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學習爵士鼓時,踩踏大鼓的右腳不太能踩固定位置,應該是先前肢體練習讓腳跟慣性抬太高,下踩便容易移動,小腿垂直力度不足,自然會以別的肌力代償,造成踩踏時滑移。另外雖懂得踩大鼓時不能使用大腿氣力,但仍需刻意練習才能養成習慣。
在完整聆聽歌曲前,淡定老師先讓我練習前奏四小節,「這樣對嗎?怎麼沒共鳴好難聽!」一旁他的笑聲聽來胸有成竹,再次確認我打對每一個步驟後,他離開鼓室印譜,也給我一些時間練習。等他回來時,我已能順手打完四小節,重複兩回就是前奏,並且自然熟記,不需依賴鼓譜,果真有效...。
這首練習曲可以練習Tom-Tom,也有較多過門變化,對學爵士鼓剛滿半年的我來說,難度又更前進一階,包含修正自己踩踏大鼓練習。歌曲當中一個過門搭配的大鼓重音並不難,但因要顧及右手在Crash與Hi-hat的轉換,同側手腳有不同變化時會加倍「亂了手腳」,課堂上好不容易轉換成功的右手,還得等右腳與手配合,踩了N回才能跟上。終於合拍過關,起身時發現右腳靠近膝蓋大腿左側肌肉有酸感,表示剛才踩踏用錯肌力(大腿不該使力),原來踩完第一拍重音腳踩太緊,導致無法配合後面需要的踩踏變化...。
卡關較久的過門...
以身體為核心在雙腳與雙手之間轉換動能,這當中有重心與動能的細膩轉換,鼓手經過多次練習才能成為反射動作與肌肉記憶,猶如舞者熟記舞步,只不過一切是在定點位置上發生,一旦找到維持重心的平衡,像是被一道共振氛圍包圍,這與古典吉他音箱回饋的共鳴有不同程度的差別。學習一件新事物,從零開始到及格總是相對後面80、90分以上容易過關,熟練後肯定會再邁進一階~。
這首歌曲雖然速度較緩(bpm82),Week27課堂學完整首歌,課後練習三回仍不夠熟練,當我覺得可以打完整前,淡定老師丟出更多需要調整改正的細節,一時間腦袋切成思考模式,沒能跟先前已找到的身體律動同步除錯,又被打回手忙腳亂階段。下方側錄影片由三次打擊剪輯成一段完整課後練習作紀錄,待日後更加熟練回來更新影片^^~⭐️。影片採iMovie軟體剪輯,測試漫畫復古版效果,背景空間的鋼琴、地板與鼓組線條,搭襯打擊的動態變化,覺得畫面富饒趣味。
(這回使用鼓譜依這位鼓手採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