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投資這些年踩過的坑3終章-省思與檢討]

更新於 2024/11/16閱讀時間約 29 分鐘
  • 文內如有投資理財相關經驗、知識、資訊等內容,皆為創作者個人分享行為。
  • 有價證券、指數與衍生性商品之數據資料,僅供輔助說明之用,不代表創作者投資決策之推介及建議。
  • 閱讀同時,請審慎思考自身條件及自我決策,並應有為決策負責之事前認知。
  • 方格子希望您能從這些分享內容汲取投資養份,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判斷、行動,成就最適合您的投資理財模式。

------前情提要-------

2000年,我的投資初戰告捷獲利近100%,運氣好逃過2008年,聽懂自家老闆暗示, 也獲利近100%, 後踩中主力出貨陷阱, 遭遇無量跌停3日, 總資產減損25%, 後轉換投資風格獲利, 不僅彌補損失的25%,還賺20%, 但沒抱住, 損失後續數倍漲幅,錯失第一次財務自由的機會。

2018年在龐氏騙局中虎口逃生, 付出代價, 但幸未傷筋動骨,

後續不斷等低點等崩盤, 錯過數倍的漲幅, 2020猜到崩盤卻沒看懂總經錯過無限QE的大漲幅, 憤而大量讀書, 大量觀看Youtuber, 網頁, 報章雜誌, 吸收所有資訊, 終於找到自己的方法,能夠獨立分析判斷, 從此終於開始穩定獲利。

------本文開始-------

回顧一生的投資經驗,

前期跟大眾一樣看投資頻道, 聽專家說法, 以及內線明牌, 但我運氣尚可, 也因為謹慎, 尚且沒輸到無法東山再起。

完整詮釋那句話: 『靠運氣贏回來的, 憑實力輸回去』

後來深刻的反省檢討,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把時間花在基本功上, 大量閱讀, 筆記, 思考。知識在量大後終於質變, 建立起完整的投資觀念, 找到自己專長能夠發揮優勢的方法, 找到管道讓我回測, 求驗證的技巧發揮作用, 把自己的投資觀念與邏輯理順, 從此能夠獨立分析判斷並穩定獲利。我才資駑鈍, 這條路走了二十多年,才達到如今自己還能接受的局面。

看投資頻道不是不對, 但是看要看有良心,正直的頻道, 而且看的方式要對, 如果只看頻道主的判斷, 那麼助益不大, 真正好的投資學習, 應該要著重看專家們用的方法。並學會自己驗證對錯的方式。

自己的投資觀念才是核心, 因為我們一般人並不會真正照抄專家的標的, 而是會以自己的觀念篩選一遍, 而自己錯誤的觀念就是會把專家提供的飆股淘汰, 留下會跌的股票。

觀念不正確的話, 即便在大牛市中還是會賠錢,也容易踩中陷阱與騙局。

專職投資幾年後, 發現思維模式比知識更重要,因為要判斷。

有的人思維模式就是服從權威, 或不願檢討, 承認自己不足,或不願相信科學。或陰謀論觀點, 認為全世界都是有人在背後掌控, 這樣的話知識再多也沒用。

但如果知識就能讓人投資穩定獲利, 那經濟學者必然都是投資高手,如果世界總是某個團體在背後操縱, 那投資只有內線會有用, 然而現實並非如此。投資更像是打橋牌或下棋, 需要建立在知識基礎上的策略與判斷。就是因為看不出邏輯, 才會把一切歸咎於神祕不可知道力量。

思維的升級很難, 人類的天性會為自己的錯誤辯護, 羊群效應, 眾多認知謬誤, 人類天性就不是判斷決策的高手,受限於資訊繭房如同戴上有色眼鏡, 將不同於自己意見的觀點排除, 不願放棄自己長久以來的世界觀, 眾多因素導致人很難認知自己的問題。

