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 雙城記 🇫🇮(5/5)- 設計周,無法避免的圈内人「自嗨」?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我在等著如厠的時候,邂逅上一位設計師。當時,在空蕩、看似曾為辦公室的空間一角,正隨意地擺放著一些赫爾辛基設計周的「路標」。高約一公尺,這些看似由瓦楞紙製成的方形柱子,既製作簡單又有效凸顯出設計周的 Logo(白底紅字),怎麽不見它大量的使用呢?——「 你在看那些路標是怎麽設計的嗎?」Alex,一位操著英國口音的芬蘭設計師問説——「 確實。因爲我不曾見過這樣的路標設計,所以感到好奇。但爲什麽會它們如此『漫不經心』地置放在此呢?難道它們已失去功能性了?」我回答道。


這樣,也就開啓我們對所在的地點:Bar Unikko —— 一個從米蘭設計周移師到赫爾辛基的 Marimekko 品牌酒吧概念——的看法和交流。Bar Unikko(地址:Paasivuorenkatu 3)的目的,表面上來看,是一個提供業界人士「下班後」的聚集和交流之地,有點像是米蘭的 Bar Basso,但除了餐飲外,還會有演講和一些夜間「活動」,包括源自日本的 Pecha Kucha 和 猜謎游戲。甚至,在一角還有一小塊的藝術裝置空間。但比起米蘭僅僅作爲餐飲空間(畢竟當時的策劃確實僅僅租借了一家餐廳),赫爾辛基的版本卻是多元與更有包容性。然而,爲什麽卻有訪客評論到「I expected more」(我期待更多)呢?


赫爾辛基版本的 Bar Unikko。

赫爾辛基版本的 Bar Unikko。


我想,以下這些就是該策劃的問題所在:


(1)品牌視覺性

據悉,Bar Unikko 這個空間前身為銀行/辦公室,所以即便被清空後提供了一個「白立方」式的展示空間,但仍有些辦公設施存在著(像獨立式的插座柱子)。因此,要將其佈置成爲一個多元化的活動場合,就需要花一點心思來規劃:最終訪客所見的是,功能性上被分成三塊的大堂:用餐(餐桌椅+吊燈)、休閑(茶几+坐墊)、以及講座區(凳子)。另外還有一小塊的戶外空間。比起米蘭咖啡館的鋪天蓋地的「花紋」,僅僅在立面上懸挂 Unikko 布料(都是在室外)確實不足以帶出該有的澎湃氣場。甚至,還因爲這「極小」的裝飾性,讓空間顯得空洞。據悉,早在半年前就已開始商討如何規劃和佈置的酒吧——這乃品牌公關直接透露——這真的讓人大感錯失良機。


(2)UX / 訊息提供

所謂的 UX,即「用戶體驗」,一般用於網絡互動元素的稱號,相對地也可應用在實體的情境中。雖然在午間 4 點後開門「酒吧」確實滿足了作爲設計周「主要樞紐」或「主要舞台」的功能,但周邊的設施與設計就顯得草草了事:入口處,僅以一塊手寫看板作標志、入場後的一段空間,本應有接待/詢問處般的設置,以提供設計周的冊子等情況(值得一提,設計周完全沒有紙本的節目介紹,但反而有兩款不同公司推出的設計地圖!);最後,就是我與Alex 邂逅的厠所位置,本應可以簡單的指引解決,但最終卻需要志工在一旁守候做引導。這顯然意味著許多的重複勞動與不周到的展前設想。


(3)國際感不到位

芬蘭人并非不諧英文。相反,當地人的英語也肯定比法國還要強。然而,巴黎 Maison&Objet 的所有講座都全程以英語對話,並提供博物館式的翻譯耳機予需要人士。相對地,在赫爾辛基進行的講座(不管是展會場内或 Bar Unikko)都沒有提供這樣的設置,以致讓不少訪客對於到此一游的興致大減。或許這就是一種芬蘭式文化,但卻顯示出展會/設計周策劃上不夠到位的國際感。


(備注:對於設計周的策展方向,其策劃總監是這樣說的。)


