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為什麼偉大不能被計畫,重新思考目標管理的意義

Gipi-avatar-img
發佈於商業思維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8 分鐘

今天早上聽了一本書《為什麼偉大不能被計畫》,英文書名是"Why Greatness cannot be planned",這本書是由兩位 OpenAI 的科學家一同撰寫。

這本書提到的概念與我過去幾年在思考的議題很相近,所以我聽得非常有共鳴。文章內容將近 7000 字,以下我先幫大家摘要一下重點:

  1. 所有的偉大創新,往往都不是源自於計畫,而是源自於意外。當創新過程的踏腳石並未出現時,許多的創新往往都是做白工。
  2. 目標的暴政與欺騙性,過度追逐目標很可能反而讓人偏離了方向。
  3. 目標函式源自於過往經驗的總結,確定性高,但可能性低。追求確定性會讓人變得短視
  4. 延續或創新,繼續做熟知且明確的東西,或者做陌生但充滿不確定的東西?這將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
  5. 對目標管理的反思,不要追逐百分之百確定性,也不應該將百分之百的資源投入在年度目標上。

為什麼偉大不能被計畫?

人類歷史上所有的偉大創新,往往都是意外所得。所有偉大的創新都必須有踏腳石(stepping stones),而你是難以分辨這些踏腳石的。你根本不會意識到真空管會成為電腦的踏腳石,自行車會成為飛機的踏腳石。在萊特兄弟發明飛機之前,所有試圖飛行的人採用的飛行模式都是像鳥一樣飛,他們無一例外都失敗了。
萊特兄弟的工作是什麼呢?他們是賣自行車的。所以在他們那個時代,有了自行車鏈條和汽車發動機的發明,萊特兄弟才能夠發明飛機,這就是踏腳石的作用。

關於踏腳石,我曾在一些演講中提過,我當初使用的詞彙是技術要件與商業要件,以下簡述一下我個人的觀點。

raw-image

我當時提到 ChatGPT 的誕生到生成式 AI 的普及,OpenAI 有其功勞,但如果不是一些技術要件已完備,商業要件也沒法被催生,那這件事不可能成功。

什麼是技術要件?指的是一些底層技術的突破,如果晶片技術與運算服務沒有突破,你空有 AI 技術意義也不大,因為每一次的 prompt 如果都需要花費數天或數小時,那就不會有人使用。

什麼是商業要件?如果每一次的 prompt 都需要花費數百美元,那也不可能普及。一個有價值的應用,往往是符合投資報酬率的,而為了符合投資報酬率,商人與科學家們往往會投入更多的時間與心力去做研究,這當中會有技術上的突破,也可能找到商業模式上的可行方法。

這些要件成了 GPT 的踏腳石,沒有它們的存在,GPT 也不太可能成功,但真正讓 GPT 走進世人眼中,並在這兩年颳起風潮的,還得說是 ChatGPT 這個應用,因為有 ChatGPT 出現,才讓大家意識到 AI 更聰明、更智慧是可能的一件事。

偉大之所以不能被計畫,主要的原因是偉大本身通常代表著不重複,而不重複的事經常是脫離常軌的,脫離常軌的事,踏腳石可能還沒出現。這意味著,你得先看到踏腳石,你的計畫才現實

目標的暴政(tyranny of objectives)

我不確定 tyranny of objectives 怎麼翻譯較好,不過這邊作者也用了另一個詞-欺騙(deception),但我聽起來比較像人會被目標給蒙蔽,進而變得短視,甚至經常做出錯誤的決定。

這邊先講回計畫,所謂的計畫就是有明確的目的,過程中的步驟明確,所有踏腳石都已具備,這種計畫通常實現機率就很高。舉個例子來說,我打算去一趟日本旅行,我可以很快的規劃好行程、預訂機票、住宿、餐廳,而且能算得出大概花多少錢,這是因為交通、住宿、飲食這些問題大多是確定性,所以計畫的可靠度很高