見過很多初入主動投資領域的人因為沈沒成本心理無法做到停損, 連第一關都過不了。

在我想象中, 思維模式是一台煉金爐, 資金跟資訊是原料, 三者合作就能源源不斷產生更多金子。

但如果三者中其一品質有缺陷或運作不順, 產金效率就差, 甚至產不出金子。

[基本觀念-思維模式]

投資領域我認為思維有兩個重點,分別是『學習』與『決策』

(1)能力侷限視野, 視野也局限能力; 終身學習以提升能力圈

(a)大量閱讀經典以建立觀念

(b)學會廣泛資訊搜集研究,求證與判斷。

(2)謹慎態度: 永遠把風險考量放在第一位, 而非利潤。

(a)長期存活在市場上, 而不是如何準確的預測未來

(b)知道勝算再投入,不投資不了解的標的,專注研究一項比學很多種好,備多力分。

(3)投資是修行,是認知能力的變現

有多了解自己及人性, 決定了投資成果。投資不是靠花時間多寡來賺錢, 而是靠決策品質來賺錢。決策不是靈光一閃, 而是有過程的科學,不是預測未來的仙術, 而是思維與萬全的計畫。

(a)學會檢討自己,而非責怪環境, 了解並分析自己的優劣勢,透過嘗試找出自己擅長的方式。

(b)了解人性與心理, 了解認知偏誤, 提升自己決策品質。

(c)尊重多樣性: 吾之蜜糖, 汝之毒藥

(4)投資計畫的擬定

適合自己才是最好的, 而這要靠自己, 別人回答不了。

(5)冷靜,

重視那些可重複性的邏輯, 而不是那些富有刺激性的新資訊,重視歷史, 而不是那些"新事物"

(6) 學習方法, 而不是聽取專家意見

以下逐一闡述:

(1)能力侷限視野, 視野局限能力; 終身學習提升能力圈

大多數人是被知識限制視野, 視野進而限制能力,雙重侷限, 因而限制認知水平。

舉個例子:

因為不懂總經, 進而覺得總經無用, 因為覺得總經無用, 進而不學總經, 因此認為用總經分析的都是傻子。

所謂知道有四種境界:『知道自己知道, 知道自己不知道, 不知道自己知道,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首先要懂總經, 才會知道總經限制在何處, 而不是不懂總經, 就先入為主的認定總經沒用。

相同例子還可以套用在其他種類:

只懂技術分析的人覺得基本面跟總經無用。

否定的前提首先要懂。真懂, 才能知道該知識的限制, 而不是不懂就先否定,大部分人是因為不懂, 所以否定, 因為否定, 所以不去學。因此一輩子拿著美工刀當屠龍刀。

很多人都知道對於小白投資, 有標準答案, 最好的方式就是“S&P 500 ETF定期定額”, 也就是不擇時, 不選股。

有點反常識, 因此有些人不信。很正常, 我當年也不信。

所以我晚了很多年才財務自由, 直到我累積了足夠的投資知識才明白為什麼, 時到如今我也知道被動投資難以超越的原因, 也知道超越的方法,要先知道難以超越的原因, 才有可能超越。

這是個悖論, "S&P 500 ETF定期定額”最適合小白, 但是當明白這件事時都已經是老白了。人生就是這樣, 很多事明白時, 最佳時機已逝。

學術界跟業界有定論, 投資績效的標準是跟指數比較。

但很多所謂專家, 不會告訴讀者這個基本事實。

許多初學者抱著有賺就好的心態, 不去認真理解投資首要目的是要克服通膨的影響, 不讓自己手中資產貶值。

因此,把握時間多讀書,多思考, 正確投資觀念能讓人生少走很多彎路。很多財務上的理解, 不像直覺那麼簡單。

投資目的如果只是:『賺錢』, 那就太粗淺了。

假專家順著人類的心理偏誤的毛摸, 讓人覺得舒適。

真專家講的話卻是良藥苦口, 難聽, 讓人痛苦, 因為要認錯與反省, 但是對資產增長有幫助。

(a) 大量閱讀經典以建立觀念

多次詳加閱讀投資經典著作, 把觀念內化, 在初期建立觀念很重要。雖然大師級投資人物方式未必一致, 但很多的共通點, 這些共通點是觀念建立的基石。在本文中可以見到我大量引用經典名句, 就是這種方式的展現, 吸取許多不同先哲的思維堆疊起自己的架構。再補充上自己思維的洞見。

