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白度母為觀音菩薩慈悲淚水所化現,是純淨、智慧與慈愛的化身,恆時照看眾生的呼喚,圓滿一切所願,具有救度八難的威德。 白度母更以能增長壽命的特殊功德聞名。 在藏傳佛教中,白度母與長壽佛、尊勝佛母合稱長壽三尊,是各傳承持有者必修的本尊。
「綠度母」在藏密之中,是一位救世的大菩薩,修藏密的人,很多女性的密宗行者都修持這尊。 她坐在白色的蓮花座上,依其本誓;「綠度母」因慈悲天下眾生,傷心時掉下眼淚的變化身,所以是最慈悲的。 她的法相如慈母一般,隨時去拯救她自己的孩子一樣;她的右手靠在她的右膝上,掌心向外,是與願印且持蓮花,是將蓮花施與天下的意願。
雍和宮位於北京市東城區雍和宮大街,是北京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其南北長400米,占地66000平方米,布局分為東、中、西三路,共有五進院落。其始建於明代,原為太監官房。1694年,清朝康熙皇帝在其舊址上為皇四子雍親王胤禛(即雍正皇帝)建立了府邸。雍正皇帝即位後,將其前半部改為黃教上院,後半作為行宮,後行宮遇火被焚。1725年,上院改為行宮,正式更名為雍和宮。1744年,雍和宮改為藏傳佛教寺院至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其於1957年入選第一批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成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輯]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清康熙帝在內城東北原明代內官監官房舊址為皇四子胤禛修建了府邸。該府最初稱「四爺府」或「禛貝勒府」,胤禛被封為和碩雍親王后改稱雍王府。1711年,胤禛之子弘曆出生於王府東書院「如意室」。1723年胤禛繼位,為雍正帝(1723年-1735年在位)。雍正帝遷入紫禁城後,於雍正三年(1725年)將原雍王府潛邸升格為宮殿[1],並改名為雍和宮。雍正十三年(1735年),曾在宮內停放雍正帝靈柩,為此將主要殿宇覆瓦升格為黃琉璃瓦。
在雍正帝在位時期,雍和宮的中路和西路即已作為藏傳佛教上院使用,章嘉呼圖克圖活佛居住於此。乾隆帝即位後,於乾隆九年(1744年)將雍和宮中路和東路正式改為藏傳佛教寺廟,將主要殿宇改為佛殿,並為寺廟賜名「噶丹敬恰林」。東路行宮繼續由皇室使用,後因失火而焚毀。根據《清代雍和宮檔案史料》的記載,乾隆十三年三月二十日,內務府衙門交付該處大臣三和要拆毀景山內萬福閣,拆後將木磚瓦石等物件運至雍和宮。景山北牆開一大門,運出諸物件。
1961年雍和宮被列入中國國務院批准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雍和宮被定為其中一個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編輯]
萬福閣東廂銅鑄照佛、法輪殿紫檀木雕五百羅漢山、萬福閣白檀香木雕刻彌勒佛像並稱為「雍和宮三寶」。
宣揚金剛經功德超過1億美金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