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原因還真的直到我親臨現場才警覺:啊,原來 Maison&Objet 其實有點像是倫敦展會 Top Drawer,所收錄的參展單位比較屬於生活方式領域的飾品:從家電、燈具、文具到織物。當然,這只是展會 6 個展館的一部分(另外 1 舘仍用作為奧運賽場)。其他參展的領域則有:厨具、香氛、服飾、手工藝和獨創品等,涵蓋領域之多樣,且品質之參差,時而讓人感覺國際,時而像極大賣場。這又不禁讓人聯想到首爾的 Home Table Deco Fair——不曉得四個月後的春季場次是否大同小異?
談及秋季,或許最人好奇的是,爲什麽 M&O 展會決定要進行一年兩次的策劃?而且,又在距離相近的 9 月和 1月?——9 月的原因,或許是爲了迎合聖誕節。可是,展會中不僅不見太多的聖誕裝飾,而且想想:如果到 9 月才下12月的單,對於某些(尤其是大型的)買家而言,會不會太遲?雖然官方説法是,目前展會正在進行結構性的轉型,以迎合展會的 30 周年慶:所以展會中也決定將「烹飪與分享」(Cook&Share)列爲固定環節,甚至還置入餐車的飲食領域擺設。然而,當法國和國際上都面臨著嚴峻的經濟和政治環境時,這些本質上仍是「消費」的策劃,會否產生反效果?
或許 9 月展會真正的目的,乃爲了滿足小衆(或網購)的商家:其中的講座安排,就大量地針對了「零售業」而策劃。還有,像 François Delclaux 策劃的「 零售界有什麼新東西?」(What's New? In Retail)主題展,也希望能讓訪客如買手店家沉浸在完美的櫥窗設計中,激發進一步的陳列靈感。畢竟,當這主題展中的所有物品都能在展會中找到,也就意味著買家們可進行「一條龍」式的選購。
不過小納悶的是,展會中(乃至會場外)幾乎見不到法國知名家具品牌的參與——除了 Lexon 和 Fermob 外。這似乎暗示著,9 月并非是重點競技場。對於像 Ligne Roset、Roche Bobois 等一般都會在米蘭出現的品牌,或許參與 1 月的春季展會似乎比較能有「一鼓作氣」地衝到 4 月米蘭——隨後就放大假——的魄力。更何況,明年的德國克隆 IMM 也被取消了。所以想當然 1 月份的設計業肯定將聚焦於同時期的 M&O。
最終,讓人感到欣慰的或許是展會中無處不見的就是來自亞洲的設計好手:從大陸特別策劃的「中國設計獎」(但卻不見在官網有任何大勢宣傳)到香港的 Hong Kong Design On Stage 「意識設計」特展、韓國的 Design Korea 大型聯展,以及泰國、越南、日本和台灣單位點綴其中—— M&O 是否該考慮開個「亞洲舘」,以收錄更豐富的異國「元素」?想想應該不可能,因为這樣的「特别禮遇」自然对對其他參展國家有所不公。
對於首次造訪的我而言,M&O 并非不好逛。但抱著「想要一次性地逛完所有展位」的想法,卻又只有短短兩個上午的時間,還真的會有些走馬看花。若是常客,自然會知道自己想要關注的領域而直奔現場,就像每每到米蘭家具展會先逛完「設計家具」的部分。但原以爲 「標志」(Signature)和 「計劃」(Projects)的 7A 舘是這樣的策劃是,其實所見的反而像是「無法被歸類」的大品牌舘:从编制家饰到玻璃製品,甚至還夾雜著房產、網絡公司等,有時還真的太花多眼亂;相同地,毗鄰的 6 號舘中的 「永遠」(Forever)和 「今日」(Today)之歸類也同樣模棱兩可——甚至有時候還出現了讓人感到汗顔的二、三綫(甚至山寨)的品牌!
根據官方數據,雖然今季參展商有近 2,300 個品牌,但與去年相比卻已下降了 14%。這一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歸因於奧運會影響的「負面宣傳」,這導致一些品牌沒有參加本屆展會。但因有近 58% 來自國外,還有 27% 為新品牌,因此保有多樣性的原因乃基於此。而且,雖然歐陸訪客減少了12%(猜想也是爲了避開奧運時期的高消費),但來自印度的訪客數量卻有顯著的增長(+16%),而美國、中東和韓國的訪客數量則有持平跡象。這也顯示出這些國家和區域的市場仍有著積極尋求新品和靈感的興趣。
接下來我將快速地以讚(👍)和酸(🙅)的手法來點出一些 M&O 的優勢與有待改進的地方:
👍(1)主題展
由 Elisabeth Leriche 和 François Delclaux 個別策劃的趨勢空間,可説是展會的亮點。他們不僅位訪客提供了一個可以沉浸式的緩衝空間,也充分地表現出商業與藝術的無間融合。還有重點是,沒有需要排隊等候的時刻。
👍(2)新生/品牌
Rising Talents Awards 和 Future On Stage 的新生設計師和品牌的聚焦,可說因其統一的佈局而顯得專業。尤其後者更是可以在未來進行擴大,讓以永續做主的品牌可以有更大(以及更顯著位置)的展示空間,好作更有效的推廣。
👍(3)永續
永續性在 M&O 的强調可説是羡煞旁人的:從印刷品的回收到溫度的調整,都展現出極具人性化的考量。雖然沒有大剌剌地被宣揚,但卻已成常態。舉例:約 42 噸的廢物會進行再循環、96%標識采用永續材料印刷、還有未銷售食物捐贈到紅十字會等。
🙅 (1) 網頁/APP
網頁/APP的用意是爲了方便訪客尋找所需的展會訊息或展位,但官方目錄爲何不也同時在此提供?畢竟,這些免費的印刷品,在訪客入場前就已隨手可得。「提早」釋出不也是一種永續措施?(如果真的有提供,那就是網頁/APP 沒有更好地做推廣!)
🙅 (2) 官方訊息
不難發現的是,大多由 M&O 展會自己策劃的特展:從 Rising Talents、 Future On Stage 到 Designer of the Year 的展廳内都沒有提供任何「印刷品」(除了展會目錄)——似乎有賴參展單位「自顧自地」提供訊息。這樣一來,就似乎錯過了提供深一層訊息的機會。
🙅(3)地面指引
將展會佈局地圖以地毯的方式鋪陳,看似為一個節省用料的方式,但卻隨時會引發訪客互撞的情況。而且,加上這些地圖規模都不大,也就加長了訪客查看的時間和力氣,導致會有令人沮喪和懊惱的時刻。
最後,自然不得不提到我另外也為 La Vie 撰寫了一篇「濃縮」版本的報道,有興趣可到此逛逛。明天,我們將到場外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