建立觀念至為重要, 很多資訊其實以前我都知道, 只是沒有完整串連,無法建立邏輯鏈, 也就無法相信並運用。

觀念建立起來才能有標準鑑別錯誤資訊。

就如同那個故事: 一個漁夫到海邊撿蚌, 他為了檢驗蚌殼是好是壞, 於是拿兩個蚌殼對敲, 今天他連續敲了10個蚌殼發現都是壞的, 他覺得很奇怪,打開手中蚌殼一看, 原來當成基準的蚌殼是壞的, 於是把所有蚌殼都當成壞的。

判斷基準錯了, 拿到好蚌殼都會丟掉。

大量閱讀並思考,驗證是重點關鍵, 不大量則無以比較, 不驗證則無以辨認是非, 不思考則無以建立邏輯觀。

(b)學會廣泛資訊搜集求證與判斷

以科學理性態度求證資訊,不輕信, 兼聽則明, 偏信則闇。

也不要迷信學歷,知識及專家。

個人覺得這第一點就非常困難, 東方教育講究服從而不是思考, 要獨立突破同溫層,資訊繭房非常困難, 如果對資訊判斷沒有把握, 還是聽從正統教育機構裡教授為優先, 雖然學校裡的財務教育對非財會專業人士也不是那麼容易入門。建議可以從較容易的入門工具書, 以我自己為例, 對財報的學習, 我是從一本書描述一家小公司從注資, 買原料, 銷售等過程去理解財報, 慢慢建立觀念,架空樓閣的知識很難理解與消化, 要跟自己可以理解的事物出發才能有用。

如果投資知識不正確, 就連最基礎的判斷都會做錯。很容易誤信一些似是而非的邏輯,也會經常把騙局當成投資。

『教育的目標是確保學生能分辨有人在胡說八道』

by 哈佛校長 德魯・吉爾平・福斯特(Drew Gilpin

Faust)引用藝術與科學學院前院長傑里米·諾爾斯的話。

能夠識破騙局是投資第一課, 這件事不是知識足夠就能做到的,但知識是判斷能力的基石,很多人把一些賭博行為或騙局當成投資,

imb詐騙案中有一個自稱台大財經系女Youtuber被騙270萬NTD, 顯然財經知識與學歷並沒有帶給她足夠判斷能力。

我認識很多這樣的人, 連真正投資的路都還沒找到, 就倒在詐騙叢林中了。也有些人有知識的傲慢, 認為學校裡教的都是真理。

對於詐騙我有一套應對方法, 是採用主動防禦的方式, 會去研究並瞭解詐騙最新採用的技巧, 結合以前上當的經驗, 可以較快發現騙局, 還有就是讀書, 古書中有一本”鬼谷子“, 很推薦閱讀, 文字難懂, 可以看Youtuber上別人讀書心得, 對於識破各種騙局, 人性弱點非常有幫助,個人非常建議對騙術要有一定程度了解, 天下騙術千千萬,萬變不離其宗,讀完會發現身邊騙局無所不在, 也無所遁形。

另外也在人生歷練中學會不輕信他人, 學會求證資訊。

我研究投資就像對待工作一樣認真, 且講究科學與實用, 會研究兩數據間相關性, 會回測。

非常建議主動投資者自行研究, 而不是只看別人的研究, 自行研究就會建立一些方式, 也會注意到一些細節, 有助於辨認研究的可靠度。

我信方法, 而不信專家的判斷。但是我會學習專家的方法, 而有趣的是, 有時我會用專家的方法, 得出跟專家不同的結論。

過去受限於個人生活經驗, 因為不是財經專業, 生活接觸得到的工具與資訊也僅有幾年內的K線圖, 以前也缺乏工具來分析總經與個股基本面, 無法建立起觀念與邏輯, 對我而言股票價格變動不可捉摸。

