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BBC中文
撰文者:王之蕎
美國總統參選人Donald Trump (以下簡稱:川普) 承諾,若再次當選將大幅提高進口到美國的外國商品關稅。可以說,關稅是川普經濟政策的核心。
他表示,「將對外國商品徵收高達20%的關稅,並對所有中國商品徵收60%的關稅。也曾提及要對某些進口汽車徵收200%的稅項。」「關稅不會是你的成本,而是另一個國家的成本。」
但我們可以抱持著疑問,關稅終究是誰需要去負擔? 可以視為保護美國國內產業的手段嗎?
關稅是外國商品進入美國時,美國海關會對商品徵收的國內稅,是以外國商品進口價的一定比例去計算。
舉例來說,若關稅為10%,一輛價值3萬美元的汽車進口到美國就要繳納3000 美元 (3萬*10%)的關稅費用。
而這項費用是由進口商品的美國國內公司支付,而非由出口貨品的外國公司支付。所以你會發現,這會變成美國國內公司直接向美國政府繳納的稅。
註:2023年,美國進口約31000億美元的商品,相當於美國GDP的11%。這些進口商品徵收的關稅在該年度帶來800億美元收入,約佔美國總稅收的2%。
雖然說費用是由進口商品的美國國內公司支付,不過,關稅最終到底是誰去負擔有以下三種情形:
1.如果美國進口公司提高零售價格,將關稅成本轉嫁給美國消費者,那麼變成由消費者負擔。
2.如果美國進口公司自行吸收關稅成本,則公司利潤減少,變成由美國進口公司負擔。
3.外國出口商為了留住美國客戶,降低其批發價,降低的幅度與關稅金額相同。這樣,出口商利潤下降,由外國出口商負擔。
理論上,以上三種情況都有可能發生。
理想上,我們希望提高外國商品關稅可以讓國外的這些公司承受壓力、需額外負擔一筆不小的費用,並削弱他們在美國的競爭力,但根據美國國家經濟研究所對川普在2017年至2020年任期內實施新關稅進行分析後得出,實際上大部分最終是由美國消費者負擔。
這其中牽連許多原因,有以下幾點可以作為思考之處。
許多美國企業將製造業務外包至中國抑或是在中國設廠,使其可以使用較低的勞動力與成熟的供應鏈降低成本。因此,這些企業的低生產成本和競爭力高度依賴於中國。當美國政府提高關稅時,這些企業的經營壓力也隨之增加。而大多數時候,美國政府也沒有給予這些美國企業充足的時間將產線遷移到他處,因此即使是美國企業,也有許多公司受到提高關稅的負面影響。
以電動車電池為例,美國仍高度依賴中國供應鏈,在2023年,美國從中國進口電動車鋰離子電池總計23億美元,占美國進口額的65%,儘管政府為推動國內電池生產投入大量資金,短期內效果有限。
而據報導指出,即使美國課徵高額關稅,中國的電動車仍較當地便宜。美國調查公司 Auto Forecast Solutions 表示,比亞迪 (002594-CN)(01211-HK)的最低價是 1.2 萬美元。即使被徵收 100% 的關稅,也不到 2.5 萬美元,在美國市場上仍然是最便宜的車輛。
舉例來說,美國在2024年將對來自中國的鋼鐵和鋁製品關稅提升至25%。政府希望透過此政策刺激國內製造業發展,但根據數據,中國在2023年僅占美國鋼鐵進口量的2.2%,而鋁的占比為3.6%。反觀加拿大提供了超過50%的鋁進口,因此對美國市場而言,中國鋼鋁產品並非主要來源。
註:近期美國對中國商品的關稅強化措施,多於9/27開始生效,商品包含電動車(EV)、鋼鐵和鋁、電動車電池及關鍵礦物等等。
從理論上看,川普計劃的高關稅政策旨在減少對中國等國家的依賴,並促進美國國內產業和供應鏈的重組。然而,根據實證研究顯示,大部分關稅成本最終轉嫁給消費者,導致美國市場價格上升。
此外,關稅政策對於一些美國依賴中國供應鏈的企業造成了雙重壓力。這些企業無法在短期內有效地將生產線遷出中國,而提高的成本使它們的競爭力下降。
以長期而言,光靠關稅保護似乎無法解決產業的構性問題。且以提高關稅的手段很容易激起貿易戰以及互相報復的情況發生,例如上一篇文章歐盟電動車關稅引發中國報復中提到的。
部分原文請見:
特朗普對進口產品加徵關稅,美國消費者到底受益還是受傷——事實核查 - BBC News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