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健康迷思」綁架了嗎?打破 7 個讓你越活越累的錯誤觀念!

你被「健康迷思」綁架了嗎?打破 7 個讓你越活越累的錯誤觀念!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你是否也曾被五花八門的健康資訊轟炸到暈頭轉向?每天被「每天走一萬步」、「睡滿 8 小時才夠」、「跑步傷膝蓋」等各種健康「金科玉律」追著跑,卻越活越累?

哈佛大學人類演化生物學教授的丹尼爾·利伯曼(Daniel Eric Lieberman)在近期的訪談中,揭露了關於運動、睡眠、跑步、癌症和糖的 7 大迷思,這些我們深信不疑的「健康常識」,很可能只是似是而非的謊言!

今天,就讓我們跟著利伯曼教授的腳步,用輕鬆有趣的方式,一起破解生活中常見的健康迷思,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踏上更健康、更自由的道路!

糖尿病是甜蜜的陷阱?揭開糖與發炎的真相

現代人對「健康飲食」越來越重視,而「少吃糖」幾乎成了全民共識。的確,攝取過多的糖,特別是精緻糖,對健康有害無益。但你真的了解糖是如何在身體裡興風作浪的嗎?

其實,糖和身體的發炎反應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當我們吃下高升糖指數的食物,例如白麵包、含糖飲料,血糖會像搭乘雲霄飛車般急速上升,胰島素也只好加班加點地分泌,努力把這些糖分送進細胞裡。

長期下來,細胞就像被糖分塞到吃不消,開始對胰島素愛理不理,這就是所謂的「胰島素阻抗」。這就好比鑰匙怎麼也打不開鎖,糖分只能在血液裡遊蕩,最終導致糖尿病。

更可怕的是,胰島素阻抗不只會影響血糖控制,還會引發慢性發炎,增加罹患癌症、心血管疾病等風險。所以,想要遠離疾病,控制糖分攝取,尤其是精緻糖,絕對是關鍵的第一步!

日行萬步的迷思:原來是場行銷遊戲?

「每天走一萬步」這句口號,簡直像魔咒一樣,深深烙印在現代人的腦海裡。智慧手錶、手機 APP 每天都在提醒你:「還差幾步才能達標!」

但你知道嗎?「每天走一萬步」其實源自於 1960 年代日本的一場行銷活動!當時,一家公司為了推廣他們新發明的計步器,絞盡腦汁想出一個琅琅上口的口號。「一萬步」的日文發音剛好和計步器的名稱很像,就這樣,「每天走一萬步」的口號誕生了!

雖然這個數字的誕生有點無厘頭,但研究顯示,每天步行 7000 到 8000 步以上,確實對健康有益。超過一萬步之後,健康效益的增加就不那麼顯著了。所以,與其執著於「一萬步」這個數字,不如把重點放在「規律運動」,每天撥出時間快走、慢跑,享受運動帶來的快樂和健康!

打破 8 小時睡眠魔咒:睡多久才夠,你的身體說了算!

「每晚要睡 8 小時」就像「每天走一萬步」一樣,被奉為圭臬。但你有沒有想過,你的身體真的需要這麼多睡眠嗎?

研究發現,平均來說,睡眠 7 小時的人,健康狀況可能比睡 8 小時的人更好。當然,這只是一個平均值,每個人的睡眠需求都不一樣。就像有些人吃得少也能飽,有些人則是大胃王,睡眠這件事也是很「個人化」的。

影響睡眠時間的因素很多,例如年齡、生活習慣、基因等等。青少年通常需要比較多的睡眠,而老年人的睡眠時間則可能比較短。

所以,與其盲目追求 8 小时的睡眠,不如倾听你身体的声音,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睡眠时间,并且建立規律的睡眠作息,才能真正睡得香甜、睡得健康!

力量訓練,不只是猛男的專利!