專職投資後有時間鑽研, 以及現在受惠於Google, 財經M平方, 財報狗等等的資訊工具, 立足於適合我的工具, 讓我的優勢能力得以發揮, 因此才能夠較為穩定獲利, 對經濟及個股分析有比較有掌握度。

在我的經驗裡, 非金融專業的人要面對投資資訊成千上萬, 無法分辨哪些是正確, 哪些是錯誤的。傳播錯誤觀念的人不會自打嘴巴, 每個都說自己是對的, 因此初入投資領域的初學者必然無所適從,

特別是我們的教育從來不教理財, 習慣權威式教育而不思考的我們, 經常會依天性相信所謂專家與網紅。

如果沒有衡量正確性的手段, 那必然就像迷霧中摸索, 無論如何也走不出迷霧, 我的工作背景在此時給了我很重要的思維邏輯: 『驗證與測試』。工程師不用爭論, 一切拿數據說話。數據說有就是有, 數據說無就是無。

因此我在不斷地回測與驗證事實中找到方向, 排除了非常多無用的資訊, 就像突然在迷霧中找到指南針一樣。

在多次實踐中, 也發現自己比較擅長擇時, 選擇標的方面經驗還是不足。

投資是種易學難精的技巧, 第一課就很難, 所以在投資領域中長期賺到錢的人很少。

即便是大師級人物說的話, 也得思考後吸收, 而不是全盤囫圇吞棗照單全收。

舉2個例子,

(1)如果依照巴菲特的選股策略, 台灣幾乎沒有可選擇的標的, 因為台灣主流產業是IT, 代工王國, 大部分上市公司沒有品牌。台灣有品牌的上市公司也幾乎全是本土市場為主,而且IT產業幾乎沒有不需要大量重複投入資本。

(2)都知道巴菲特主張非專業投資者購買S&P500 ETF, 但可以說是指數型基金都是正確選擇嗎? 在美國是, 但在中國大陸指數型ETF,滬深300指數長期定期定額, 連定存都比不過。

巴菲特講的道理, 得考慮其當下時空背景,不要一昧不思考全套用。

對於每一派的策略及方法, 吸取適合自己的使用, 而不是一昧照搬, 在台灣有個奇怪現象, 投資必稱巴菲特, 似乎只有巴菲特的方式才是正確的,但價值投資策略, 看似簡單但其實做起來不容易, 很容易會踩中價值陷阱, 尤其新手經常有權威崇拜心態聽到的都是巴菲特號稱股神, 價值投資買便宜又很符合直覺心理, 但卻又沒有巴菲特的商業能力去判斷是真的有價值窪地或者是價值陷阱, 學巴菲特的重倉, 很容易一次就倒地不起, 價值投資者跳樓已經發生過幾次, 被稱為中國巴菲特的關善祥, 傳奇價值投資基金經理查爾斯·德·沃克斯(Charles de Vaulx)都是例子。

不是不能學巴菲特, 而是學巴菲特之前, 最好先衡量一下自己有沒有巴菲特那樣的商業判斷力, 撿便宜很容易變撿骨。

台灣走價投的人相對比較多, 對財報的理解能力都比較高, 但我卻在擇時方面比較有心得, 可能是對財報理解尚且還不到自己滿意的地步, 因此我走出來的路便跟身邊同好不同。如果我隨大流走價投路線, 可能現在還在跟財報奮鬥, 而獲利遙遙無期, 所以我才說在大量知識及思考後, 並不是每個人都會進化出相同的模樣, 以自己的路徑去指導他人, 未必會收到跟自己一樣的效果。每個人天賦跟理解都不一樣, 讓李佛摩來做價值投資未必能賺到錢。

很多流行的看法是有嚴重問題的, 例如『本多終勝』及『對帳單』。

本多終勝的思維來自於一個故事:

