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看到有投資網紅會拿"只"回測一個區間的績效(例如過去10年)來作為將來的報酬率,或是用過去一年的績效,推算未來10年的報酬率表現,這樣其實是很奇怪的,因為這種結論就只有贏或不贏,但是現實發展不是二分法的,應該是是一種機率的分布。
例如:當有人跟你說,有某種策略可以比買進並持有市值型ETF賺更多時,他肯定能拿出一段數據來證明。
可是此時你應該要思考的應該是...能贏過市值型ETF的機率有多高?是10%還是90%,還是只有50%?例如:"贏"是有多少機率勝出?或贏多少百分比。
以下圖為例,這是某種投資策略的績效回測分布(蒙地卡羅),是會提供出一個報酬率分布的(此圖用了1萬種條件來分析走勢)。
你從下圖可以得知:績效表現最佳5%的走勢、中位數50%的走勢、最差5%的走勢。
如果某種神奇策略可以在"最佳5%"贏過買進並持有市值型ETF,可是50%的走勢比市值型ETF更低,那這種策略真的可以號稱贏過買進並持有市值型ETF嗎?還是只有5%機率能贏過?
又如果,你用買進並持有市值型ETF的50%落點原本就可以財務自由,但是用了神奇策略後,50%的落點變低了,這不是代表你50%會輸嗎?那這樣的策略真的有提升投資計畫的成功度嗎?
神奇策略的最差5%比市值型ETF低很多,那這樣真的安全嗎?
贏,是贏多少。輸,又是輸多少。這才算完整吧?拿最佳5%來比,未來又不一定會100%再現,不是嗎?
本篇文章沒有梗,所以不用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