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 YH.CC
因為開始練習更多節奏「過門」(非常態節奏,在歌曲段落句末加入變化更加生動),較多機會打擊中鼓Tom1、Tom2及落地鼓Tom3,一方面熟習鼓的音階以及得用更大動作與力氣敲擊,因為不熟悉緣故,身體自然在無意間又使用別的肌肉群代償,使手臂的力氣多餘手腕。淡定老師這幾堂課特別專注在這個問題上「得趁現在趕緊改過來」,不然之後速度加快會跟不上,當然並非完全不使用臂力,只不過臂力是輔助,手臂肌肉沒有手腕反應來得快速。
透過幾行過門練習,也讓我調整先前難改的手腕姿勢,從慢速bpm65次加快來到110,明顯察覺自己跟不上節拍吃力。奇妙的是,在同一個速度狀態,僅只右腳踩擊大鼓4分音符拍長四次(一小節四拍)的時間感,相較在同一小節加上左右手打擊8分與16分音符小鼓與Hi-hat的時間感會變慢;換個方式說,在一樣時間區段裡面發生的「音符」變化越多,對我而言的速度相對變慢,或許是更多「音符」與「拍號」吸引我注意,多加一份心思在時間曲段裡,讓我感覺因爲變得豐富而相對放慢,這讓我想起看過的兩部影集。
第一部是Netflix在2019年的《黑鏡》影集系列的獨立單元劇,電影從一本奇幻小說為起點,跟著男主角一起走入改編成的電玩遊戲情節中,想起小時候翻看的幾本故事書有類似設計架構,在每閱讀到一段落,書裏提供我依自己喜好選擇翻到作者指定的頁面,繼續閱讀後續發展情節,而有幾種不同劇情結局,不滿意結局的我可以再翻先前選擇頁面重新選擇走向不同結局。而這部實驗性互動式電影《黑鏡:潘達斯奈基》則是在每看一段劇情後,可以用遙控器選擇後續發展,讓觀眾跟著這一位程式設計師,依照劇組團隊精心編製的路徑,在他人生的關鍵時間點選擇下一步,引導走向五種不同結局...。
1984 年,一位年輕的程式設計師將一部情節複雜的奇幻小說改編成電玩,但擾人心智的挑戰隨即而來,他因此開始對現實產生質疑...。
另一部有類似的電玩情節,先前聽過小說,但因沒能專注小說文字世界,中國版影集於2023年春節上映,不着迷中國影劇的我認得歷史劇《大秦賦》裡的秦王(張魯一飾),好奇看一集後追看完了《三體》2023版三十集,從選角到編劇以至取景拍攝都很有說服力。故事由一位物理學家之死展開發現一群物理學家質疑「物理學不存在」,跟著同樣是物理學家的男主角汪淼(張魯一飾)展開調查,探訪老年的天體物理學家葉文潔(資深女演員陳瑾)與接連揭發的實情...;雖然不具備物理專長在看劇細節上會有些吃力,但物理世界的真實性引我反思。至於期待已久的Netflix版《三體》在2024年春天上映後口碑評價兩極,影集以血淋淋的文革批鬥開場,才五分鐘便看不下去,不死心快轉跳看仍無法看完一集,相較中國版較多人文探討,Netflix版著重於視覺衝擊。
怎麼看Netflix《三體》和中國騰訊版《三體》之爭?
兩部前後觀看的影集,推進我思考虛擬世界。六年級生的我們仍多半游離在實體與虛擬切換之間,望著兩整排CD櫃,已慢慢接受不再購買實體CD轉以串流音樂取代,但暫且眷戀實體書觸感,尚未進入閱讀電子書習慣。我們朝著一切與物理機構斷聯的過程前進,目前看來是一段不可逆的學習旅程,如同我們父母長輩上一代沒來得及趕上電腦革新、網路.com,與遲遲趕鴨子上架才學會的智慧手機,更別說接下來開展的AI新局勢。物理世界裡我們的接受器讀取的感受那樣真實,然而奠基在光速不變基礎上的物理世界,當光穿過海洋深底,越過最高山峰,速度都一樣...,時間的存在也由我們大家協定的一樣?或為使世界正常運作的妥協。在與時間追趕的擊鼓練習中,尤其這幾堂更顯豐富的節奏打點練習裡,提供我觀看時間的另一種視角,與另一番感受時間的深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