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教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每當我們講到食農議題,大多從食安入手。這的確有其脈絡,台灣在發展工業的時代,由於不重視環保,因而造成許多以前未曾想過的病症。從而人們提出吃健康的訴求,由食安開始關注環境議題。進而提倡重新建立人與環境的連結。人因為鑲嵌在環境中,所食衣住行皆與環境息息相關,也因此形塑了文化。文化就是日常生活的集合。

在中和,有一條華新街。這條華新街聚集了與台灣本土不同的飲食文化──雲南、緬甸、泰國。這些飲食文化由身分特殊的新移民帶入。他們本來是華人,在動盪的局勢中去到緬甸泰國一帶,身上帶著家鄉味的記憶,隨著當地作物改變飲食習慣。本來以為可以安居,但是排華運動讓這些華僑再度遷徙。他們來到了台灣,並且在中和定居,因為其與台灣人不同的飲食及作息,加上群聚,形成了別有特色的緬甸街(華新街)。

這些輾轉流離來到華新街的新移民們,所生育的下一代,會怎麼認知自己家的味道呢?他們的餐桌,是什麼食物呢?永和社大承接國教署12年國教計畫,針對食農教育發展了「食物偵探社」社團課程。在這堂課,除了食農教育常有自種自煮自食模式,也請同學回去看看餐桌上的菜餚,找到日常生活中家的味道。

同學們將晚餐的菜餚記下來,彼此分享。發現了在台灣,黃豆製品多為豆漿、豆腐,但是在緬甸,則是炸黃豆片。在台灣跟印尼都有的黃豆,因為地理環境不同,而成為不同的食材。同學們亦透過閱讀飲食文學,理解飲食跟生活息息相關,乃至形塑文化。

因為飲食而引起的文化認同,同時間也代表著族群隔閡。這堂課也請同學們去認識彼此的節慶菜餚。過年時,跟著家長回緬甸的同學們,桌上擺著大薄片、酸辣牛肉、井洒、雲南酥肉等。而台灣同學們桌上則擺著魚肉料理、佛跳牆、長年菜、紅燒獅子頭、雞湯、烏魚子、年糕等等。

同學們藉由菜餚去分析原料,進而認識產地。最後再由產地找出為什麼會出現不同的飲食文化的關鍵。例如魚湯麵,主要成分有魚、豆粉、魚醬、蔥、薑、胡椒、鴨蛋、辣椒、花生油、芭蕉樹心、米粉、味精等,緬甸人多作為早餐食用。緬甸夏季氣候濕熱,並南洋多產香料,故飲食中多用香料將食物的味道提出。而魚湯麵會盛行,是因為戰爭改變了原有的小農經濟體系,許多農民因此陷入貧窮。此時,富有營養且原料容易取得的魚湯麵就成為受歡迎的料理。

