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 雙城記 🇫🇮 (4/5)- HABITARE,「層次」的拿捏不簡單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粉嫩與色彩不缺的櫥櫃品牌 Lundia。

粉嫩與色彩不缺的櫥櫃品牌 Lundia。




芬蘭設計現場,是什麽狀況?過去的認知,都只來自品牌或大師級設計。因此讓人大感意外的是,赫爾辛基設計周主打的 Habitare 家具展其實已有超過 50 年的歷史(1970 年成立,米蘭家具展也不過早它 9 年而已)。收錄了超過 400 多家參展單位的盛況,也讓它號稱為「北歐最大型設計展會」的頭銜充滿了士氣。然而,爲什麽這占據了三大舘的展會卻給人一種「看不過癮」,甚至有「匿影藏形」之嫌?


從永續(Choice)、年輕(Talents)、原型設計(Protos)、原料(Materials)、設計比賽、主題展廳等多元策劃,Habitare 應該如其展會主題 「LAYERS」(層次)所預告,有效提供「住宅、空間和物品的層次和宜居(lived-in)感」,不是麽?可是,最終散落在 6 號與 7 號展館——兩者皆連接在一起——的各類策劃(3 號展館僅為手工藝和古董品賣場)卻因爲佈展分類模糊、展位規模參差不齊、甚至還時而有不同產品類型混搭在一起(如 Polestar 汽車和 Isku 床墊)。最終所呈現出的場景,就在視覺上雜亂無章地跳 tone。


「LAYERS」 (层次揭露 )主題展廳和舞台。

「LAYERS」 (层次揭露 )主題展廳和舞台。

Yatofu 雙人組,台北的 7OCEANS 家具概念店。

Yatofu 雙人組,台北的 7OCEANS 家具概念店。



另外,讓人困惑還有名爲 Habitare Pro 的 B2B 平臺——爲什麽需要特別策劃這個屬「商業」的區域?對於一般消費者而言,Pro 之名大概就意指 Contract,亦即以大型空間、專業定制等非普通消費者等級的設計層面。這樣的策劃在展館内,也不過占據了大約 20% 的空間,卻擁有而自家的 lounge「休閑區」,也在官網宣傳上與其他展館平起平坐。但所呈現的產品卻不見得與展會中其他單位有太大的差異——甚至可以說都融合在一起。


相對來説,位於 Pro 區邊上的 「LAYERS」 (层次揭露 )主題展廳和舞台,卻「隱藏」於官網深處,有種非主打策劃的印象。而負責設計的 Yatofu 工作室,應理是展會該宣傳的重點人物。緣由,這個雙人組——由生于台湾成长于加拿大的 Angela Lindahi 和來自上海的向奕翰(Yihan Xiang)所組成——的來歷,仍是產品業界大感是陌生的(他們目前僅有兩款家具設計)。不過,對於室内設計業而言,卻已多次邂逅上他們的作品:一如台北的 7OCEANS 家具概念店等。所以,找他們來設計展廳并非意外,但在宣傳上似乎應提供更多深入訊息,如展廳「設計草圖」或「專訪影片」等。這亦證明,展會公關方有待加强的地方。




有趣的是,儘管「LAYERS」主題展館安排了大量的活動(如綠茶品嘗)和講座,而且結構設計也極爲搶眼,但卻有被鄰近的「 Neighbours」(鄰居)特展搶了風頭之嫌——畢竟後者的位置就在展館第一個入口處。這個由巧克力色外墻覆蓋的居家空間設計,完美地符合上「LAYERS」的搭配手法:從上世紀的經典品牌如 Vitra 和 Artek 到新晉的 Nikari, FASETTI 等,都組合成爲充滿現代芬蘭的居家空間——然而,這并非 Yatofu 的設計。相反,是來自於 Ulla Koskinen 和 Anna Pirkolan 的設計和策劃。但讓人困惑的是,這個在現場完全沒有提供任何訊息(主要墻面除了展名和品牌名之外,任何文字解説都沒有)的策劃,究竟想表達的是什麽呢?


