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學生能成為理想的博士生?】

【什麼樣的學生能成為理想的博士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學術研究的路上,選擇博士生的標準往往是一個棘手的問題。一次與一位復旦大學數學系三年級學生的討論,讓我仔細思考了這個話題。當時我向他解釋了許多細節,但如果要用一句話概括,答案就是:


**「有自己意見,且有技術底氣的學生。」**


這樣的人並不多見,而我的觀察也顯示,只有同時具備這兩種特質的人,才能在博士研究中真正發揮潛力。以下,我將描述兩種常見但問題頗多的學生類型,並說明為什麼需要避開他們。

raw-image



▋有自己意見,但缺乏技術底氣


這類學生通常是在較一般的學校完成大學學業,到了台大念碩士後,突然變得意氣風發。他們像是站在更高的平台上,洋溢著一種「雞犬升天」的自我膨脹感,認為自己已經是學術圈的翹楚。


他們的自信常常毫無根據,言談間充斥著傲慢與輕視。這讓我聯想到七宗罪中的「傲慢」。我曾經遇過一位碩士同學,在他的原本學校中被視為「神一般的存在」。剛見面時,我確實感到些許震撼,但隨著時間推移,我才明白,原來「神」的標準有時可以如此低。


這類學生缺乏真正的技術能力,卻對自己不切實際的想法深信不疑。他們在研究合作中很可能成為阻礙,因為他們既無法提出可行的解法,也不願接受別人的建議。


▋有技術底氣,但缺乏自己意見


另一種常見的學生,是那些在台大完成大學學位,但碩士選擇到其他學校就讀的學生。他們往往在大學階段具備不錯的技術能力,但卻因為在台大求學時遭遇挫折,逐漸失去了自信與方向。


這些學生的氣質帶著一種「畏首畏尾」的喪感。他們在高中時可能是「文學王子」或「科學公主」,但進入台大後,遇到了「諸神的黃昏」,突然發現自己不再是最優秀的那一群人。


這樣的學生雖然有技術能力,但缺乏自己的見解和主見。他們習慣於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務,但在博士研究中,這樣的心態無法支撐長期的探索。他們需要的是方向感和對研究議題的強烈興趣,而非單純的技術操作。


▋理想的博士生:兼具意見與底氣


在我看來,最理想的博士生必須同時具備**自己意見**與**技術底氣**。擁有自己意見的學生,能夠針對研究問題提出獨到見解,擺脫跟隨他人的思維模式。技術底氣則代表他們有能力把想法付諸實踐,不會因技術限制而止步。


這樣的學生在研究中能夠自我引導,找到前進的方向。即使遇到瓶頸,也能有條不紊地尋找解決方案,而不是等待別人告訴他們該怎麼做。


▋避免與上述兩類人共事


在研究生涯中,選擇合適的夥伴至關重要。與那種只有意見卻缺乏技術底氣的學生共事,往往只會讓團隊陷入無謂的爭論。而與只有技術能力卻毫無主見的學生合作,則會讓團隊缺乏創造力與方向感。


在博士研究這條漫長而艱難的路上,唯有那些既能提出自己想法,又能穩扎穩打地實現這些想法的學生,才能真正取得成功。


---


希望這些觀察能對想申請博士學位的學生有所啟發。博士研究不是單靠技術能力就能完成的,也不是憑空想像就能有成果的。找到自己的意見,並建立足夠的技術底氣,這才是通往學術成就的關鍵。

avatar-img
王啟樺的沙龍
559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Passive Consumption(被動接收) vs. Active Reading(主動閱讀)|真正讓你進化的閱讀差在這裡 碩博士生每天都在讀論文、讀報告、讀教材, 但大多數人其實只是「看過了」,不是「讀進去了」。 讀很多卻吸收很少,記不起重點、寫不出心得, 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還停
4 個關鍵洞見 + 讓你看懂中美 AI 競爭 + 若不讀,你就可能錯失整個時代的最大機遇 AI 的發展速度,真的快到讓人心驚。 我們常常以為美國在 AI 領域穩居頂尖,可現在中國的 AI 創新力好像開始迎頭趕上,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若我們沒有跟上這波 AI 變革,就可能被遠遠拋在後面,錯失技
Passive Consumption(被動接收) vs. Active Reading(主動閱讀)|真正讓你進化的閱讀差在這裡 碩博士生每天都在讀論文、讀報告、讀教材, 但大多數人其實只是「看過了」,不是「讀進去了」。 讀很多卻吸收很少,記不起重點、寫不出心得, 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還停
4 個關鍵洞見 + 讓你看懂中美 AI 競爭 + 若不讀,你就可能錯失整個時代的最大機遇 AI 的發展速度,真的快到讓人心驚。 我們常常以為美國在 AI 領域穩居頂尖,可現在中國的 AI 創新力好像開始迎頭趕上,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若我們沒有跟上這波 AI 變革,就可能被遠遠拋在後面,錯失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