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商業思維來思考人生與職涯方向

更新於 2024/12/02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我認為我們遭遇到的多數問題,運用商業思維都有機會獲得解決,最大的差別只在於企業經營決策有明顯套路,而且大多情況下都是相對理性的,但人本身是感性的生物,有時無法如此輕易做出決策。

舉例來說,提到合作,或者終止合作。在商業上,我們可以根據合約來執行,合作開始後雙方按著合約來走,基本上是確保雙方的權益。如果合作過程不是很順暢,希望能結束合作,要不就等合約期走完,要不就支付了違約金提前結束。

但如果今天回到個人身上,我們與父母親或其他親朋友好的關係從出生就確定了,如果彼此相處不愉快,是否可以說斷絕關係就斷絕關係?又或者透過各種協議就能確保彼此能履行承諾呢?或許在法律上是說得過去的,但回到我們自己身上,我們真的可以做得到嗎?

商業決策有時很糾結,但最終還是會做出一些決策,
人生決策有時很艱難,所以拖著拖著就過了這麼一輩子。

但為什麼有些人總可以做出很好的人生決策,對自己的未來也是充滿想像與期待,很有方向性的朝自己的理想邁進呢?

我這些年來的觀察,這些人一般有兩個特點:

第一,比較了解自己。他們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也知道自己能做什麼;知道自己的現況,也對未來有些想像。而這也正是迷惘者所缺乏的。這些年來跟我諮詢工作、職涯或人生問題的朋友,最常問的幾個問題大概是:

「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我不知道自己的方向是什麼,也不明白人生目標在哪。」
「我要怎麼做才能讓工作與生活平衡呢?」
「我要怎麼提升自己的職場競爭力?」
「如何才能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面對第一個問題,我會問他:「什麼樣的工作才叫適合呢?」

面對這個問題,很多人是沒準備的。沒關係,我會問另一個問題「那你為什麼覺得現在的工作不適合你呢?」

此時他可能會說「這個工作的薪資不夠好,而且缺乏發展性。」
我進一步問他:「你覺得薪水多少才算好呢?」
對方想了想:「希望最少有 5 萬吧?」
我再問他:「為什麼是 5 萬,不是 4 萬或 8 萬呢?」
對方的回答可能是:「5 萬的話是比較棒的數字,可以高一點當然也很好。」

我問到最後,獲得的答案可能是「因為同年紀的其他朋友都已經超過這個數字,他覺得自己薪資沒有到這個水平很丟臉」。

每個人都希望找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但我們很少思考過「什麼才適合」,絕大多數狀況下我們只知道「什麼不適合」,知道不適合,我們只能避開,但只有知道自己適合什麼,才能展開主動追求。

你有沒有思考過「你喜歡什麼」、「你適合什麼」、「你追求什麼」、「你渴望什麼」,很多時候多想想,多認識自己,在做決策與選擇時,你會更容易一些。

第二,對未來有探索,有想像。未來其實充滿未知,經過今年之後,我相信大家會特別有感。但有些人很勤於探索未來,想要知道未來的可能性在哪,所以他們努力的嘗試各種做法,也努力的學習跟結交更多朋友,希望能延展自己人生的邊界。

如果你很迷惘,很多時候也是因為你知道的可能性太少。你誤以為自己考上醫學系這輩子就只能當個醫生;你也誤以為考了公務員後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是一種必然。

而當你只能想到一種可能性,而這個可能性顯然又不是你內心的期待,你就會很焦慮。但如果你跨出自己的邊界,去看看其他人在做些什麼,去嘗試看看自己能不能做點別的,去探索看看,你會為自己的未來擴充新的可能性。

解決問題的脈絡思維

關於脈絡這個詞,我在《商業思維》這本書中其實提到很多次,也是我在商業思維學院課程中非常重視的一個核心觀念。

脈絡思維的核心在於告訴大家,當你想解決一個問題時,你是否仔細的思考過這個問題背後的 why,以及要解決這個問題的 how 是什麼?