Pelata 新品發佈會,讓到訪者玩得不亦樂乎。目前已在 Finnish Design Shop 網站上市。

Pelata 新品發佈會,讓到訪者玩得不亦樂乎。目前已在 Finnish Design Shop 網站上市。



除了這一樞紐,赫爾辛基城中還有什麽好看的呢?早前提到,Habitare 展會其實還包括了城中的品牌旗艦店。但如果期待像米蘭設計周那樣,會有大型裝置或新設計呈現的策劃,那你肯定會有所失望——甚至像 Muuto 那樣的著名的丹麥家具品牌,竟然在入駐到辦公家具旗艦店内呈現新品(Jamie Wolfond 的 Set 台燈)時,僅僅展出一盞——沒錯, 只有一盞!——難道是因爲赫爾辛基城内真的沒有合適的策展空間了嗎?


其實,對於交通還算方面的赫爾辛基,并非沒有策劃展覽的地方:但藉由其他品牌的旗艦店(甚至酒店)來展示作品的概念,還真的讓訪客感到有些尷尬。所以不難理解爲何像知名的 Finnish Design Shop 早推出全新的品牌 Pelata 時,就選擇了在改建建地中的車庫(有趣的是,在網絡查詢過後發現到它們竟然在赫爾辛基沒有旗艦店!);而名爲 Studio Bom 的「Re – Think Re – Form 」展覽,也選擇在看似為「公寓」的二樓中舉行。但礙於沒有英語的解説(連官網都沒有!),則又成了一次「走馬看花」式的觀展體驗——即便許多業界人士都推薦去。


「Designs for a Cooler Planet」展覽

「Designs for a Cooler Planet」展覽

「ARTEFAKTI」畢設展作品之二:Ruut Launo 的 Introverted Objects(左)和Lennart Engels 的 Devil's Tray Collection(右)。

「ARTEFAKTI」畢設展作品之二:Ruut Launo 的 Introverted Objects(左)和Lennart Engels 的 Devil's Tray Collection(右)。



或許另一值得探討的參展單位,就是坐落在赫爾辛基西邊的 Aalto 大學了。在其學院中新建的 Marsio 建築内,就展出了以「Designs for a Cooler Planet」(為更涼快的星球而設計)爲名的展覽,乃號稱是設計周的三大主要展覽之一。在采光極佳,毗鄰者咖啡廳、商店和活動舞台的「臨時」空間内,展出的作品,全是大學生的新型材料、紡織品、健康技術和解決方案的原型和現成永續產品。當然,透過一些業界人士而言,Aalto 大學的地位已不如以往,但似乎無阻國際生到此深造——不少 Bar Unikko 的志工都想必出自於此。


另一邊廂,該大學的畢業生則在芬蘭戲劇博物館附近,開啓了名爲「ARTEFAKTI」的畢設展,展出了當代設計碩士課程的作品。一般,當我們提及畢設展時,總是會期待它在校内舉辦,但這規模並不大(11位設計師)——這并非說場地不符合目的。相反,這擁有大量藝廊空間的建築群,應該是」設計區域「的最佳起源。甚至,讓人不得不聯想到:爲何這些展覽都不在設計周的「主要樞紐」周遭進行呢?而且,回想在 Bar Unikko 所見到的那些設計周路標:究竟它們到底用在哪裏了呢?在城中,大概只看見一兩個。而像在有點路程的「ARTEFAKTI」的畢設展,爲何途中沒有這樣的路標作指引呢?


赫爾辛基設計博物館中的 Fiskars 剪刀展示(左),Fasetti 自創系列之一:Reeta Laine 設計的 Harmaja 燭台(右)。

赫爾辛基設計博物館中的 Fiskars 剪刀展示(左),Fasetti 自創系列之一:Reeta Laine 設計的 Harmaja 燭台(右)。



如果說芬蘭設計在過去的 50 年來有什麽變化,那走一趟其設計博物館(Designmuseo)就正好——在這裏的永久性展品中,一系列著名的設計便能親眼目睹。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並不是來自大師級的設計,反而是由 Fiskars 公司出品的剪刀:印象中,這就是 80、90 年代在家中常見的款式,而爲何該博物館會錯過機會將此「日用品」化作為伴手禮呢——畢竟其前台後方就是以這些剪刀作裝飾呀!對於那些說芬蘭市場太小的人而言,日用品如剪刀,會不會有「小兵立大功」的可能性?比起一件 Ittalia 玻璃製品或 Marimekko 的瓷器/服飾,甚至是 Moomin 的可愛,Fiskars 的伴手禮不是都更「接地氣」嗎?


