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致富,其實這是個迷思。
以民國111年的主計處統計,可支配所得中位數每戶為94萬元左右,根據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調查,今年退休準備金,比起4年前,增加300萬元,要準備1403萬才行。以1403萬除以94萬=14.9,也就是說一般家庭(中位數),在不吃不喝的狀況下,需要工作15年才有辦法存到1400萬,如果你每年花了所得的一半(47萬),那等於要工作30年才存得到1400萬。以這個統計數據看來,加上通膨效應,估算未來的花用所需,只會比1400萬更多。那國人至少有50%的家庭,在退休後是達不到這個理想數字的,更別提甚麼致富了。所以靠上一代教育的思維,告訴你要努力讀書,工作打拼才能賺大錢發大財,事實證明,一個普通的上班族,能靠本業在退休前存到一筆可以讓你生活過得滋潤,能達成的人並不多。
1. 首先如果你想要靠投機致富,那肯定是絕望的。
想利用任何合法的金融商品"低買高賣"致富,這也是普羅大眾最直接的想法,不過很遺憾,這樣做你只能是政府跟券商的打工仔,更是專業投資者眼中的肥羊。只要你完成任何一筆交易,政府跟券商就是隨時伸手向你要交易稅跟手續費,這時本金不多的你已經開始負傷前行了,接著你要揮刀砍向法人、專業大型投資機構、投顧社團、還有長年能獲利的當沖客主力集團(如虎尾幫、土城永寧哥、凱基松山哥、以5、6年級為主的富邦嘉義幫…),你以為這些人是吃素的?你短線投機就是跟它們宣戰,就是在玩大家一起把錢丟在盆子裡,看誰有本事把錢拿走的賭博遊戲。他們投入了網路專線資源以速度搶得先機,利用龐大的交易量換取更優惠的券商手續費,同樣的時間他能搶到更低的價格,靠這些優勢當賣出同樣的價位你賠錢他能賺錢,也常利用各樣的媒體佈下天羅地網,讓肥羊們自投羅網,你以為的重要資訊其實都是他們想要讓你看到的垃圾訊息。有些主力還加了外資的身分,以美林證券的身分作為側翼攻擊,讓喜歡追蹤籌碼的投資人認為有外資加碼,還有許多投機份子以帶風向,上股市討論區、開群組,主導資訊請君入甕。各式各樣的陷阱讓人防不勝防,甚至讓你已墜入陷阱而不自知。無法判斷資訊有效性的散戶們,就如同排隊墜入大海的羊群,一個接個一個往深淵海裡跳而毫無警覺。在短線的世界裡,你能憑藉的就僅有無知的新手運,如果你一次下重注,錯了就結束了,對了九次最後一次錯了,一樣也結束了。在這個領域裡,如果你不是像巨人傑每天願意花17個小時鑽研找方法,每天不間斷的檢討、研究對策,一直在開發能贏的策略,最好就是遠離投機、遠離股市,如果你的方法是猜漲跌,應該去買樂透也許能達成致富的機率能高一些。
2. 投資獲利的尺度還是取決於本金的多寡,從今年三月至今,鴻海股價從100元漲到超過200元,如果投入的張數只有5張,1張賺10萬元,了不起也就是賺50萬元,5張的股票價值差不多也只有100萬,就算漲到3倍,你的股票價值也不過150萬,我相信這150萬元要讓你財富自由,根本連個邊都搆不上,大概只夠你退休後多1~3年的生活費。但如果投入了100張 (本金就是1,000萬),一樣漲了一倍,獲利也變成很有感的1000萬,這時你的股票價值來到了2000萬,這2000萬放在殖利率約4~5%的標的上,每年都能再生出80~100萬,省吃儉用的話也應該足以應付下半輩子的花用了。平心而論,撇除一些被有心人士操弄的投機股,你想要在任何一檔很安全的大型權值股、撈到一次翻倍的漲幅是可遇不可求,且極度困難的事。對於一開始只有5張鴻海的散戶,壓對一次讓你的資產淨值變100萬,壓對2次變200萬(這年再多投入30萬),壓對3次翻倍變460萬(這年再多投入40萬),壓對4次翻倍再變成1000萬,壓對5次翻倍變2000萬。要做到資產淨值能達到2000萬的水準,等於至少要做對5次,且中間還要不斷的加碼擴大本金,以及所選擇的標的都要有100%的績效,我相信這是一般受薪階級,用上任何投資技術,一輩子大概很難作得到。所以很多過來人建議第一桶金的投資規模至少要300萬以上,以長期價值投資的方法,加上持續不斷的定期定額或不定額的投入,大概過個5年便有所成,若做對2~3次的機會,就能達到基本的財富自由(約2000萬)水準了,這樣的難度就降低許多,幾乎是多數人都可以達成的。