在賭局中如果輸錢, 就把賭注連同前輸的金額翻倍, 在無限的賽局中, 只要贏一把就能徹底翻盤, 從而達到不敗。

這個故事聽起來好像沒錯, 但有個問題: 沒考慮到詐賭的可能性。遇到詐騙, 再多資產可能都不夠吃。

『對帳單』這個問題裡, 一樣沒考慮對帳單可以造假。

(2)謹慎態度: 永遠把風險考量放在第一位, 而非利潤。

世上沒有送分題, 只有送命題, 如果對市場失去敬畏, 市場會教人如何敬畏它。

巴菲特曾說過: 『假设你递给我一把枪,里面有 10000个弹仓、其中只有一个弹仓里有一颗子弹,你说:“把枪对准你的太阳穴,扣一下扳机,你要多少钱?"我不干。你给我多少钱,我都不幹』

查理·芒格说:『如果知道我会死在哪里,那我将永远不去那个地方』就是這種觀念的展現。

如果把利潤擺在第一位, 就會被不合理的利潤吸引, 貪念一起, 人就失去理智, 就容易被騙。

詐騙集團真正厲害的地方是極了解人性, 他們深知:無論智商再高的人, 在極端情緒下如貪婪與恐慌時, 智商都會只剩一半。

因此詐騙集團會製造讓人貪婪或恐慌的環境來騙人, 許多人事後都能反應過來, 但在當下絕大部分人是無法靠自己逃離的。

我一生遭遇過的騙局或危局非常多, 從台北或車站賣筆的慈善, 捐款單據的瘖啞老婦, 賣靈骨塔, 非法傳直銷,未上市投資,生意合作,內線消息,股票融資,主力操作股。幸而都沒有讓我無法東山再起, 我覺得是因為生性謹慎, 不喜弄險。

(a)長期存活在市場上, 而不是如何準確的預測未來

很多人不是死於方向看錯, 而是死於波動, 槓桿用錯即便方向看對也沒用, 波動就會讓人一無所有。而波動經常是不理性的, 而且經常黑影幢幢。

巴菲特:『第一條規則,不要賠錢;第二條規則,別忘了第一條規則』

至於如何存活, 如何不要虧損, 則看個人能力, 有人能夠判斷出企業真實價值, 在低價買進, 而有人能夠適時停損, 有人能夠運用不同資產類別進行對沖避險, 全憑個人天賦與能力。

至於賺多少錢, 看機運。

《孫子兵法》軍形篇: 『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買低賣高是種要不得的錯誤心態, 它帶來的行為是: 『猜低點』