最終,我還是從別的設計師口中才得知——其實後來翻開 Habitare 展會冊子也有小小的著墨——這「鄰里」特展乃呈現的是兩代家庭的「共同生活」空間:以一個戶外院子作爲共用空間,這一新式的住宅設計希望能探索住宅多樣性和不同日常生活方式的機會。而且,如同於巴黎 Maison&Objet 的「What's New」策劃,所有特展内的家具和家飾品牌都能在該展會中找到。當然,因爲展覽沒有特別説明,許多訪客也都在流連這美妙的空間後,拍拍照就離開了。而且後知後覺的是,策展人之一 Ulla 也是《Asun》雜志的創辦人。想想,會不會這一場展覽的策劃只是爲了滿足一次「大片」的拍攝與獨家報道?


Reeta Laine 設計的 ELEMENT 扁平包裝椅子。

Reeta Laine 設計的 ELEMENT 扁平包裝椅子。

Tatu Laakso 的新款茶几 Avec。

Tatu Laakso 的新款茶几 Avec。



其實論設計,展會中還是有許多好物的:像新生區域内名爲「Protos」的原型設計展,就展出了對材料及其在創作過程中的處理感興趣,從而使材料能夠引導最終結果的設計作品。其中還有大量女性設計師的出列:從 Laura Johansson 的 OX 「牛角」 墻面置物櫃,到 Anni Pitkäjärvi 的 FLOW 「瀑布」形式衣帽架等,都已超越「原型」的定義,看似可立即推入生產綫。其中值得關注的設計師,就是 Reeta Laine。原因是她呈現的 ELEMENT 扁平包裝椅子已被 Marimekko 相中,收錄於城中的 Bar Unikko 空間中(這項策劃明天將有更多敘述) 。比起其他設計師,她的設計前景可説超前了一小步。


而在「Talents」的展區,也碰上斯德哥爾摩 Greenhouse 和米蘭衛星展的「畢業生」:Tatu Laakso。如同於 Reeta, 他的 Manta 扶手椅設計不僅被出現在 Bar Unikko 中,還覆蓋上全新的 Unikko 丹寧布料呢(但僅僅一張還真的是太少!)。而且一經查詢,該扶手椅也已被澳洲品牌 Mast Furniture 量產了。另外,他呈現的新款茶几 Avec 也頗爲特出:藉由特殊的機制,只要輕推台面,下方的抽屜便會反方向凸出,真的讓人看得嘖嘖稱奇。


Durat 品牌旗艦店,其設計乃采用了再生亞克力原料和樹脂製成。

Durat 品牌旗艦店,其設計乃采用了再生亞克力原料和樹脂製成。




後記:當公關説不好 Stories


有趣的是,Habitare 的策劃其實還包括了市中心(僅一趟12 分鐘的火車程)的品牌展廳,以舉辦產品發表會和派對等活動。然而現實中,除了著名的 Vitra/Artek (以及其二手店 2nd Cycle)、Marimekko 外,真正有趣的品牌展廳並不多。我推薦可造訪的就有「再生塑料」品牌 Durat 以及品牌兼買手店 Fasetti。前者乃因爲在米蘭 Alcova 展出時錯過而提供了再訪的機會,後者則是在一衆知名品牌中呈現了小型的「自創」系列而給人「錯失良機」但依然充滿潛力的印象。


或許,如同巴黎設計周,芬蘭似乎也患有相同的「暑假」詬病。訊息遲遲不公開,或細節不明確,甚至僅靠社交媒體(如 IG)充當公關——像屬芬蘭設計業界大腕的玻璃品牌 Iittala 的品牌重塑展覽,就在完全沒有大勢宣傳(至少沒有透過 Habitare 或 赫爾辛基設計周官網)而成了最大的遺珠——即便這情緒可能怪 FOMO 所致——但此大品牌的活動爲何會如此低調呢?或許,我冥冥中認爲,明年米蘭設計周很可能才是該品牌「砸大錢」做策劃的時機。


