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共感度:★★★★
導演:Eliza McNitt / 伊麗莎麥克尼特
製片國:France / 法國
類型:互動VR,動畫
年分:2024
片長:60min
IMDb:tt30835324

(圖片來源:https://xrmust.com/xrmagazine/eliza-mcnitts-astra/)
與其說互動VR《Astra》是一部影片,不如說是一款遊戲,只是遊戲的背景故事較長,還有許多互動項。
與其說互動VR《Astra》是一部影片,不如說是一款遊戲,只是遊戲的背景故事較長,還有許多互動項。
戴上頭戴式顯示器,進入背景故事,來到母親的書房,探索母親收納箱裡的物件,探索母親的工作與內心世界。在設定裡,母親企圖透過探索木星衛星與土星衛星,尋找太陽系生命起源的秘密,但關鍵資料還沒搜集到,母親便因故去世。
背景故事結束,欣賞者化身主角,繼承母親的遺志,成為一名太空人,親身登陸木星衛星歐羅巴及土星衛星泰坦,尋找生命起源的奧秘。

土星衛星泰坦上由液態甲烷構成湖泊。(圖片來源:https://www.kff.tw/film/content/4592)
導演Eliza McNitt就木星衛星歐羅巴及土星衛星泰坦,這兩顆星球表面的環境考據仔細,幾乎重現兩星球的地理環境,比如木星衛星歐羅巴表面布滿厚厚的水冰冰層,冰層下有液態海洋,冰層裂隙會噴出液態水噴泉。又比如土星衛星泰坦,因為空氣中充滿甲烷等溫室氣體,雖然泰坦與太陽的距離較太陽與歐羅巴的距離更遠,但因為溫室效應,泰坦體表溫度較歐羅巴高,星球表面在雨季時會出現湖泊--雨和湖水都是液能甲烷構成。
欣賞者被傳送到歐羅巴或是泰坦執行採集任務,這些橋段是《Astra》最像遊戲的部分,也是《Astra》失誤頻頻,讓欣賞者體悟這不是一款遊戲而是一部互動VR的橋段。畢竟是影片導演,不是遊戲企畫編輯,《Astra》在星球上採集物質樣本的方式與動作十分不直觀,過於花俏,畫面華麗有餘,但操作起來十分不順手,卡關是家常便飯。

木星衛星歐羅巴表面布滿水冰冰層,裂隙噴發噴泉。(圖片來源:https://xrmust.com/xrmagazine/eliza-mcnitt-astra/)
另外,導演Eliza McNitt雖然對兩顆衛星的地理環境錙銖必較,對於在各個星期上採集到的樣本卻明顯偏離真實。在太空船上的樣本室裡,儲存有各個星期採集到的樣本,這些樣本的圖示,皆是礦石狀態--物質皆有三態,以物質的固態作為儲存樣本時的標準模式並無不可,然而《Astra》裡所有物質的固態皆像非金屬礦石,或是同一物質的固態竟包含兩種顏色--純物質的固態,顏色應該是固定的,而且固態氧、固態氮的質感、色澤與《Astra》標本室裡展出的固態氧與固態氮圖示完全不同,明顯未經考據,任憑繪圖技師發揮創意。對比各個星球的地表環境,標本室裡採集的標本根本虎頭蛇尾。
由於《Astra》的互動項太多,互動方式又不直觀,高雄影展時官方公布的體驗時間60分鐘,未必能完成所有體驗;在豆瓣網上,《Astra》的體驗時長為80分鐘,合理推測播放需時多長應該是由播放單位決定,用以排定播放場次。到底需要花多長時間才能完成體驗?欣賞者各憑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