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時代的批判性閱讀思考--羅伯特(ROBOT)評估

人工智慧時代的批判性閱讀思考--羅伯特(ROBOT)評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Amanda Hervieux 和 Sandy Wheatley這兩位McGill University的圖書館館員在2020年提出ROBOT評估工具,期盼人們在閱讀有關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應用的文章時使用它來幫助考慮文中所提到的AI技術的合理性。他們二位認為具備人工智慧素養並不意味著你需要理解人工智慧的先進機制。具備人工智慧素養意味著你正在積極學習人工智慧的相關技術,並且你以批判的態度閱讀關於人工智慧的文本,尤其是新聞文章,畢竟在人工智慧浪潮下充斥著太多真真假假的有關人工智慧的文本。

ROBOT代表的是:可靠性(Reliability)、目標(Objective)、偏見(Bias)、所有權(Ownership)、類型(Type)。

 可靠性(Reliability)

  1. 文本中所提到關於人工智慧技術的資訊有多可靠?
  2. 文本如果不是由負責人工智慧的當事方所製作的,作者的資格是什麼?有偏見嗎?
  3. 文本如果是由負責人工智慧的當事方所製作的,他們提供了多少資訊?是否由於商業機密導致資訊只有部分可用?他們提供的資訊有多大偏見?

 目標(Objective)

  1. 文本中使用人工智慧的目標或目的是什麼?
  2. 作者分享有關使用人工智慧相關資訊的目標是什麼?是為了告知?是為了說服?是為了尋求財務支持?

 偏見(Bias)

  1. 文本中提到的人工智慧技術可能在什麼情況下造成偏見?
  2. 與此相關的倫理議題是否存在?
  3. 資訊來源、負責人工智慧的當事方、或是該技術的使用者是否確認偏見或倫理議題的存在?

所有者(Ownership)

  1. 誰是文本中所提到的人工智慧技術的所有者或開發者?
  2. 誰對此負責?是私人公司嗎?或是政府?智庫或研究小組?
  3. 誰可以取用(access)該技術?
  4. 誰可以使用(use)該技術?

 類型(Type)

  1. 文本中所提到的人工智慧技術是屬於哪種人工智慧子類型?
  2. 該人工智慧技術是理論性的還是應用性的?
  3. 該人工智慧技術依賴於什麼樣的資訊系統?
  4. 該人工智慧技術是否依賴人工介入干預?(百世經綸註:基於人工智慧的問責,應該需要有人工介入干預,尤其涉及攸關民眾權益時)


本作品採用創用CC 署名-非商業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4.0國際授權協議。

原著:Hervieux, S. & Wheatley, A. (2020). The ROBOT test [Evaluation tool]. The LibrAIry. https://thelibrairy.wordpress.com/2020/03/11/the-robot-test.


avatar-img
百世經綸的閱讀窩
9會員
48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百世經綸的閱讀窩 的其他內容
這篇文章記錄了作者過去三年在圖書館資訊學領域的豐碩成果,涵蓋國際能見度、社會影響力及對圖書館事業發展的貢獻。作者參與了許多國際研討會,擔任要職並主辦國際論壇;積極投入國內圖書館學術社群,擔任多個學會理事長及委員,推動圖書館事業發展;並在公共圖書館、大學圖書館及中小學圖書館貢獻良多。
本文探討國家圖書館出版之《公共圖書館可及性指引》第二版,旨在確保身心障礙者及所有民眾平等享用圖書館資源。指引涵蓋策略規劃、輔助科技、館藏資料、讀者服務、活動、教學、資訊傳播、資通訊技術及圖書館建築等面向,並提供針對不同身心障礙類別的服務要領。
本文探討在社群媒體時代,人們容易陷入「錯誤共識」與「同溫層」的現象,並藉由研究方法課程中學習到的知識,分析個人直覺、專家意見與網路資訊等知識來源的侷限性。文章也點出選擇性觀察、過度推論等認知偏差,並提出避免被同溫層資訊影響的方法,例如:不按讚、不分享、不訂閱、不開啟小鈴鐺、不鬥內等。
這篇文章記錄了作者過去三年在圖書館資訊學領域的豐碩成果,涵蓋國際能見度、社會影響力及對圖書館事業發展的貢獻。作者參與了許多國際研討會,擔任要職並主辦國際論壇;積極投入國內圖書館學術社群,擔任多個學會理事長及委員,推動圖書館事業發展;並在公共圖書館、大學圖書館及中小學圖書館貢獻良多。
本文探討國家圖書館出版之《公共圖書館可及性指引》第二版,旨在確保身心障礙者及所有民眾平等享用圖書館資源。指引涵蓋策略規劃、輔助科技、館藏資料、讀者服務、活動、教學、資訊傳播、資通訊技術及圖書館建築等面向,並提供針對不同身心障礙類別的服務要領。
本文探討在社群媒體時代,人們容易陷入「錯誤共識」與「同溫層」的現象,並藉由研究方法課程中學習到的知識,分析個人直覺、專家意見與網路資訊等知識來源的侷限性。文章也點出選擇性觀察、過度推論等認知偏差,並提出避免被同溫層資訊影響的方法,例如:不按讚、不分享、不訂閱、不開啟小鈴鐺、不鬥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