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正義 心得分享

更新於 2024/11/12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 臺灣政府是否應持續、積極推動轉型正義(transitional justice)?




1995年李登輝總統正式以國家元首的身分向二二八事件受難者及家屬致歉,是普遍認為臺灣官方開始推動「轉型正義」的起始點;但以出生於 2005年的我而言,對於政府積極推動轉型正義的認識,始於 2018 年成立「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和「不當黨產委員會」時。




當時社會上出現兩極的聲浪,支持者(正方)認為應對遭受政治迫害的人給予正義,並應完整呈現歷史真相;反對者(反方)則認為歷史應該翻頁、避免過度追求責任,否則可能造成社會動盪。轉型正義是許多新興民主國家會面臨的政治與道德難題,而在2022年「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完成階段性任務解散後,我認為仍應持續討論:「臺灣政府是否應持續、積極推動轉型正義?」




以下從正、反方立場來討論:



  1. 正方論述:面對國家公權暴力造成的迫害與傷痛,應追求受害者及其家屬的「正義」。參考「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的說法,應包含:
  2. 追求正義:歸還被沒收的財產、遭受身體甚至生命權損失的人或其家屬,提供合理賠償。
  3. 記憶與遺忘的鬥爭:對過去政治迫害的真相和歷史,完整呈現、並落實教育推廣,使歷史傷痕不再重演,認識到人權及和平的重要性。台灣目前除了法律制定外,也致力於黨產追查及受難者的部分權利恢復,正踏在轉型正義的途中。




捷克總統哈維爾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罪,發號施令的,服從的,支持的,甚至袖手旁觀的,都間接支持了威權統治,可是不可能每一個人都有罪,至少不可能每一個人都有相同種類,相同程度的罪。」我不認為此句話是真的要將每一個人都定罪,但我認為這是要訂出一個明確的、合理的責任界線,正如紐倫堡大審題提出:「服從者即有罪」論述,東歐國家政府也嘗試尋找加害者,此類「嘗試」行動皆為轉型正義的里程碑,不同國家可能因為其民族,歷史真相的保存程度,而有不同的處理方式,但嘗試定義,嘗試尋找,才是避免歷史重演的基礎。




  1. 反方論述:認為推動轉型正義將撕裂社會、造成對立與紛爭,例如:在汪宏倫〈轉型正義的社會基礎〉一文中,指出近48%的人認為轉型正義僅是政黨惡鬥下的結果,未能達到尋求正義、和緩社會傷痕的目的,其中提到的「政黨惡鬥」即包含意識型態的操弄,說明如何找尋歷史真相才是理想社會的面貌。如果開啟審判制度,或是找出加害者,試圖推翻以往的威權政府正當性,不只是對於單一加害者的咎責,而是對於在白色恐怖時期,原本價值觀的「集體審判」。




不只單一學者發表評論,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也表達轉型正義不應成為政治鬥爭的工具:「民進黨以國民黨的黨產作為追求轉型正義的首要目標,手法較為粗暴,也讓人感覺是利用轉型正義之名,對政治競爭對手行清算鬥爭之實。」如果轉型正義已淪為操弄政局的工具,那是否不該在持續探尋真相呢?與其花費金錢,頻頻回首於白色恐怖的歷史,不如大步向前,隨時間推移,展開台灣的新歷史風貌。




綜上所述,米蘭.昆德拉說:「人類對抗權力的鬥爭,就是記憶與遺忘的鬥爭。」我認同正方的觀點,轉型正義並非停步於「咎責」,更重要的是還原真相、記取歷史的教訓。綜上所述,我認為臺灣政府應持續、積極推動轉型正義。