一提到重量訓練,很多人腦海中就會浮現健身房裡那些肌肉猛男,覺得那是年輕人的專利。但事實上,力量訓練對所有年齡層的人都很重要,尤其是隨著年齡增長,肌肉會逐漸流失,這就是所謂的「肌少症」。

肌少症就像身體的隱形殺手,它會讓你變得虛弱、容易跌倒、活動力下降,甚至增加慢性疾病的風險。而力量訓練就是對抗肌少症的最佳武器!

所以,不論你的年紀多大,都應該把力量訓練納入你的運動計畫中。你可以選擇到健身房使用器材,也可以在家裡做徒手訓練,例如伏地挺身、深蹲等等。別再把力量訓練當成猛男的專利,現在就開始鍛鍊你的肌肉,為健康加分!

跑步傷膝蓋?別再被這個迷思嚇到了!

跑步是許多人熱愛的運動,但也有不少人擔心跑步會傷膝蓋,所以裹足不前。其實,跑步本身並不會傷害膝蓋,反而可以強化膝蓋周圍的肌肉,保護關節。

當然,如果跑步姿勢不正確,或是運動量一下子增加太多,就可能造成膝蓋受傷。所以,跑步前要做好暖身,跑步時要注意姿勢,循序漸進地增加運動量,才能避免運動傷害,享受跑步的樂趣!

赤腳跑步:體驗原始的奔馳快感

現代人跑步,幾乎都會穿上跑鞋,認為這樣可以保護腳部。但你知道嗎?人類已經赤腳跑了幾百萬年,直到近代才開始穿跑鞋。

研究發現,赤腳跑步時,我們會自然地用前腳掌著地,而不是用腳跟著地。這樣的跑步姿勢可以減少對膝蓋的衝擊,並且更有效地利用身體的彈性,讓你跑得更輕鬆、更自在。

當然,赤腳跑步需要循序漸進,讓腳部慢慢適應。你可以在草地、沙灘等柔軟的場地上練習赤腳跑步,或是選擇「極簡跑鞋」,這種鞋子模仿赤腳的感覺,但提供基本的保護。

癌症並非絕症:健康生活,降低癌症風險

癌症是現代人最害怕的疾病之一,但癌症並非絕症。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癌症的發生與生活型態息息相關,例如飲食、運動、壓力等等。

例如,糖尿病與許多癌症的發生都有密切關聯,因為糖尿病是一種代謝疾病,會影響身體的免疫系統,增加癌細胞的生長機會。

而運動可以調節免疫系統,降低發炎反應,減少罹患癌症的風險。所以,想要遠離癌症,就要從建立健康的生活型態做起!

結語

破解了這 7 個常見的健康迷思,希望大家對健康有更正確的認識。健康不是一成不變的公式,而是需要根據自身情況調整的動態過程。

別再被似是而非的資訊綁架,讓我們一起打破迷思,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享受健康帶來的活力與喜悅!