從2016美股頭肩頂我就開始猜低點, 可截至2106~2024年的現在, 從來沒出現過跌超30%的熊市, 倒是S&P 500漲了近200%,

我為了一個超過30%的熊市錯過一個200%的漲幅。

可這正是一般大眾的在投資的普遍心理謬誤: 投資要『買低賣高』, 我稱之為『菜市場心理』。

菜市場的瓜果蔬菜, 雞鴨魚肉價格在幾年內的變動趨勢比較常見回歸均值的特徵。於是高於均值就是貴, 低於均值就是便宜, 很樸素的道理,符合人類生活經驗的直覺。

可股票價格的昂貴與否不是這樣判斷的, 廣義的估值至少有幾十種方式, 常見的就有: PER, PBR, 殖利率, ROE, EV/EBITDA等等。

讓沒有基礎財經知識的人去懂這些專有名詞, 觀念的改變非常困難, 更別提還要適當預估未來, 如: Forward PE(前瞻市盈率)。

當然預估未來還是必要的,只是我們應當盡量減少未來的風險, 做好萬全準備與決策。

(b)知道勝算再投入,不投資不了解的標的

投資領域的初學者要注意累積自己的本金及投資知識, 沒把握前少做多學。知道勝算的叫投資, 不知道勝算的, 叫賭博。

孫子兵法·《始計篇》:「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

投資是一種易學難精的技能, 而且對錯短期看不太出來。

好的策略一開始就在優勢領域作戰, 知道自己勝率高才下場, 勝率低的領域, 時機不好時都應該等待, 力求不敗, 贏家是先有勝算才投資, 而不是不知勝算就投入。

專職投資後我每年必做檢討, 也曾經檢討自己及周邊親友所有投資犯的錯, 訂下一些守則: 只專精於股票一項, 專注研究一項比學很多種好,備多力分,當初我開始廣泛看書是各種都看, 總經, 貿易, 金融, 心理, 原物料, 股債期匯,加密幣, 實業生意如企業營運, 開店做生意也都了解一點基礎, 但最後決心只做股票現貨, 而且不上槓桿, 只要股票精通就能致富, 何必分心。也能夠避免接觸不熟悉的投資方式以至於受騙上當, 何況股票是種易學難精的東西, 此時我已經有種投資是種專業技巧的觀念, 不是輕易就能穩定獲利, 與其分心學其他項目, 不如專心致志於股票。

李小龍:『我不害怕會一萬種踢法的人,但我害怕一種踢法練過一萬次的人。』

孫子兵法·《虛實篇》『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而敵寡,能以眾擊寡,則我之所與戰者,約矣。』

如果不明白投資是種競爭, 每個人都在市場上搏殺, 不要用你的業餘實力跟專業人士拼。上了牌桌, 千萬別不知道誰是那個傻瓜。

(3)投資是修行,是認知能力的變現

如果思維不提升, 不知道應該先求勝再求戰, 一生都將在無法穩定獲利的情況下投資, 這樣跟賭博毫無分別。

(a)學會檢討自己,了解,分析自己的優劣勢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但做得到的人是少數。

大部分人都自認了解自己, 但心理學上表明: 人對自我認識是基於一些想像而不是事實。而且人類在焦慮, 貪念, 緊張時的表現也跟平常大不相同, 然而就是這些時刻的表現決定了投資績效。

大部分人習慣性的事情不如預期就找外部理由, 檢討網紅, 檢討老師, 就是不檢討自己。

以我自己的經驗, 從無法穩定獲利轉變成穩定獲利, 關鍵因素是檢討自己, 透過大量學習建立投資知識的基礎, 思考與嘗試進而找到自己優勢發揮的模式。順應自己的天性, 學習控制情緒, 如果始終無法提升自己擇時的決斷力, 選股的眼光, 或者用槓桿做利差需要穩定配息, 那麼或許存股領配息就是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但領息的選股依舊不能聽明牌靠老師, 需要自己研究了解。

大部位持股的心理素質需要練習, 跟小部位持股時相比對心理素質要求比較大, 比較容易恐慌, 學習控制情緒。除了資產分散風險外, 對資產特性的深入了解很重要。

(b)了解人性與心理, 了解認知偏誤, 提升自己決策品質

認知偏誤是指人類心理直覺與科學事實間的差異。

各式各樣的認知偏誤會導致決策失誤, 即便掌握正確且關鍵資訊, 認知偏誤仍舊會讓人的投資決策錯誤, 導致帶來損失。

以下但不限於:

『損失趨避心理』『沈沒成本效應』: 讓人無法停損。

『鄧寧-克魯格效應』: 弱者會高估自己能力。

『巴納姆效應』: 算命之所以準確, 是自己在騙自己,難以察覺。

『賭徒謬誤』: 錯誤理解機率。

『羊群效應』: 從眾心理。

『定錨效應』: 被預設前提錯誤引導。

(c)尊重多樣性: 吾之蜜糖, 汝之毒藥

世上不是只有一種方法能賺錢, 也不是僅有一種價值觀。

有人投資是為了"爽", 而有人是為了更有效率且安全的賺錢。

有時, 同一種價位可能是價值投資的出場價位, 卻也可能是動能策略的買進點, 跟個人策略模式有關, 無關正確與否。

尊重不同意見也是避免資訊同溫層的出現, 不同意見雖然讓人不舒服, 但卻是避免決策失誤的重大幫手。

由於用成長股的方式買進持續上漲的標的的經驗, 我個人並不迷信所謂價值投資, 買低價的策略。我相信巴菲特的很多觀念, 但是他很多方式我會調整成適合自己的方式, 我自知並不具備巴菲特的投資眼光。