舉個例子,公司今天可能設定了一個 KPI 是提升營收,而提升營收的 why 很大一部分是為了創造利潤或改善利潤,而提升營收的方法,也就是 how,則是試著拉高客單價,或訂單量。因此我們可以知道這些數字結果之間的關聯性與因果,而且是多層次的關聯,這就是所謂的脈絡。

raw-image

我舉一個生活化的例子,很多人應該都對財務自由抱持著期待,但每個人對財務自由的定義可能都不一樣。有些人覺得每個月薪水有 10 萬就自由了,有些人則說可支配所得要超過 5 萬元,有些人說光靠被動收入就能過活,有些人則說要買東西時不用考慮價格等等。

我自己理想的狀況是光被動收入就能支撐起我每個月的開銷,所以對我來說,如何一邊增加收入,一邊提升被動收入就成了我財務上的重要目標之一,而我給自己的目標是 5 年,被動收入的佔比應該要佔整體收入的 30–40% 左右,而這個金額不該低於 10 萬元。

為了有效朝目標邁進,我盤點了自己目前的收入來源,大致上如下表:

raw-image

以我對財富自由的定義-有足夠的可支配所得購買想買的東西,這部份包含日常的開支,以及小孩子受教育所需要的開銷,在這個當下,我其實已游刃有餘,但我似乎仍不覺得自己已經享有財富自由,所以我又問了自己一個問題:「如果收入再增加一倍,我的感覺是否會有所改變?」

我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因為這似乎意味著我得投入更多的時間在工作上,除非被動收入能增加,所以我給自己訂了一個 5 年被動收入佔總收入 30–40% 的目標。

接著我又問自己:「追求財富自由背後的目的是什麼?」

我發現其實是時間自由與選擇自由,財富其實是支撐自己擁有時間自主權的重要條件,上層的,才是財富自由背後真正的 Why。

raw-image

本來我以為財富自由是目標,後來發現時間自由才是目標,財富自由只是關鍵結果,那如果時間自由才是目標,那除了財富自由外,是否還有其他關鍵結果呢?我發現時間管理可能是其一,因為當我能提高生產力,我會有更多的時間來做自己想做的事。財富得累積,但時間管理也要做好,才有可能享有真正的自由。

raw-image

當我們試著往上層去找 Why,你會發現原來達成目標的方法不只一種,也可能不是滿足單一要素就能達成目標。

所以光是透過這樣的脈絡展開,基本上我們就能搞懂自己真正的 why 與 how 到底是什麼,而當你多做幾次這樣的練習,你對自己人生的理解就愈來愈多了。


理解了脈絡思考後,接著我們可以順著脈絡思考下衍生的四個思考點,這四個思考點分別是:盲點、斷點、匯流點與分歧點

盲點:不知為何而戰,不知如何去戰

從上頭我自己的案例中可以發現,我是個很習慣問 Why 的人,因為我認為只有把真正的目標想清楚,你才能專注在對的事情上。然而我在觀察其他人所遭遇的狀況時,我發現人們很容易落入一些盲點中。

raw-image

如果你在每次接手一個任務或者設定目標時,沒有不不斷的問自己背後的 Why,其實你就會落入不知為何而戰的盲點。盲目的累積財富,但卻沒有因為收入變多而變的更自由,我看過很多收入很高,也不怎麼缺錢的人,時間還是被工作綁得死死的

我曾給幾個朋友建議,我告訴他們收入不會是你追逐的終極目標,最重要的是這些錢你要拿去做什麼,以及你想過什麼樣的生活與人生,當你發現自己賺更多錢,卻沒有變的更自由與更快樂時,你應該再次問自己「為什麼」。

raw-image

盲點二其實很大部分衍生自盲點一,當你沒有往上層去思考 Why,你就不會去思考其他解法的,當你發現財富自由背後可能是在追尋時間自由時,你應該從時間自由這個目標去找解法,所以發現提高生產力會有助於時間的分配,但有些人在這個階段可能也會遭遇到不知道提升生產力的具體作法,但這種狀況通常很好解決,你只要看書、找人問大概就會有些初步的答案了。