    avatar-img
    0會員
    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Winni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可否以「幽默」的態度面對轉型正義(transitional justice),讓更多人了解其面貌? 當時在助教課討論時,我的答案是「不行」(反方)。與大多數同學一樣,因為轉型正義的推動,正是因為社會既有的政治迫害(如: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等),人民遭受身體、財產、甚至生命權的迫害,「幽
    可否以「幽默」的態度面對轉型正義(transitional justice),讓更多人了解其面貌? 當時在助教課討論時,我的答案是「不行」(反方)。與大多數同學一樣,因為轉型正義的推動,正是因為社會既有的政治迫害(如: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等),人民遭受身體、財產、甚至生命權的迫害,「幽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民進黨貪腐,執政下的台灣又接二連三發生槍擊案,民眾還能不能得到安定
    Thumbnail
    到底有哪個國家的官員一直強調自己想被併吞? 台灣的官員不承認自己的國家,為什麼還可以領台灣人民的納稅錢?
    臺灣民主國 甲午戰爭後,大清國欽差大臣李鴻章代表清廷割讓臺灣給大日本帝國。清政府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的決定,在許多臺灣住民中引起不滿,時稱「紳民奔走相告,聚哭於市」,希望清政府改變態度。1895年5月25日,臺灣人民宣佈脫離大清國成立「臺灣民主國」,推舉原巡撫唐景崧為大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李秉瑞為軍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試著融合臺灣現況、經濟發展與自我的使命,居然發現能一以貫之的邏輯,在無以回報的感激涕零裡,再試著將其分享出來。
    Thumbnail
    2024年5月31日,台灣大學政治學系舉辦石之瑜教授的新書討論會,活動由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系主任黃旻華教授開場、中山大學政治所榮譽退休教授廖達琪主持,並與政治學者施正鋒、台灣中研院人社中心研究員兼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蕭高彥、《風傳媒》總主筆夏珍、台灣中研院人社中心研究員曾國祥進行對談。
    Thumbnail
    ❙臺灣❙ 當局有很多舉措總是令人不明所以。 說了多少遍 ❙臺灣❙ 的主要威脅來自內部而非外部?  ❙王志安❙ 得以擾攘 ❙臺灣❙ 總統大選一事又再次令人匪夷所思。
    Thumbnail
    本文將敘述臺灣從戒嚴到解嚴、獨裁到民主化的整個過程,以歷任總統和政治人物為主軸,文章紀念和肯定李元簇先生對臺灣政治民主化的重要貢獻。
    Thumbnail
    2024台灣立委、總統大選結果已經出爐,基本上藍綠兩黨各有各的遺憾。
    Thumbnail
    志氣是恁共阮號的名,阮攏是驕傲的台灣囡仔。 過去兩週我問了幾乎身邊所有的年輕人,其中8成以上都是支持柯文哲,其中真正有政治熱情、深入了解過柯文哲的人不多,大部分人的理由還是藍綠都做過了,台灣也沒有什麼改變,那不如換人做做看。
    Thumbnail
    政治制度的進步,是以「日拱一卒」的精神,持續推進演化實現的。對於一個政府,制度性的一小步,遠比「換人做做看」更重要。臺灣選舉,不應僅僅是選「好」人,而更應該是選擇一次可以帶來制度性進步的「機遇」。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民進黨貪腐,執政下的台灣又接二連三發生槍擊案,民眾還能不能得到安定
    Thumbnail
    到底有哪個國家的官員一直強調自己想被併吞? 台灣的官員不承認自己的國家,為什麼還可以領台灣人民的納稅錢?
    臺灣民主國 甲午戰爭後,大清國欽差大臣李鴻章代表清廷割讓臺灣給大日本帝國。清政府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的決定,在許多臺灣住民中引起不滿,時稱「紳民奔走相告,聚哭於市」,希望清政府改變態度。1895年5月25日,臺灣人民宣佈脫離大清國成立「臺灣民主國」,推舉原巡撫唐景崧為大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李秉瑞為軍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試著融合臺灣現況、經濟發展與自我的使命,居然發現能一以貫之的邏輯,在無以回報的感激涕零裡,再試著將其分享出來。
    Thumbnail
    2024年5月31日,台灣大學政治學系舉辦石之瑜教授的新書討論會,活動由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系主任黃旻華教授開場、中山大學政治所榮譽退休教授廖達琪主持,並與政治學者施正鋒、台灣中研院人社中心研究員兼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蕭高彥、《風傳媒》總主筆夏珍、台灣中研院人社中心研究員曾國祥進行對談。
    Thumbnail
    ❙臺灣❙ 當局有很多舉措總是令人不明所以。 說了多少遍 ❙臺灣❙ 的主要威脅來自內部而非外部?  ❙王志安❙ 得以擾攘 ❙臺灣❙ 總統大選一事又再次令人匪夷所思。
    Thumbnail
    本文將敘述臺灣從戒嚴到解嚴、獨裁到民主化的整個過程,以歷任總統和政治人物為主軸,文章紀念和肯定李元簇先生對臺灣政治民主化的重要貢獻。
    Thumbnail
    2024台灣立委、總統大選結果已經出爐,基本上藍綠兩黨各有各的遺憾。
    Thumbnail
    志氣是恁共阮號的名,阮攏是驕傲的台灣囡仔。 過去兩週我問了幾乎身邊所有的年輕人,其中8成以上都是支持柯文哲,其中真正有政治熱情、深入了解過柯文哲的人不多,大部分人的理由還是藍綠都做過了,台灣也沒有什麼改變,那不如換人做做看。
    Thumbnail
    政治制度的進步,是以「日拱一卒」的精神,持續推進演化實現的。對於一個政府,制度性的一小步,遠比「換人做做看」更重要。臺灣選舉,不應僅僅是選「好」人,而更應該是選擇一次可以帶來制度性進步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