avatar-img
Sliven / 褚崇名的沙龍
30會員
123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你是否也曾感到,即使睡滿 8 小時,依然哈欠連連,提不起勁?明明是正值青春年華,卻老是覺得身體像灌了鉛,提不起勁,對任何事都提不起興趣? 這種揮之不去的疲勞感,不再只是長輩們的專利。根據台北市衛生局調查的調查,台灣有高達 3 成的上班族深受慢性疲勞所苦,其中不乏 20、30 歲的年輕人。生活步調快
你是否也曾經歷過這樣的狀況:明明知道有重要的事情要做,卻忍不住一直滑手機、追劇,或是沉迷於電玩遊戲,直到最後一刻才驚覺 deadline 逼近,才開始手忙腳亂? 這種「明明知道不該做,卻還是忍不住去做」的行為,心理學家稱之為「自我毀滅」(self-sabotage)。它就像是你大腦裡的另一個小人,
「啊!我撐不下去了!」你是否也曾在健身房揮汗如雨,或是埋首書堆苦讀時,內心冒出這樣的吶喊?無論是學習新技能、培養運動習慣,還是追求夢想,我們總會在過程中遭遇瓶頸,甚至萌生放棄的念頭。你或許會歸咎於意志力薄弱,但事實上,容易放棄的真正原因,可能藏在我們的大腦裡! 近年來,神經科學研究揭開了大腦運作的
網路世界真真假假,誰能料到看似沉迷暴食的網紅,竟暗地裡默默瘦身? 近年來,「吃播」成為網路熱潮,不少網紅靠著大啖美食吸引粉絲目光。來自烏克蘭、現居美國的網紅尼克(Nikocado Avocado,本名 Nicolas Perry),便是其中佼佼者。他靠著在 YouTube 頻道直播狂吃垃圾食物,八
資訊爆炸時代,資料整理、吸收就像場馬拉松,跑得氣喘吁吁卻抓不到重點?別擔心!Google 最新推出的 AI 工具 NotebookLM,就像一位超級得力的研究助理,不僅能幫你整理筆記、抓出重點,還能「開口說話」,用 Podcast 的方式,讓你輕鬆吸收知識,效率加倍! (一) NotebookLM
網路創業和數位遊牧已成為許多人的夢想,尤其是一人公司模式更受青睞。Dan Koe 藉由寫作和社群媒體,成功創建年入超過 200 萬美元的網路事業。本文將探討他的成功心法,包括信心重建、社群平臺經營、內容創作、持續學習等策略,並提供具體建議,幫助你在網路創業中取得成功。
你是否也曾感到,即使睡滿 8 小時,依然哈欠連連,提不起勁?明明是正值青春年華,卻老是覺得身體像灌了鉛,提不起勁,對任何事都提不起興趣? 這種揮之不去的疲勞感,不再只是長輩們的專利。根據台北市衛生局調查的調查,台灣有高達 3 成的上班族深受慢性疲勞所苦,其中不乏 20、30 歲的年輕人。生活步調快
你是否也曾經歷過這樣的狀況:明明知道有重要的事情要做,卻忍不住一直滑手機、追劇,或是沉迷於電玩遊戲,直到最後一刻才驚覺 deadline 逼近,才開始手忙腳亂? 這種「明明知道不該做,卻還是忍不住去做」的行為,心理學家稱之為「自我毀滅」(self-sabotage)。它就像是你大腦裡的另一個小人,
「啊!我撐不下去了!」你是否也曾在健身房揮汗如雨,或是埋首書堆苦讀時,內心冒出這樣的吶喊?無論是學習新技能、培養運動習慣,還是追求夢想,我們總會在過程中遭遇瓶頸,甚至萌生放棄的念頭。你或許會歸咎於意志力薄弱,但事實上,容易放棄的真正原因,可能藏在我們的大腦裡! 近年來,神經科學研究揭開了大腦運作的
網路世界真真假假,誰能料到看似沉迷暴食的網紅,竟暗地裡默默瘦身? 近年來,「吃播」成為網路熱潮,不少網紅靠著大啖美食吸引粉絲目光。來自烏克蘭、現居美國的網紅尼克(Nikocado Avocado,本名 Nicolas Perry),便是其中佼佼者。他靠著在 YouTube 頻道直播狂吃垃圾食物,八
資訊爆炸時代,資料整理、吸收就像場馬拉松,跑得氣喘吁吁卻抓不到重點?別擔心!Google 最新推出的 AI 工具 NotebookLM,就像一位超級得力的研究助理,不僅能幫你整理筆記、抓出重點,還能「開口說話」,用 Podcast 的方式,讓你輕鬆吸收知識,效率加倍! (一) NotebookLM
網路創業和數位遊牧已成為許多人的夢想,尤其是一人公司模式更受青睞。Dan Koe 藉由寫作和社群媒體,成功創建年入超過 200 萬美元的網路事業。本文將探討他的成功心法,包括信心重建、社群平臺經營、內容創作、持續學習等策略,並提供具體建議,幫助你在網路創業中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