學習,永遠是突破盲點最有效的方法。

當一個人不知道最終目標是什麼,就不會知道原來還有其他方法,最後的結果就是陷入在當下,繼續沿用舊方法,直到有一天醒悟過來。

就我過去的經驗裡,很多人的狀況就是卡在盲點上,但其實你只要善用脈絡思考,往上推找你的 why,往下展開找你的 how,一般就能找到自己的盲點,此時你是要找人問、看書或者去上課也比較知道要怎麼切入了。

斷點:無法取得回饋,難以改善現況

你會不會常常回答「還好」、「差不多」、「就這樣」,尤其在別人問你「最近工作還好嗎?」、「最近過得如何?」、「最近身體狀況有改善嗎?」的時候。

當我們無法精確的掌握現況時,我們很習慣給一個模糊的答案。

不過請設想一個場景,你上禮拜去健康檢查,今天報告收到了,你體重明顯過重,而且檢查出有脂肪肝,而且膽固醇過高,醫生建議你要多運動,並且節制飲食。你可能給自己設定了體重從 90 降到 80,要減 10 公斤的目標,而體脂率則要從 28% 降到 22%,並且控制飲食。

請問,往下的日子裡,你要怎麼知道自己的身體到底有沒有變好,設定的目標又是否有達成呢?

量體重跟測體脂,我想這是多數人會做的事情。因為體重跟體脂下降,以及飲食控制對於改善脂肪肝或膽固醇是有直接的關聯性,彼此之間是存在脈絡關係的。

你可能一天捕魚三天曬網,運動一次停三次,飲食部份平日都節制,但假日又暴飲暴食,一段時間後,你怎麼知道自己的現況呢?

但如果你養成一個習慣,每兩天最少量一次體重跟體脂呢?你會知道自己這段時間是否有努力,而努力後是否有改善,如果體重跟體脂維持原樣,但你又知道自己這樣下去不行,你可能會逼自己更嚴格落實運動與飲食控制,以期在每次站上磅秤時能看到改善後的結果。

一個有量體重,一個沒量體重,這兩者之間的差別在哪?

回饋,當你有取得回饋時,你對現況的理解會提升,你也會知道自己做得好還是做不好,也會知道自己應該調整作法了。

你對生活無感,是因為不知道你的生活品質正在下降;
你對親子關係無感,是因為不知道你的孩子跟你愈來愈疏離;
你對健康狀況無感,是因為你除了健康檢查外,你從不留意自己身體的警訊;

我們必須為自己的生活設定回饋機制,這個回饋機制可能是量化或質化的,重點在於讓你能清楚的感知現狀。如果不知道怎麼做,運用 OTPR 工作法會是一個好的切入點,讓你對當前的生活有知覺。

匯流點:一兼二顧,將資源效益極大化

在我往下談之前,各位可以先思考一個問題:

面對你的生活或工作,你覺得有哪件事情做了之後效益最大,可以同時讓多個問題或多個目標都受惠?就是一兼二顧的意思。

我舉一個在商業上很常見,但重要性時常被忽略的點,那就是「客戶活躍度」。傳統的客戶服務著重在被動的處理客戶的問題,重點是「盡可能降低客戶的不滿意度」,而非主動地去「提升客戶滿意度」。

客戶活躍度是什麼呢?指的是客戶使用我們的產品或服務的頻率與深入度。

如果我們拿保健食品為案例,保健食品如果一個禮拜吃一次,效果一般都不會太好,多數的保健食品可能都是每天一次,或者兩天一次,只有維持這樣的頻率一段時間,保健的效果才會顯著,這也才證明我們的產品是真的有效的。

而有效,就是客戶購買我們產品時所需要的。

因此「客戶活躍度」跟「解決客戶問題」是具有脈絡關係的,而能滿足客戶,一般而言客戶就比較有機會「繼續購買」,也有更高的機會願意把我們「推薦」給其他朋友,而消極一點的,客戶有在使用,「退換貨」的機率也會大幅降低。

所以,提高客戶活躍度可以對提升回購率、提高推薦率與降低退貨率三個重要指標產生貢獻,客戶活躍度這個結點,就是所謂的匯流點。把資源投入在這個位置,基本上是一件划算的事。

回到我們身上,我們要如何找尋自己生活中的匯流點呢?