但如果是想安排一趟火星之旅呢?我會發現我有點不知該從何計畫起。第一,我不知道目前火箭技術是否能成功登陸火星;第二,我不確定得花多少錢;第三,我想花錢 SpaceX 或其他火箭公司也不見得會做我生意;第四,他們何時能突破技術或者願意將火星之旅商業化我也無法得知。

因為這一連串的不確定性,導致我就算做了計畫,也只是紙上談兵。

目標其實也是類似的概念,如果我們設定了一個遠大的目標,並為這個目標設計了指標,我們接下來大概就是圍繞著這些指標努力,但這樣的行為,不只讓我們變得短視,甚至讓我們搞錯了方向。

為什麼作者會用目標的暴政這樣的詞彙呢?因為他認為從小到大的教育都告訴我們「目標很重要」。因為我們會希望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明確意義,並要能衡量事情做得好與壞。小時候是用學業成績來判斷學習的好與壞,長大之後是用績效分數來判斷一個人是否優秀,社會還會用收入來衡量一個人的價值,而為了在社會上生存,我們所有的行為都會朝滿足這些指標的角度思考

樊登說書時提到坎貝爾定律,它舉了兩個例子:

印度有段時間毒蛇氾濫,政府為了有效減少毒蛇數量,告訴民眾,只要能上交一隻毒蛇,就能獲得獎勵。看似立意良善的制度,最後導致了全體國民一起養毒蛇,再將毒蛇交給政府的錯誤行為。最後不僅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增加了更多問題。
同樣的案例,也發生在台灣,當年麻雀氾濫時,政府也做過一模一樣的行為,前幾年綠鬣蜥氾濫,也曾聽過有政府部門想推動類似的政策。
第二個例子是關於恐龍化石的考古,當考古學家告訴當地居民,如果有人發現恐龍化石,將按化石片數給予獎酬。可想而知,居民挖到一整塊化石時,第一個動作會是什麼?肯定是將化石砸碎成更多片,因為這樣可以換到更多錢。

這兩個案例在我過去的課程中,我的定義是偏向錯誤的指標設計,會導致錯誤的結果

一定得有明確的目標,而且要非常具體,這是一種人類社會根深蒂固的觀念,也就是所謂的目標暴政。

目標函數的陷阱

書中舉到的例子是在兩位作者加入 OpenAI 以前的故事。

在做 ChatGPT 之前,他們一起創業,嘗試過很多人工智能的方向,但進展很慢,後來他們突發奇想想做一個圖片生成器。生成器的概念是給到幾張圖片,然後根據這幾張圖片的特徵再生成新的圖片。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發現僅靠自己來生圖選圖速度太慢,於是他們把這個平台開放出來,讓更多人可以一起做這件事,這過程中產生了大量非預期內的結果。

raw-image

可以看到這些圖形中,有蠟燭、蝴蝶、海豚、相機、外星人,出現了很多一開始它們始料未及的照片。而這些圖片都是由最早期的那些圖片一路演化過來。

然後他們就想,假如我們給這些圖片一些目標,會怎麼樣呢?比如,我的目標是要製作出一張埃菲爾鐵塔的圖片,那麼我在選擇圖片的原始材料時,就選擇那些跟埃菲爾鐵塔更像的圖,會不會更容易產生艾菲爾鐵塔呢?結果沒想到,他們最後一張像埃菲爾鐵塔的圖片都沒有生成。

從這個案例中,他們獲得的啟發是,對目標的過度追求,反而喪失的創造力與可能性,愈是刻意追求,反而離目標愈來愈遠

這邊提到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叫目標函數,簡單的說,就是希望用一個數學公式來衡量目標。如果 OKR(Objective and Key Results)是將一個目標拆解成數個可被衡量的關鍵結果(or 指標)。那目標函數就是將這些指標間的關聯,設計成一個數學函數。

一個簡單的例子:

營收 = 訂單數 X 客單價
= (流量 X 轉化率) X 客單價
= ([A通路流量 X A通路轉化率] + [B通路流量 X B 通路轉化率] + .....) X (客單價)