日本漫畫, 第一神拳中的鴨川教練:『絕招是練出來的, 不是學來的』依據每個人的天賦,能力, 都將會發展出最適合個人的方式, 世上並不是只有一種正確方法才能獲利。

(4)投資計畫的擬定

策略才是投資主軸, 而不是對某一隻個股的信仰, 也不是哪一支股票能不能買?

投資要能賺錢, 是一套動作的組合, 買進股票前就需要做好計畫: 了解, 評估, 決策, 買進時機與搭配的賣出時機, 加碼, 減碼計畫。

大多數的新手投資人是聽明牌, 釘孤支不分散持股, 買進跌勢股票, 加碼攤平, 套牢後安慰自己是價值投資, 是存股, 全無思考與計畫, 只能問別人。

對投資的認知目的將會影響持有時間, 並影響報酬。

對你而言, 投資的目的是什麼? 賺一筆買菜錢?賺一筆容易錢來買車?還是儲備退休資產? 對抗通膨?都會影響投資方式與報酬。

(5)冷靜, 投資不是追求刺激的遊戲

重視那些可重複性的邏輯, 而不是那些富有刺激性的新東西,重視歷史, 而不是那些"新事物"

可以復現事物的可靠性, 我們可以靠週期性預測一定程度的未來, 但那些新事物, 我們永遠不知道他將變成什麼樣。

重複性很無聊, 但可靠, 新事物富有刺激性, 新奇,但不可預測,而且有危險性。

見過2000年網路泡沫的瘋狂, 就能辨識出2022年NFT的瘋狂。

李佛摩:「華爾街不曾變過。 口袋變了,股票變了,華爾街卻從來沒變,因為人性沒變。」

股市基於人性, 而不是基於新科技。

人類有個奇怪的慣性, 年輕時容易接受新事物, 年紀大了就封閉腦袋, 於是乎人的審美總是停留在他春春期的流行。

於是現在的年輕人容易接受加幣貨幣, 現在約40歲的人, 比較接受巴菲特式的觀念,加密貨幣是垃圾。

加密幣是不是垃圾, 個人不評論, 我只希望人們分清遊戲, 賭博與投資。

如果一種遊戲幣只能在某一家遊樂中心使用, 我絕對不會用身家去壓注。

我比較希望自己的資產是穩定增長如同日出日落般的無聊但正常運行來養我一輩子, 而不是彗星或煙火般炫爛。

小心那些打著高科技的名義的投資, 我的本職工作就是從事個所謂"高科技"的研發工作, 所謂高科技就是我日常無聊的繁瑣事務, 我的眼中沒有高科技的光環, 但是見過非常多對所謂高科技有無限幻想, 眼中冒著星星的科技粉絲。

神秘感就是營造騙局的要素之一, 無論是高科技, 權威性等等營造出的神秘感,都最好有警覺。

(6)學習專家的方法, 而不是聽取專家意見

投資核心是策略, 而不是個股, 不要對某個股存有共存亡的想法, 也就是不要跟股票談戀愛, 道瓊指數在百餘年前創建時的12檔個股現今都早已不在指數內, 世界是不斷變化的, 主流產業也在不斷變化, 以前高科技股是鐵路股, 現在鐵路是成熟型產業, 以前高科技股是軟體, 現在高科技股是AI。