明天,我們將往赫爾辛基城中出發……


raw-image


👉 更多訊息:Habitare 設計展會

📱 關注:Habitare 設計展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賞物誌》的編輯主義
11會員
84內容數
我們正處在一個「後設計」時代裡:我們懂得體驗,卻只在乎打卡自拍;我們懂得設計,卻説不出美的用意;我們懂得生活,卻以逃離辦公至上——編輯一本設計雜誌的日常,即從「開箱」展覽、「開箱」創意展開。
2025/04/19
直擊米蘭設計週——來看看了唄~~
Thumbnail
2025/04/19
直擊米蘭設計週——來看看了唄~~
Thumbnail
2025/03/21
西班牙是世界上生產橄欖油最多的國家。然而,設計師 Jorge Penadés 卻在10年前發現到該生產工業鮮爲人知的黑心之處。今日,他終於要將解決方案公諸於世——
Thumbnail
2025/03/21
西班牙是世界上生產橄欖油最多的國家。然而,設計師 Jorge Penadés 卻在10年前發現到該生產工業鮮爲人知的黑心之處。今日,他終於要將解決方案公諸於世——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米蘭家具展首日,必然是得越早到越好。爲什麽?印象中,適逢 Euroluce 的舉辦,主會場所吸引的人潮總是比隔一年的厨具/衛浴有所增加。不管如何,自從上一届的燈具展交由 Formafantasma 來設計整體展位規劃和「情境」後,這些展館中也都覆蓋上一層日落的灰暗,讓各家品牌的展品「發光」。
Thumbnail
米蘭家具展首日,必然是得越早到越好。爲什麽?印象中,適逢 Euroluce 的舉辦,主會場所吸引的人潮總是比隔一年的厨具/衛浴有所增加。不管如何,自從上一届的燈具展交由 Formafantasma 來設計整體展位規劃和「情境」後,這些展館中也都覆蓋上一層日落的灰暗,讓各家品牌的展品「發光」。
Thumbnail
後知後覺地,今年才發現到原來斯德哥爾摩家具展中有著一個為「實驗設計」開拓的平台:Älvsjö gård(阿爾夫舍庭院)——但所謂的「實驗設計」,究竟是什麽?
Thumbnail
後知後覺地,今年才發現到原來斯德哥爾摩家具展中有著一個為「實驗設計」開拓的平台:Älvsjö gård(阿爾夫舍庭院)——但所謂的「實驗設計」,究竟是什麽?
Thumbnail
論新生設計平台,誰能與衛星展較勁?知名度「緊追在後」的斯德哥爾摩家具展 Greenhouse(溫室)是否有可能?
Thumbnail
論新生設計平台,誰能與衛星展較勁?知名度「緊追在後」的斯德哥爾摩家具展 Greenhouse(溫室)是否有可能?
Thumbnail
本書探討芬蘭設計的美學、理念、人文精神與歷史典故,並深入產品設計與人們生活的連結關係。作者以優美文筆,結合芬蘭文化與自然環境,闡述設計如何從生活中需求出發,取材於自然環境與人文歷史,並保留舊地景再生為新文化建設。書中介紹多位知名芬蘭設計師及其作品,展現芬蘭設計師對自然環境的尊重與對人文歷史的傳承。
Thumbnail
本書探討芬蘭設計的美學、理念、人文精神與歷史典故,並深入產品設計與人們生活的連結關係。作者以優美文筆,結合芬蘭文化與自然環境,闡述設計如何從生活中需求出發,取材於自然環境與人文歷史,並保留舊地景再生為新文化建設。書中介紹多位知名芬蘭設計師及其作品,展現芬蘭設計師對自然環境的尊重與對人文歷史的傳承。
Thumbnail
芬蘭設計現場,是什麽狀況?過去的認知,都只來自品牌或大師級設計。所以,率先得開箱的就是號稱為「北歐最大型設計展會」的 Habitare!
Thumbnail
芬蘭設計現場,是什麽狀況?過去的認知,都只來自品牌或大師級設計。所以,率先得開箱的就是號稱為「北歐最大型設計展會」的 Habitare!
Thumbnail
巴黎設計周場外,參展單位的「隨性」該怎麽應對?要鉅細靡遺的觀展安排,可能比米蘭的趕場還難搞……
Thumbnail
巴黎設計周場外,參展單位的「隨性」該怎麽應對?要鉅細靡遺的觀展安排,可能比米蘭的趕場還難搞……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