幫助我在「寫文章、起步自媒體」的過程走的更加順利。(三個月內在threads寫出兩百萬累積瀏覽量,漲粉100倍)
這也讓我理解有些技能可以「跨領域互通」。過去任何的經歷都能變成「養分」,雖然當下不一定明白「有什麼用處?」,但將來會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反饋給你。越「專業」,反而「越狹窄」;越「跨界」,反而「越變通」。
以下是過去小半年,利用「產品思維」在文字上的心得:
產品思維:以「用戶為中心」設計產品。套用在文字上,那就是寫出「讓用戶有感覺」的文字。感覺包含:有共鳴、有啟發、想反駁...等足以讓用戶產生「點贊」、「轉發」、「留言」的衝動。
數位時代下,讀者已經越來越缺乏「耐性」了。過往文章喜歡「鋪陳」,將文章重點「擺在後頭」,期待讀者「看完全篇」。
現在的讀者已經有「太多選擇」,他們沒有耐心聽作者「慢慢鋪陳」,想開門就「遇見答案」,因此他們的眼睛是在「快速掃射找關鍵字」,連結關鍵字抓住內容大意,能理解就會繼續讀下去,無法理解就直接跳走。
因此越是「簡潔有力」的文字,越是容易有觀眾,內容不一定「最專業」,但保證一定是「最多人能夠理解的」。
以前「作者是誰?」很重要,篩入進國文課本的「作者」都是「鼎鼎有名」的大作家,除此之外,我們還要考「閱讀理解」:「作者的這段文字表達什麼情感?」。明明不懂,但為了成績,都恨不得鑽進作者腦袋。
網上的文字,「作者是誰」不重要!除非你已深耕多年,累積足夠的粉絲量,不管發什麼都有人無條件支持,不然大部分讀者想的是,「讀你的文字,能幫我解決什麼問題?」
我總結到目前,讀者大概有3類問題,也就是3種需求:1.專業問題:找資訊 2.情緒問題:找共鳴 3.生涯問題:獲啟發。
因此,你的文字要解決什麼問題?
上面提到「作者是誰」不重要,疊加生成式AI的出現,讓生成文字變得更加容易,文字知識越來越多,且廉價。
就像工業化產品,標準流水線作業後,標準化產品越來越多,差異越來越小,價格只能越來越低。因此許多品牌為了凸顯「差異化」,更強調的是「價值觀」和「精神含義」。比方說可口可樂強調「快樂」,無印良品強調「簡約、自然、實用」的生活理念...
你的文字傳達「什麼理念?」、代表「哪一類人的價值觀?」,越凸顯你就能活得越久,不然就容易淪為工具人。
以上是網上寫文小半年的「產品思維」心得總結,隨著經驗的累積,應該會有更多體悟,到時再來分享。
當然,以上說明是基於「想讓自己的文字能吸引更多觀眾」的寫作者。有些人寫作只是為了自己「圖個開心自在」,這類人就不適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