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使用社群,也同時會關注自己怎麼使用社群的人。
至少以前不是。但我發現從Threads開始在台灣獲得關注以後,我得以有機會重新檢視「使用社群」這個行為。畢竟臉書已經成為我自己開網路的首頁許久,古早以前,我的首頁還曾經會是Yahoo奇摩,後來之所以會成為臉書,那是因為比起各類型的資訊和新聞砸在我眼前,我更加在意演算法根據我的喜好所搭建的世界。
Threads在五月國會改革系列爭議時,成為社群平台大量轉發相關資訊的平台,也有許多光譜偏綠營的支持者,得以在此蓬勃發展。事實上,時間點應該要再更往前拉一些,在2024年的總統立委大選期間,Threads就已經成為一個大量政治文集中的平台,當然這是建立在臉書對政治文的打壓,以及Threads為了搶占使用率而讓出的紅利,某種程度起到了分眾的作用,Threads一度成為非常同溫層的產物。不過,後續也隨著演算法及後台工具的出現,讓許多使用者擔心再也觸及不到彼此,祭出了置頂文,紛紛要大家追蹤彼此。
後來的Threads,更往個人生活前進了一些,蒐集了許多個人的瑣碎念頭,也愈來愈捉摸不到貼文「紅」的機制。這樣說的前提,當然不包括那些本來就會紅的東西,包含好看的人類、無聊幹片又或者不好笑會讓人覺得有些欠揍的搞笑文。基本上,Threads還是保留了社群平台「搶快」的特性,而我為什麼開始關注到了這些?因為我在使用社群平台的過程中,也湧起了想成為網紅、意見領袖的念頭。
很有趣,社群平台的設計很容易讓人掉進這樣的陷阱。讓你以為「紅」很簡單,可是不告訴為什麼要紅。
本身就在做相關商業操作的人,他們是以工作的態度在試,一無所有的使用者是用自己的一切,交換流量的反應。這使得許多人開始想以「網紅」為業,然而,我在朱麒發表在臉書的文,得知今(2024)年十月,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的學生—Kazimier Smith 發表了一篇研究1000多位IG及Tik Tok小網紅的論文,論文題目是「網紅動力學」 (Influencer Dynamics)。
我這算是二手引用,朱麒引用了萬維鋼整理的重點,認為其中有三個關鍵學習,我覺得是很重要的提醒:
1. 穩定輸出,比爆紅更重要。
2.商業內容,不會影響粉絲忠誠度。
3.網紅是份全職工作。
對於第2點,我沒有太多經驗,但從一個觀影者的經驗。如果今天是一個我喜歡的Youtuber創作者,只要他能巧妙將廣告置入在自己的作品中,我確實不會有太多反感,至少比那些免費遊戲跳出來的廣告視窗舒服。
對於第1點和第3點,真的是很有感。特別是在Threads的經驗,畢竟我過去在使用臉書,極少會有獲得流量紅利的時刻,但在Threads的使用經驗就有過幾次,當下會很開心,但後來回到零星幾個愛心,又會有些落寞,使用社群平台真的很容易影響心情。如果真的不是要作為一個全職創作者,請寬心一點使用社群平台吧,當做跟朋友聯繫,或是耍廢、學習知識的平台都好,得失心不要這麼重。
如果你認真想成為網紅,千萬要記得,讀者、觀眾也不是餵什麼就吃什麼,這種不挑的生物,必須得把要創作的時間框列出來,光是做到穩定的創作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別是在有全職的工作狀況下,雖然我不會稱自己是個網紅,但就寫作這件事而言,我也是特別有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