其實並不複雜,你生活中可能會遭遇到多種問題,舉例來說專案執行不順,與老闆之間關係不好,跟另一半常吵架等等,針對這幾個問題,你可能會在展開脈絡過程發現彼此的共通點

專案執行不順 → 跨部門之間資訊不同步 → 溝通問題
與老闆之間關係不好 → 不理解老闆在意的點 → 無法換位思考 → 溝通問題
跟另一半吵架 → 忙於工作疏忽家裡 → 另一半不知道自己忙什麼 → 溝通問題

你可能會發現很多問題背後其實都是溝通問題,因此若你能提升溝通能力,或許就有機會一次解決多個問題,此時溝通能力的提升就成了匯流點。

從這個角度去思考,其實學習也可以解決很多問題,這也是為什麼無論人到了什麼位置,都還是持續強調學習的重要性的原因。因為它能解決的問題實在太多了,學習根本就是千古不變的匯流點啊。

分岐點:抉擇,並思考資源配置

與匯流點相反的,就是分岐點。匯流點著眼於做一件事可以同時讓多個結果受惠。但分岐點則是要創造一個結果,可能得做多件事。

如同在斷點的部分我提到的健康問題,你得同時控制飲食與運動。但如果時間有限的話,我們要怎麼分配時間跟資源呢?在這個題目中,判斷的難度並不高,因為兩者並行並不會造成資源的衝突與排擠。

但如果資源有限的時候怎麼辦呢?舉例來說,今天如果我們希望生活富足,生活富足的基本條件是:

  1. 每個月的可支配所得超過5萬元以上
  2. 週末不工作,完全的家庭日

在這兩個條件下,如果週末完全不工作的狀況下,可支配所得的達成狀況最多是3萬元,但如果週末可以有三個工作天的話,就能達成每月5萬的可支配所得。

試問,你是要以達成可支配所得的目標?還是要達成週末不工作的目標為優先呢?

你得做出抉擇。

每當面臨分岐點時,考驗的其實就是每個人當下對未來的思考與承壓程度,有些人可以咬緊牙關努力把兩個都搞定,有些人則會被迫做出選擇,而最糟糕的事不做決定,最後落得兩頭空。

面臨分岐點,我唯一的建議是,在你有餘裕時,盡可能做長線思考。

很多人在面臨困難抉擇時都說自己沒有選擇,但其實你根本是保有餘裕的。舉例來說,有些人不能接受降薪去做一份未來性更好的工作,他的理由是這樣他的生活過不下去,但仔細的了解過他的生活,他其實根本不缺每個月的幾千元,少了這幾千元他不會活不下去,甚至生活水平也不會受到影響,他真正在意的是薪水會降低這件事。

當面臨困難選擇時,思考自己是否有餘裕去承擔風險,如果有的話,我會建議在短期放的資源少一些,而把資源跟心力放在投資未來。


做決策時,經常將這些觀念放在心裡,你會發現很多問題其實都有解法,有時我們將眼光放遠一點,去做有綜效的事情,有時則需要在多個選項間取捨。但不論是那種,心裡有底的感覺,還是無與倫比的。

