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和自己連結 — 改變才有可能

重新和自己連結 — 改變才有可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在這個資訊過載,生活工作腳步快速的時代,不僅僅我們的注意力,已經開始過分向外傾斜。我們對自己,也越來越失去耐心。

 

網路上經常會有很多的標題去標榜,如何在「幾個月」、「幾天」、「幾個小時」就學會某項技能或是改變自己的某些行為。

 

如果我們沒有辦法像上面所說的,在短時間做到這些,就很容易導致們對自己能力的質疑,甚至開始評判自己。

 

我們對自己就好像小時候那些嚴厲的父母,不想聽孩子任何辯解的理由,只要沒做到,就是批評指責。而我們終究成了我們最討厭的樣子,來對待我們自己。造成的結果就是,我們越來越害怕學習或是改變。

 

其實,不論學習什麼,都有其過程,鮮少一蹴而就。

 

我們應該要先連結自己,去看看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卡住的點是什麼,才能正確地尋求幫助,或是另找更多的輔助方法去加強學習,突破困難。

 

avatar-img
花花家的雜貨店的沙龍
43會員
62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我們經常會給自己建立一個「人設」。而這個人設,是按照我們所「以為」「別人的理想標準」來設定。並且認為,只有按照這個標準做了,才能獲得別人的認可或是喜歡。 如果這是我們努力的方向,並且可以讓我們有正向、積極的成長,那自然是好的。但是,如果這是用來評斷自己是否有價值、或是成功與否的標準,甚至是批判自己的
我們在感情懵懂的時期,遇見了心動的感覺。我們天真的以為,只要把自己過往所知道的方式去對待,就能如我們所願。後來,我們才發現,往往事與願違。 我們所「知道」的,並不一定都是「對」的,也不一定都是「適合」的。很多我們所知道的,往往來自於我們從小到大所見、所聞,且更多是源自原生家庭。   聽了
回想過往的育兒之路,因為花花是我的第一個,也是唯一的孩子,真的就如同人家所說的,照書養。我把自己埋在書堆後,才知道,原來要先學會如何去理解自己、觀察自己、治癒自己,才能客觀觀察孩子與理解孩子。 我是生長在單親與傳統家庭中,有著很多書上所說的成長問題。當時的我,並沒有意識到這些問題會帶給我怎樣
前些日子,被家裡的小朋友傳染了感冒。剛好家附近的診所,周六上午還有看診。所以趕在中午之前,去看醫生拿藥。醫生看了一下我的症狀和就醫紀錄說,你之前多是看中醫啊 ~ 怕藥物過敏? 我點了點頭說是。但我補充說:醫生你這個診所的感冒藥我之前吃過,不會過敏。我笑了笑。   說到過敏,就回想起小時候吃藥,猶
「我不怪你,但我自己還是過不去」 面對一個受傷 (比如:膝蓋意外摔破流血) 的人,我們讓他不要再去騎車或是走路,來規避這些意外風險是不切實際的。甚至讓他立馬不會因為身體疼痛,且要表情愉快,也是不近人情的。身體的傷換成心理的傷,道理不也一樣嗎? 受傷的身體和心理需要的是多一點時間和耐心,讓傷康復。
我們經常會給自己建立一個「人設」。而這個人設,是按照我們所「以為」「別人的理想標準」來設定。並且認為,只有按照這個標準做了,才能獲得別人的認可或是喜歡。 如果這是我們努力的方向,並且可以讓我們有正向、積極的成長,那自然是好的。但是,如果這是用來評斷自己是否有價值、或是成功與否的標準,甚至是批判自己的
我們在感情懵懂的時期,遇見了心動的感覺。我們天真的以為,只要把自己過往所知道的方式去對待,就能如我們所願。後來,我們才發現,往往事與願違。 我們所「知道」的,並不一定都是「對」的,也不一定都是「適合」的。很多我們所知道的,往往來自於我們從小到大所見、所聞,且更多是源自原生家庭。   聽了
回想過往的育兒之路,因為花花是我的第一個,也是唯一的孩子,真的就如同人家所說的,照書養。我把自己埋在書堆後,才知道,原來要先學會如何去理解自己、觀察自己、治癒自己,才能客觀觀察孩子與理解孩子。 我是生長在單親與傳統家庭中,有著很多書上所說的成長問題。當時的我,並沒有意識到這些問題會帶給我怎樣
前些日子,被家裡的小朋友傳染了感冒。剛好家附近的診所,周六上午還有看診。所以趕在中午之前,去看醫生拿藥。醫生看了一下我的症狀和就醫紀錄說,你之前多是看中醫啊 ~ 怕藥物過敏? 我點了點頭說是。但我補充說:醫生你這個診所的感冒藥我之前吃過,不會過敏。我笑了笑。   說到過敏,就回想起小時候吃藥,猶
「我不怪你,但我自己還是過不去」 面對一個受傷 (比如:膝蓋意外摔破流血) 的人,我們讓他不要再去騎車或是走路,來規避這些意外風險是不切實際的。甚至讓他立馬不會因為身體疼痛,且要表情愉快,也是不近人情的。身體的傷換成心理的傷,道理不也一樣嗎? 受傷的身體和心理需要的是多一點時間和耐心,讓傷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