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 YH.CC
因為開始練習更多節奏「過門」(非常態節奏,在歌曲段落句末加入變化更加生動),較多機會打擊中鼓Tom1、Tom2及落地鼓Tom3,一方面熟習鼓的音階以及得用更大動作與力氣敲擊,因為不熟悉緣故,身體自然在無意間又使用別的肌肉群代償,使手臂的力氣多餘手腕。淡定老師這幾堂課特別專注在這個問題上「得趁現在趕緊改過來」,不然之後速度加快會跟不上,當然並非完全不使用臂力,只不過臂力是輔助,手臂肌肉沒有手腕反應來得快速。

透過幾行過門練習,也讓我調整先前難改的手腕姿勢,從慢速bpm65次加快來到110,明顯察覺自己跟不上節拍吃力。奇妙的是,在同一個速度狀態,僅只右腳踩擊大鼓4分音符拍長四次(一小節四拍)的時間感,相較在同一小節加上左右手打擊8分與16分音符小鼓與Hi-hat的時間感會變慢;換個方式說,在一樣時間區段裡面發生的「音符」變化越多,對我而言的速度相對變慢,或許是更多「音符」與「拍號」吸引我注意,多加一份心思在時間曲段裡,讓我感覺因爲變得豐富而相對放慢,這讓我想起看過的兩部影集。
🎞️《黑鏡:潘達斯奈基》
第一部是Netflix在2019年的《黑鏡》影集系列的獨立單元劇,電影從一本奇幻小說為起點,跟著男主角一起走入改編成的電玩遊戲情節中,想起小時候翻看的幾本故事書有類似設計架構,在每閱讀到一段落,書裏提供我依自己喜好選擇翻到作者指定的頁面,繼續閱讀後續發展情節,而有幾種不同劇情結局,不滿意結局的我可以再翻先前選擇頁面重新選擇走向不同結局。而這部實驗性互動式電影《黑鏡:潘達斯奈基》則是在每看一段劇情後,可以用遙控器選擇後續發展,讓觀眾跟著這一位程式設計師,依照劇組團隊精心編製的路徑,在他人生的關鍵時間點選擇下一步,引導走向五種不同結局...。
1984 年,一位年輕的程式設計師將一部情節複雜的奇幻小說改編成電玩,但擾人心智的挑戰隨即而來,他因此開始對現實產生質疑...。
🎞️《三體》
另一部有類似的電玩情節,先前聽過小說,但因沒能專注小說文字世界,中國版影集於2023年春節上映,不着迷中國影劇的我認得歷史劇《大秦賦》裡的秦王(張魯一飾),好奇看一集後追看完了《三體》2023版三十集,從選角到編劇以至取景拍攝都很有說服力。故事由一位物理學家之死展開發現一群物理學家質疑「物理學不存在」,跟著同樣是物理學家的男主角汪淼(張魯一飾)展開調查,探訪老年的天體物理學家葉文潔(資深女演員陳瑾)與接連揭發的實情...;雖然不具備物理專長在看劇細節上會有些吃力,但物理世界的真實性引我反思。至於期待已久的Netflix版《三體》在2024年春天上映後口碑評價兩極,影集以血淋淋的文革批鬥開場,才五分鐘便看不下去,不死心快轉跳看仍無法看完一集,相較中國版較多人文探討,Netflix版著重於視覺衝擊。
怎麼看Netflix《三體》和中國騰訊版《三體》之爭?
兩部前後觀看的影集,推進我思考虛擬世界。六年級生的我們仍多半游離在實體與虛擬切換之間,望著兩整排CD櫃,已慢慢接受不再購買實體CD轉以串流音樂取代,但暫且眷戀實體書觸感,尚未進入閱讀電子書習慣。我們朝著一切與物理機構斷聯的過程前進,目前看來是一段不可逆的學習旅程,如同我們父母長輩上一代沒來得及趕上電腦革新、網路.com,與遲遲趕鴨子上架才學會的智慧手機,更別說接下來開展的AI新局勢。物理世界裡我們的接受器讀取的感受那樣真實,然而奠基在光速不變基礎上的物理世界,當光穿過海洋深底,越過最高山峰,速度都一樣...,時間的存在也由我們大家協定的一樣?或為使世界正常運作的妥協。在與時間追趕的擊鼓練習中,尤其這幾堂更顯豐富的節奏打點練習裡,提供我觀看時間的另一種視角,與另一番感受時間的深刻體驗。
|Week23-24 練習整理
- 留意正確左右手交換與休止符頓點。
- 因加入更多休止符與頓點,左右手使力的協調度,與身體核心穩定度練習。
- 以相同一小節的節奏律動,依步驟練習調整完成下一首練習曲《嗜愛動物》前奏:
1.原先練習過的節奏律動敲擊在小鼓與Hi-hat,大鼓則維持相同重音踩點不變;
2.調整最後兩拍以右手左手交替敲擊Hi-hat;
3.將原先敲擊Hi-hat的右手,移轉至落地(中)鼓Tom3,取代先前在Hi-hat上敲擊;
4.將中間敲擊小鼓的節拍,改以打擊中鼓Tom1.Tom2,重複兩次四小節完成前奏。
🎧麋先生MIXER【嗜愛動物Loveholic】
|延伸閱聽
- Rhythm Exercises For Musicians - 15 Levels Of Difficulty
- Common16thNote Rhythms - 11 Easy Sight Reading Exercises
- 單擊 & 協調性|JDAC. 爵士鼓課程|打點分享
|歌曲與影片
- Chiara Cotugno:義大利(那不勒斯)鼓手,受前衛搖滾啟蒙,特別是Genesis樂團,學鼓靈感來自Phil Collins,自義大利Lizard Academy醴斯人文學院獲文憑,並以最高成績從音樂學院獲得爵士音樂三年制學位。擔任錄音和現場鼓手也是爵士鼓教師,在許多翻唱樂團中擔任鼓手,從搖滾到爵士到重金屬以及一些原創樂團演奏音樂風格多元,累積有15年以上樂團演出經驗。目前經營YouTube頻道有爵士鼓翻奏、即興演奏和鼓獨奏影片,超過14萬訂閱和3,000萬觀看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