raw-image


avatar-img
85會員
36內容數
這是 Gipi 的沙龍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Gipi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Jaguar 重塑品牌,拍了一段廣告,這個廣告有點讓人摸不著頭緒,但看得出來想強調 DEI。但這種純粹各種人種、性別,著不同顏色衣服一起入鏡的方式還是覺得很粗糙,顯得很刻意。 Jaguar 原始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LtFIrqhfng 有爭議的
暑假時去日本逛泡麵博物館,在日清的創意發想流程中,有一項是「Nurture ideas」,當時看了特別有感,點子確實需要培育,也需要滋養。
這週剛好連續幾家企業都跟我討論,希望在公司內部建立起基於營運目標的數據管理能力,而且是希望將這些能力建立在組織制度與員工身上。 數據課程始終是我很喜歡的一個主題,畢竟數據是一種邏輯理性的科學,雖然無法解讀所有的事情,但可以讓我們更客觀,更具一致性的去溝通一件事。 如果你想強化數據管理能力,那
「機會不是給準備好的人,而是給懂得遊戲規則,並且提前佈局的人。」 我一直覺得「清楚遊戲規則,看得懂局」是很關鍵的技能。 有時你能力到位,但人家不認識你,機會也很難輪到你; 而有些時候,人家認識你,但並不覺得你是最適合的那個人,
要看一個主管的管理品質,就看他怎麼開例行性會議的。 只要讓我參與幾次例行性會議,我就知道團隊目前的問題在哪了。
2017/4/21日,這是我離開職場成為自由工作者的日子,這拚文章是寫在我成為自由工作者後的兩年。
Jaguar 重塑品牌,拍了一段廣告,這個廣告有點讓人摸不著頭緒,但看得出來想強調 DEI。但這種純粹各種人種、性別,著不同顏色衣服一起入鏡的方式還是覺得很粗糙,顯得很刻意。 Jaguar 原始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LtFIrqhfng 有爭議的
暑假時去日本逛泡麵博物館,在日清的創意發想流程中,有一項是「Nurture ideas」,當時看了特別有感,點子確實需要培育,也需要滋養。
這週剛好連續幾家企業都跟我討論,希望在公司內部建立起基於營運目標的數據管理能力,而且是希望將這些能力建立在組織制度與員工身上。 數據課程始終是我很喜歡的一個主題,畢竟數據是一種邏輯理性的科學,雖然無法解讀所有的事情,但可以讓我們更客觀,更具一致性的去溝通一件事。 如果你想強化數據管理能力,那
「機會不是給準備好的人,而是給懂得遊戲規則,並且提前佈局的人。」 我一直覺得「清楚遊戲規則,看得懂局」是很關鍵的技能。 有時你能力到位,但人家不認識你,機會也很難輪到你; 而有些時候,人家認識你,但並不覺得你是最適合的那個人,
要看一個主管的管理品質,就看他怎麼開例行性會議的。 只要讓我參與幾次例行性會議,我就知道團隊目前的問題在哪了。
2017/4/21日,這是我離開職場成為自由工作者的日子,這拚文章是寫在我成為自由工作者後的兩年。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Thumbnail
好久沒有讀到想寫下一篇長文心得文的好書了。 我常常會對人生感到困惑,會懷疑自己過往的決策是不是正確的,對人生的選擇是否要調整,而這本書一開始就一針見血的說;「我們人生所有重大決策都歸結於3個問題:是否該開始、是否該留下、是否該離開。」
Thumbnail
無論我們追求的是成功、幸福、愛情還是財富,都需要克服代價和風險。應該在做決定前仔細思考自己能否接受代價和風險,並為失敗有所準備。過程中的成長與收穫同樣重要。
受過的教育,講得都是人定勝天。慢慢地發現,人是勝不了天的,無論成功與失敗,好像那條路早就在那邊了,只是人們用自己淺薄的常識,來判斷一件事情的難易程度而已。 我們以為自己解決了很多事,實際上,能解決的,都不叫個事。我們只是處理了主幹上的枯枝,對於主幹的存在與否,我們根本是無能為力! 有位企業主,找
  人生無時無刻都在進行選擇,每個選擇都是你之所以是你的原因。在選擇之前,會有因;在選擇之後,會有果,這個從因到果的過程其實就是思考,而選擇就是你把思考的內容付諸實行的工具。   在做出選擇之前,將所有可能需要考慮的條件進行過篩與審視是很有必要的,因為每個條件都可能影響你的選擇方向。但僅僅考慮「因