3. 問題是怎麼累積到夠多的第一桶金?如果沒有富爸爸,就只能依靠本業努力+長時間的賺錢&存錢了,除此之外還要多方涉略正確的理財知識與金錢觀。我大概花了20年(1997-2017)努力存了約700萬,也因為投資知識的不足,初期只能將存款放在定存及保本型的儲蓄險,對股票的認知大概就是偏投機類型的商品。直到2017年,才將這700萬的3成投資股市(在當時大概是我心裡面能承受的極限了)、6成是放在定存。經過了2年的多方吸收投資知識及實戰的投資經驗,大概讀過了一百多本投資理財的各樣書籍後,才慢慢地了解金融資本世界的運作原理、邏輯及知識,及各式各樣的投資陷阱,才逐漸地增加股市投資部位至8成以上資金。
4. 簡而言之,投資之上是決策,決策之上是分析,分析之上是數據,數據之上是邏輯。關於投資的本質就是經營,且難度並不像經營企業的門檻之高。錢是自己的,每個人的主客觀條件不同,心理承受度差別迥異,同樣的方法別人做得輕鬆愉快,對你卻是壓力極大苦不堪言,所以投資之路,還是得靠自己摸索、消化找出最適合自己的路,別人的建議或作法,只能當成參考。對我而言,投資以經營公司的心態,運用價值投資的心法及遵守交易紀律,便能開始讓資產逐步累積及放大。
5. 想通了公司的獲利模式及邏輯,大概就離靠投資獲利不遠了。投資獲利靠的是企業能獲利,分潤而共享成果。公司持續獲利,投資者能賺錢,本來就是天經地義的事。當一個果園,經過一年的栽種,產出豐收累累的果實,將這些果實取下分享給果園的投資者,投資股份比較大的獲得比較多的分潤,有時景氣好果實會比較多、比較大顆,偶而遇到一些天災,也許果實比較少,就少分一點了。當投資在你一開始投入時,你確定你會得到利潤的當下,那這筆投資終能因時間的累積放大(因為公司能一直獲利賺錢,你只要小心你投資進去的資金不是在市場的瘋狂價時期買到就可以了。即使初期投入金額稍高一些沒有太誇張的高,也可以靠平均布局、資產配置技巧拉到合理均值,長期來看差異並不大)。如果你的投資獲利邏輯是插秧、播種、灌溉、成長、收成,那種靠欺騙拉群讓別人買進,讓自己可以出貨的騙術又怎能誘惑得了你?你打從心裡就沒想要貪下一個來接你價位的傻瓜,你又怎會上當呢?但如果你的投資邏輯是:我也不想了解投資標的是甚麼東西,我只想在群組跟單在25塊買,版主說會漲到50塊,希望能靠神奇力量及本人的想像念力,你暗自心想也不一定要到50,不貪心,我要跑比別人更早,趕快漲到45讓我賣一賣變現就可以了。本質上就是你連投資的價值是多少都不知道,卻希望別人,要用比你付出更高的價格來接手你不要的垃圾,也許市場的傻瓜真的無敵多,但不要懷疑,傻瓜騙傻瓜,最終一定是投機了個寂寞的。
5. 至於很多財經網紅達人,甚至是天天上節目的名人,雖然好像也能將公司產業前景趨勢說得頭頭是道。但在科技業待過的人,一聽就知道他們對半導體、晶片的基本認知都沒有,更別提公司核心競爭力的技術認知,充其量就是把一些公司新聞稿,或他們自己團隊準備的素材拿出來照稿念,錯誤百出還不自知,其中最吸引散戶們胃口的,也不外乎是一些類似八卦的"獨家"小道消息搭配自己想像編撰的劇情,還能拿著一些莫名其妙的技術指標套上股價侃侃而談,真的就是來領通告費搞笑的,當綜藝節目看看就可以了。上節目對他們來說是本業,投資並不是。
6. 其實最有用的資訊就是公司提供的法說會說明,這是站在公司的立場,攤在陽光下的資訊,造假說謊的機率是很低的,端看你有沒有辦法判斷說法背後真實的意義。比如"供不應求"這句話,到底是工廠良率出問題,生產不出來的造成的供給不足而引起的需求缺乏,還是市場需求大到即使增加更多的生產量還是無法滿足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