每一企業循著新創,成長, 成熟, 衰退的路徑在走, 無論過去多強大的企業總有成熟衰退的一天。

因此投資核心是策略, 策略無非是如何選股與擇時。

我們在看投資資訊, 比較良好的方式是學習投資方式, 而不是聽取專家們對某一檔個股或大盤的方向看法, 而應該學習他們判斷的方法。

結語

從初入股市看投資頻道聽專家名牌, 靠運氣獲利, 到踩中主力出貨陷阱, 小贏大虧, 再到買到數倍漲幅個股但沒抱牢, 錯失第一次財務自由機會, 第二次則是等低點等崩盤等了很多年, 錯過200%漲幅,

第三次則是在無限QE中的大漲幅中誤信媒體與專家等第二根腳,

直到大盤漲幅高了追買又因為某日大跌的恐慌中拋掉全部持股。

以至於在大牛市中虧損。

還有就是不信買進被動投資, 讓自己在持續累積資金的過程中讓通膨吃掉購買力。我的人生錯過很多次財務自由的機會。可是如果我沒有如今的視野與認知, 我也不會知道自己錯過那麼多。

『如果一個人沒有對自己的過往感到羞愧, 那他就沒有成長』。

我沒在股市中虧光本金, 是因為個人特質謹慎, 但也因為這個特質多奮鬥了很多年才財務自由。

巴菲特說的:『別人貪婪時我恐懼, 別人恐懼時我貪婪』。

光有謹慎是不足的, 在適當時刻要進取。一種特質必然有有優點也有缺點, 但人類很難擁有違背自己天性的特質, 必須經過大變故後的省思與學習。投資之所以難, 就是因為需要很多反人性的特質。

轉變的核心是就在我痛過後徹底反省, 明白自己不足,於是決心短期內大量閱讀與大量觀看網路上文字及影音(Youtube) 投資資訊,

並以畢生工作及上當累積來的經驗技能與價值觀 : 以工程實用的價值觀角度做驗證, 判斷。

掌握的工具回測大量累積的資訊, 知道什麼真有用, 什麼沒用。

量變造成質變。

量大的不是只有資訊與知識, 還有人生與工作經驗, 缺一不可。

要是沒有經歷過那麼多騙局與人生歷練,失敗挫折,以及個人特質都不會形成如今自己的投資模式。

開悟是講究機緣的,緣法未至, 眼界未開, 禪機未到, 雖點亦不中。投資是講因緣的, 歷練沒到, 雖見真法, 也看不透。並不是有人願意教就能學會的, 自身歷練不足產生的我執, 就會排斥真正有用的修練法門。

光是學習識破騙局, 學會辨認出無效與有效資訊, 就花了我20年時間, 開悟到真正開始不虧損, 開始賺錢也就短短幾個月, 因此以我的經驗來看觀念的突破才是最難的。

我個人從巴菲特得到最多的是基本觀念, 而非投資策略, 我不太擅長價值投資或左側, 我更擅長成長股右側。

並且, 我清楚自己的能力與積累都在量化分析方向, 質性分析缺乏也不擅長, 這是未來要努力的方向。

從此我自己判斷為主, 別人的判斷只是試金石, 自己判斷最多就亂射飛鏢, 沒有上當的疑慮, 聽別人的信息, 還有上當受騙的機會。

自己的模型推導出的判斷, 錯了也有價值, 根據錯誤來修正自己模模型, 如果聽專家, 錯了對自己的投資能力就沒有太多助益了。

每個人的人生不同, 我的方式未必能在別人身上複製, 對於他人, 我的經驗只能當參考。我的問題未必是別人的問題, 我的優勢與經歷也未必別人有。

唯有大量的閱讀資訊積累, 驗證,反省思考下逐漸積累生長出自己的方式才會是適合自己的方式。至於會產生哪種投資模式,要看個人能力與天賦, 每個人不會一樣, 但又殊途同歸。

至於是哪個大師的策略最適合您?哪種策略能賺到錢? 是價值投資, 動能策略, 成長策略, 當沖, 量化, 是長還短線, 買哪隻股票好這些問題, 就由未來的你自己來回答自己。

----END----

avatar-img
159會員
71內容數
總體經濟簡析_美股_台股_短期指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