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從今以後》寫伴侶意外離世之後,現時社會習俗、制度和法例對於LGBT權益的忽視。更深一層,同時也寫出人性在不同層次需求之間的衝突。
在通識科及管理學入門課程中,通常會介紹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該理論以金字塔圖表比喻人類不同層次的追求,從下而上分別是: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嚴需求、及自我實現需求。人首先應滿足生理需求,然後才有條件考慮其他;一旦較低層次需求基本得到滿足,將更加著重於高層次的需求。
胡家每個人都勉強糊口。Victor/Fanny,兩pair情侶之間的矛盾根源都跟劏房有關。至於阿成和阿美兩老?不必懷疑他們已將最好的留給下一代。
透過電影前1/4部分,觀眾已看到Angie和Pat在物質和社交層面已成就滿足。Pat一直在追求自我實現,而對於家庭主婦Angie,編劇則花費了更多筆墨。Angie是一個有強烈自尊心的人。被排斥在曾認為是一家人的圈子之外,對於她是社交和尊嚴層面的打壓。(前文《從今以後:Angie官司一定輸?》)
胡家也並非完全不關心Angie,只不過是從自己需求層次出發:幫她煮碗麵、給她帶去兩卷廁紙,諸如此類。而Angie最在意的事,他們認為不重要、或難以感同身受。
需求層次中最高一層是自我實現,即達成有意義的人生。Angie過去的自我實現是透過照顧Pat的日常起居,在兩人的家中創造幸福。她的情意濃縮於生活日常——例如,李琳琳用她剛睡醒的肢體語言,交代了Angie在枕邊人熟睡時就已起身煮好早餐。如此豐富的住家早餐,超越了生理需求,代表Angie將準備早餐當作她自我價值的實現。
但是,當Angie懷疑Pat原來並不在意她的「創造」,過往人生仿佛頓失意義。見過律師後,重拾信心的Angie放下了之前不假思索拒絕生活費的「自尊」——目的是捍衛另一種不被胡家人承認的自尊。影片末尾,撒花的Angie重新找到她的自我實現。('All Shall Be Well'對話奧斯卡小金人 Ray Yeung: "in the script I said that at that moment Angie realized that she is a life and she should cherish it.")
作為柏林影展得獎影片,《從今以後》有機會在世界各地院線上映。不同地區通常有不同的人群分佈。有人同情阿成阿美,有人則同情Angie。觀影市場受眾以何種層次需求為主,可從該地區的成功商業模式中得到啟示——例如,熱門社交APP的風靡和依賴症足證人們大多處於滿足社交需求層次(因此,觀察成功商業模式,可以幫助電影業界洞察市場主流需求,並加以運用)。再講一個具體例子,因身形而飽受詬病的男星姜濤在香港走紅也至少證明,逼爆商場的中年港女,已從生理需求(sex fantasy)躍升到一種社交需求。
據IG@allshallbewell.movie消息,10月開始,電影在瑞士德語區16座城市戲院上映——足證當地每座城市都有至少有一間Art House(同為世界知名金融中心、跟瑞士全國人口數量相當的香港,卻僅有高先1間獨立藝術戲院)。以需求層次理論來說,瑞士人的消費分散於金字塔的不同層次,並且,每一層次的需求都有多樣化的途徑去實現。以蘇黎世放映本片的RiffRaff戲院為例,這間1913年就開始放映默片的百年戲院,連酒吧也有其獨特之處,電影放映的光束會在頭頂穿堂而過,營造出普通戲院的小食部無法比擬的光影感。聽起來就很吸引,愛好電影的情侶一定要陪對方在此浪漫小酌。
在地球的另一端,經濟剛起步的世界工廠、東南亞有2.8億人口的印尼也購買了《從今以後》版權。不難猜測,較理想的商業模式可能是直上串流平台,爪哇島的觀眾將以價格低廉且最方便的途徑,在手機上欣賞這部戲。值得觀影者思考的是,居住環境差、成本高昂的問題在亞洲地區尤為突出,是何原因造成?
在楊曜愷前作《叔・叔》中,主角無解的困境,說到底其實是關於錢的問題。區嘉雯飾演的阿清明知老公是同志基佬,她竟只能裝聾作啞,這故事非常殘忍。區接受新加坡電影節訪問指,阿清自己沒賺錢能力,因此她無法獨立、只能啞忍。的確,失去老公意味著她將失去基本生活保障,跟糊口需求比,受教育程度低和老一輩觀念守舊其實都是次要的。但凡他倆有間稍像樣的房屋和一些積蓄,阿清在離婚之後分到的錢夠她買個小單位、滿足基本生活和安全需要——然後找個真正對她感興趣的男人又好,追鏡仔都好——她都一定會選擇離婚(在香港,就算阿清觀念保守、不懂得考慮,專做女人生意的家事律師都會主動找上門教她怎樣分男人身家啦!),因此,太保角色亦難以扮無事發生,繼續在公廁尋求生理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