或許,這乃因爲赫爾辛基城市正進行著設計的變革:隨著 Amos Rex 美術館和 Oodi 中央圖書館的建成之後,緊接著就是「新建築與設計博物館」(ADM)的登場了。這個將會結合現有設計博物館和建築博物館的新策劃,將坐落在赫爾辛基歷史悠久的海濱,南港的馬卡西尼蘭塔區。該地點將會與市場廣場、舊市場大廳和重新開發的 Makasiiniranta 區一起,將成為生動、開放且適合步行的市中心的一部分。目前,所有參與設計賽的作品已經被公佈(在此),最終決定將會在明年 9 月公佈。


所以,下一次的芬蘭設計之旅可要再等候多幾年了。(*^_^*)


Artek 2nd Cycle 二手家具店值得一逛。

Artek 2nd Cycle 二手家具店值得一逛。



raw-image


👉 更多訊息:赫爾辛基設計周

📱 關注:赫爾辛基設計周






我們正處在一個「後設計」時代裡:我們懂得體驗,卻只在乎打卡自拍;我們懂得設計,卻説不出美的用意;我們懂得生活,卻以逃離辦公至上——編輯一本設計雜誌的日常,即從「開箱」展覽、「開箱」創意展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芬蘭設計現場,是什麽狀況?過去的認知,都只來自品牌或大師級設計。所以,率先得開箱的就是號稱為「北歐最大型設計展會」的 Habitare!
巴黎設計周場外,參展單位的「隨性」該怎麽應對?要鉅細靡遺的觀展安排,可能比米蘭的趕場還難搞……
耳聞 Maison&Objet (巴黎家居裝飾展會)事跡多年,尤其這乃台灣品牌熱愛參展的展會。但爲什麽呢? 來開箱:M&O 初體驗!
巴黎與赫爾辛基,都是印象中的設計重鎮。基於這兩大城市的設計周之重叠(巴黎: 9/5-15,赫爾辛基: 9/6-15),無疑是歐洲暑假後不容錯失的設計朝聖之旅。一起來開箱!
3D列印的新趨勢在哪裡?在巴黎一場名爲 Good Selection 的展覽裡,我看見了答案。
設計原型(Prototype)之所以有趣,乃因爲它們展現出近乎現成品的概念,進而有效勾起生產商的興趣。所以,9月倫敦設計節策劃的《Proof of Concept》展覽的後日談,是否有「好下場」?
芬蘭設計現場,是什麽狀況?過去的認知,都只來自品牌或大師級設計。所以,率先得開箱的就是號稱為「北歐最大型設計展會」的 Habitare!
巴黎設計周場外,參展單位的「隨性」該怎麽應對?要鉅細靡遺的觀展安排,可能比米蘭的趕場還難搞……
耳聞 Maison&Objet (巴黎家居裝飾展會)事跡多年,尤其這乃台灣品牌熱愛參展的展會。但爲什麽呢? 來開箱:M&O 初體驗!
巴黎與赫爾辛基,都是印象中的設計重鎮。基於這兩大城市的設計周之重叠(巴黎: 9/5-15,赫爾辛基: 9/6-15),無疑是歐洲暑假後不容錯失的設計朝聖之旅。一起來開箱!
3D列印的新趨勢在哪裡?在巴黎一場名爲 Good Selection 的展覽裡,我看見了答案。
設計原型(Prototype)之所以有趣,乃因爲它們展現出近乎現成品的概念,進而有效勾起生產商的興趣。所以,9月倫敦設計節策劃的《Proof of Concept》展覽的後日談,是否有「好下場」?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