同學們也問起,這些異國食物中,有多少能在台灣找到呢?而這個問題,將會是下一次上課的重點。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漉蔍漉漉蔍/漉的各路糾結的沙龍
4會員
37內容數
作為一位對人文學深感興趣的學生,我深知討論對概念釐清的重要。身為一個推動審議式民主的成員,也作為一位對教育深感興趣的助教。我嘗試將各種議題用淺顯的語言寫成一篇篇故事,我很希望大家不只是看文章,也透過討論來理解公民社會的運行。
2024/12/01
一點點社會科學的觀察
2024/12/01
一點點社會科學的觀察
2024/12/01
我的朋友群,近幾年正好有人結婚也有人離婚。 要結婚的如果是男性,我就跟著朋友一起獻上祝福。但是要結婚的是女性、是很熟的朋友,我會約出來吃飯逛街聊天,問他:「你為什麼願意跟這個人結婚?你可以接受你以後的生活失去一部分的自由嗎?你想像的婚後生活跟那個人一樣嗎?」 J結婚前,我們在高雄亂晃。我在深夜抵
2024/12/01
我的朋友群,近幾年正好有人結婚也有人離婚。 要結婚的如果是男性,我就跟著朋友一起獻上祝福。但是要結婚的是女性、是很熟的朋友,我會約出來吃飯逛街聊天,問他:「你為什麼願意跟這個人結婚?你可以接受你以後的生活失去一部分的自由嗎?你想像的婚後生活跟那個人一樣嗎?」 J結婚前,我們在高雄亂晃。我在深夜抵
2024/02/16
新年整理自己
Thumbnail
2024/02/16
新年整理自己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回顧食安事件史,你會發現: 「銅板美食」不再美好、 農民總會留塊田種給自己吃、 正常的通常不會出問題,會出問題都是不正常的..... 但別怕 ~ 台灣的食安環境一直在努力進化中!
Thumbnail
回顧食安事件史,你會發現: 「銅板美食」不再美好、 農民總會留塊田種給自己吃、 正常的通常不會出問題,會出問題都是不正常的..... 但別怕 ~ 台灣的食安環境一直在努力進化中!
Thumbnail
食農教育一詞源自於日本,也簡稱食育,並且在2005年通過食育基本法,韓國也在2009年通過「食物教育支持法案」。不過,食農教育牽涉的學科領域很多,目前還沒有大家都認同的明確定義。依據台灣農業推廣學會在2016年提出的定義是:「食農教育是一種強調親手做的體驗教育,學習經由親自參與農產品從生產、處理,至
Thumbnail
食農教育一詞源自於日本,也簡稱食育,並且在2005年通過食育基本法,韓國也在2009年通過「食物教育支持法案」。不過,食農教育牽涉的學科領域很多,目前還沒有大家都認同的明確定義。依據台灣農業推廣學會在2016年提出的定義是:「食農教育是一種強調親手做的體驗教育,學習經由親自參與農產品從生產、處理,至
Thumbnail
(之一)飲食是一種療癒 關於「吃」這件事,對於大部份的華人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從古代的漢書就這麼寫著:「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甚至道貌岸然的孔老夫子也這麼說:「禮之初,始於飲食。」 其實不只華人喜歡吃,很會吃,「吃」是所有生命最基本的天性,飲食甚至可以說是人類文明產生的原動力呢!英國牛津大學歷
Thumbnail
(之一)飲食是一種療癒 關於「吃」這件事,對於大部份的華人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從古代的漢書就這麼寫著:「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甚至道貌岸然的孔老夫子也這麼說:「禮之初,始於飲食。」 其實不只華人喜歡吃,很會吃,「吃」是所有生命最基本的天性,飲食甚至可以說是人類文明產生的原動力呢!英國牛津大學歷
Thumbnail
在人口擁擠,寸土寸金的台北市與新北市,近年慢慢出現了一座座或大或小,甚至迷你型的農場,如果用句時髦又有學問的話說,這是都市裡的「可實地景」。 田園城市並不只是利用城市裡的空地種菜,它也是食農教育的一環,讓校園裡的閒置空間,化身為學生認識食物,接近土地的機會。 從土地到餐桌的食農教育
Thumbnail
在人口擁擠,寸土寸金的台北市與新北市,近年慢慢出現了一座座或大或小,甚至迷你型的農場,如果用句時髦又有學問的話說,這是都市裡的「可實地景」。 田園城市並不只是利用城市裡的空地種菜,它也是食農教育的一環,讓校園裡的閒置空間,化身為學生認識食物,接近土地的機會。 從土地到餐桌的食農教育
Thumbnail
我們可看到在世界許多地方,都有長久流傳下來的在地食材,與餐飲的內容及方式;我在此將此稱為“土食材”(糧食的生產、加工、流通)、“土食生活”(食物的享用)。而我們由空間、時間、型態與社會等四個層面切入來察看,會發現它們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點。
Thumbnail
我們可看到在世界許多地方,都有長久流傳下來的在地食材,與餐飲的內容及方式;我在此將此稱為“土食材”(糧食的生產、加工、流通)、“土食生活”(食物的享用)。而我們由空間、時間、型態與社會等四個層面切入來察看,會發現它們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點。
Thumbnail
「土食材」、「土食生活」,簡單的說,即是一個地方,因其特有的自然環境、地理、氣候與動植物物種,以及因當地居民/族群特有的文史傳統: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人與人(社區內部與社區之間)的關係,所生產出來、賴以為生的日常食材與烹飪出來的食物。而這也涉及到在地糧食的生產/加工,流通與餐飲內容與習俗。
Thumbnail
「土食材」、「土食生活」,簡單的說,即是一個地方,因其特有的自然環境、地理、氣候與動植物物種,以及因當地居民/族群特有的文史傳統: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人與人(社區內部與社區之間)的關係,所生產出來、賴以為生的日常食材與烹飪出來的食物。而這也涉及到在地糧食的生產/加工,流通與餐飲內容與習俗。
Thumbnail
這一、二年全世界最夯的議題,除了新冠疫情外,大概就是永續發展目標與淨零排碳了。 『成長』與『發展』不一樣,成長是數量的增加,發展是質的改善(結構的改變)。 『永續發展』的定義是,『滿足當代需求,同時不損及後代子孫滿足其本身需求的發展』,因此,永續發展是必須顧及許多條件,甚至還必須節制目前的成長。
Thumbnail
這一、二年全世界最夯的議題,除了新冠疫情外,大概就是永續發展目標與淨零排碳了。 『成長』與『發展』不一樣,成長是數量的增加,發展是質的改善(結構的改變)。 『永續發展』的定義是,『滿足當代需求,同時不損及後代子孫滿足其本身需求的發展』,因此,永續發展是必須顧及許多條件,甚至還必須節制目前的成長。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