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出刊

#2021年出刊含有「2021年出刊」共 12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是筍,還是米?茭白筍的拼圖之旅淡水、三芝地區因地形關係,一些山區水田不種稻之後,仍維持自家種菜或栽種茭白筍,因為有愛種菜的舅舅表哥聯盟;而且算來茭白筍也是家中秋季的常用蔬菜。茭白筍的滋味清甜、簡單,一直以來,家中的料理法均是切片清炒、蒸煮沾醬,或是帶殼烤後再灑些胡椒鹽更有提味的效果。
Thumbnail
2022-10-31
6
有關「土食材」、「土食生活」的一些想法(三)我們可看到在世界許多地方,都有長久流傳下來的在地食材,與餐飲的內容及方式;我在此將此稱為“土食材”(糧食的生產、加工、流通)、“土食生活”(食物的享用)。而我們由空間、時間、型態與社會等四個層面切入來察看,會發現它們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點。
Thumbnail
2022-06-13
4
青芽兒與我第一次看到《青芽兒》是在2004年,那時候在有機店服務的我,翻閱內容當下「驚為天人」;而知道它的運作模式,更覺得不可思議。一份刊物,有經費運作能維持五年就非常不容易。而《青芽兒》靠義工方式運作了100期18年,真的是「台灣奇蹟」。
Thumbnail
2022-05-22
2
青芽兒.美編.我在接《青芽兒》美編前,我對農業是不了解的。不過,看了幾期覺得很有意思,所以從2004年第8期接下了這個工作。只是沒想到,這一合作竟然就是十多年,2021年《青芽兒》邁入了第100期!因為要出版專刊,整理了這些年《青芽兒》封面、文章,會有一種,啊~原來我們做過這些耶~~
Thumbnail
2022-05-18
2
找一條對三農均好的永續道路網路不發達的年代,一本定期發行的雜誌承載著新知識、看的方法和當下社會的需求。屬於那個年代的雜誌,反映著社會,也映照著時人的心。雜誌或許不見得是長久發行,但卻留下幽微的影響和改變的引子。
Thumbnail
2022-05-14
3
《青芽兒》的回顧與前瞻《青芽兒》目前已出刊100期。歡喜的是,每期都是在作者、讀者的熱心呵護與支持下協力完成,這光是靠一、兩人之力絕對無法做到的。至於失笑,則因它原是“青芽兒永續教學中心”成立時的“配角”,結果到目前,主角反而退到一旁,配角移到中心位置。《青芽兒》刊物因一年/一輪意外的持續出刊,反而開創起自己獨特的身份。
Thumbnail
2022-05-10
4
筍母的故鄉:桃米社區的麻竹筍產業史位於南投縣埔里鎮的桃米社區,桃米不只是麻竹筍的故鄉,更有是「筍母的故鄉」的美名。主要原因是桃米地處丘陵地帶,又屬於紅土地形,不容易受到病菌感染,筍子的植株多半健康。
Thumbnail
2022-05-01
3
亞洲旱象與⽔稻⽥的抗旱氣候暖化對於不同地區所造成的影響略有不同,不過亞洲農業地區最普遍的困擾,是氣候極端化導致「年⾬量變化不⼤,但是⾬量集中在特定地區與時節,使得暴⾬和乾旱頻繁地發⽣。台灣近年也⼀再因為旱象⽽強迫許多農地休耕,有些農民因⽽興起改種⼩⿆的念頭。有鑑於此,本⽂兩種⽔稻節⽔抗旱措施,以供讀者初步參考。
Thumbnail
2022-04-21
3
【社員篇】防疫宅在家,保護好自己,守護自己的家!疫情當下,分享我的宅在家的食養心得。隨著防疫時間軸的延長,導致食材取得大不易。因此,珍惜合作社食材,物盡其用,才能大大提升利用的價值。因為食物珍貴,更要善待食物。一次性大採買不再東挑西選,只要是食材,就當是天賜食物,絕對全利用完食。
Thumbnail
2022-01-22
3
疫情下的台灣農學市集(下)在疫情下,台灣農學市集的因應與消費者的互動形式,在上一篇,筆者從市集與地方經濟串聯,來看248農學市集與楊儒門的努力,以及小食光企劃活動重燃內部凝聚力的竹蜻蜓綠市集。這一篇則介紹五家市集,北中南各有特色,也強化市集團隊的專長而增進。
Thumbnail
2022-01-20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