Thumbnail
很多人在做事時會習慣做「加法」,愛情、工作、責任都是越多越好,一開始因為體力、腦力跟精神跟得上,不覺得這樣有什麼問題 但人生的真相是,我們不可能什麼都擁有,感情、時間、身體都有其限制,如果無止盡地索取,只是把生活變成一種不切實際的期待,當虛妄的期待達不成時,又開始覺得悔恨與不甘⋯⋯
Thumbnail
無論處境如何,我們都有多種選擇。通過心靈的創造力,你可以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選擇失敗或成功。你可以選擇如何感受周圍世界,你也可以選擇如何看待個人生活。 改變視角以服務自己,這並不是否認正在發生的一切,而是臣服於一個真相,那就是一個更大的結果正從一個未知的更高地方展開。 時刻懷著興奮與期待的心
短文就像是一篇作文的標題,透過這個標題,可以讓人有各種無限的思考方向。
Thumbnail
人生總是面臨很多需要決策的時刻。 要不要投資這個股票? 升遷後薪水更多,但是與伴侶身處異地,要不要去呢? 到底如何才能做出好決策呢?
Thumbnail
這篇社論討論了人生中的多個主題,包括自己的價值、年輕時的決策、以及對自我關愛的重要性。
Thumbnail
這一篇文章探討了人生的基本判斷原則,包括認識個人與他人的課題、面對損失的態度,以及生活中的道德與法律規範。同時,也談到了人生智慧的三個層次:選擇、前行、與世界博弈。透過深入的思考和學習,希望能夠提供讀者新的視角和啟發。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Thumbnail
好久沒有讀到想寫下一篇長文心得文的好書了。 我常常會對人生感到困惑,會懷疑自己過往的決策是不是正確的,對人生的選擇是否要調整,而這本書一開始就一針見血的說;「我們人生所有重大決策都歸結於3個問題:是否該開始、是否該留下、是否該離開。」
Thumbnail
無論我們追求的是成功、幸福、愛情還是財富,都需要克服代價和風險。應該在做決定前仔細思考自己能否接受代價和風險,並為失敗有所準備。過程中的成長與收穫同樣重要。
受過的教育,講得都是人定勝天。慢慢地發現,人是勝不了天的,無論成功與失敗,好像那條路早就在那邊了,只是人們用自己淺薄的常識,來判斷一件事情的難易程度而已。 我們以為自己解決了很多事,實際上,能解決的,都不叫個事。我們只是處理了主幹上的枯枝,對於主幹的存在與否,我們根本是無能為力! 有位企業主,找
  人生無時無刻都在進行選擇,每個選擇都是你之所以是你的原因。在選擇之前,會有因;在選擇之後,會有果,這個從因到果的過程其實就是思考,而選擇就是你把思考的內容付諸實行的工具。   在做出選擇之前,將所有可能需要考慮的條件進行過篩與審視是很有必要的,因為每個條件都可能影響你的選擇方向。但僅僅考慮「因
Thumbnail
很多人在做事時會習慣做「加法」,愛情、工作、責任都是越多越好,一開始因為體力、腦力跟精神跟得上,不覺得這樣有什麼問題 但人生的真相是,我們不可能什麼都擁有,感情、時間、身體都有其限制,如果無止盡地索取,只是把生活變成一種不切實際的期待,當虛妄的期待達不成時,又開始覺得悔恨與不甘⋯⋯
Thumbnail
無論處境如何,我們都有多種選擇。通過心靈的創造力,你可以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選擇失敗或成功。你可以選擇如何感受周圍世界,你也可以選擇如何看待個人生活。 改變視角以服務自己,這並不是否認正在發生的一切,而是臣服於一個真相,那就是一個更大的結果正從一個未知的更高地方展開。 時刻懷著興奮與期待的心
短文就像是一篇作文的標題,透過這個標題,可以讓人有各種無限的思考方向。
Thumbnail
人生總是面臨很多需要決策的時刻。 要不要投資這個股票? 升遷後薪水更多,但是與伴侶身處異地,要不要去呢? 到底如何才能做出好決策呢?
Thumbnail
這篇社論討論了人生中的多個主題,包括自己的價值、年輕時的決策、以及對自我關愛的重要性。
Thumbnail
這一篇文章探討了人生的基本判斷原則,包括認識個人與他人的課題、面對損失的態度,以及生活中的道德與法律規範。同時,也談到了人生智慧的三個層次:選擇、前行、與世界博弈。透過深入的思考和學習,希望能夠提供讀者新的視角和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