我們總會試圖找到一個可以推估出目標的公式,這就是所謂的目標函數。

目標函數是所有商業與管理科學的基礎,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甚至曾說過:「如果你不能衡量,就不能管理。」

目標函數不是問題,他仍是重要的,問題在於目標函數是基於過去經驗的總結,但對還沒做過的事,基本上是難以推估的

這跟我過去做研發工作時的經驗是一致的,當開發一個產品的技術都已經過驗證,而且需求大多被釐清,那此時我就可以做出很明確的計畫,而且落差極小。我完全可以用工作時數來衡量工作產出,所以傳統專案管理看 SPI / CPI 就會很有意義。

但如果我今天需要花大量時間去做技術研究與驗證,那我通常只能設定 milestone,而難以給出確切的日期與工作量。因為有時可能花三個月都沒有進展,但有時卻只要三個禮拜就有明確的成果。這種高度不確定,讓所有的預估都白做,壓了 SPI / CPI 其實一點意義也沒有

高度確定性,目標函數會帶來高度可預期的結果,
高度不確定性,目標函數反而一點用途也沒有。

延續或創新

接下來這個段落,我覺得很好的呼應到學習、研究與創新的概念。

raw-image

書中提到一個走迷宮的例子,這個迷宮的樣子如上圖所示,小圈圈是個機器人,大圈圈則是迷宮的出口。為了讓機器人走出迷宮,我們可以用幾種方法。

方法一:固定的演算法

告訴他「往前走 10 步,右轉走 5 步,然後再右轉走 8 步,接著左轉走 5 步,然後左轉 135 度後直走 20 步...」,我們會給到非常明確的指令。

這讓我想到多年前日本一家旅館,啟用了恐龍機器人擔任櫃檯人員與運送行李的服務員的案例。這家旅館是有創新的,但當時因為 AI 還沒成熟,所以他們也採取了固定指令的模式來設計機器人。

這些機器人沒有智慧,只能回答特定問題,運送行李的機器人也只能走特定路線,碰到人甚至不懂得禮讓,如果被移動了位置,還可能因此走錯地方。這家旅館最後不得不將許多機器人停役,因為他們無法滿足客戶的期待

raw-image

書中提到的這個研究,得到的結論與這家恐龍機器人旅館雷同。明確且單一指令的演算法,最後得到的結果就是當迷宮的地圖改變,除非重新修改演算法,否則機器人就走不出去。

其實這種方法跟教育過程的填鴨教育一樣,只要求孩子背好指令與公式,這導致孩子只會寫特定題目,一旦題目出得靈活一些就無法回答了。

方法二:給出大原則

第二種方法我稱之為給出大原則。簡單的說,我不是寫下很明確往什麼方向走,走幾步停下這種超級明確的指令,我只給出了以下原則。

  • 往前走,直到撞到牆為止。
  • 撞到牆之後,向右轉,並繼續往前走。
  • 如果發現在同一個地方繞圈,往前走,撞牆後改為向左轉。
  • 重複以上步驟,直到走出迷宮。

上面這種方法,機器人可能會撞牆數十次,但最後他還是能走出迷宮,而且只要遵循這原則,他有機會走出絕大多數的迷宮,只是花費的時間可能不會太短。

但我們可以說,他真的學會了一套走出迷宮的方法。

可這種方法的問題在於,他是基於設計者或教學者過去經驗的總結而來,不見得是最有效或唯一的方法。

方法三:探索趣味性

第三種方法很有意思,不給任何明確的指令與原則,只告訴機器人「盡情探索,怎麼有趣怎麼去」。

所以機器人在沒有獲得明確指令的狀況下,他可能會去各個角度走走,在牆上畫畫,在在迷宮內繞圈圈,還可能反覆走回頭路,直到嘗試了幾百次之後,終於走出了迷宮。但過程中,他可能嘗試了在方法二中截然不同的走法。最終找出了比方法二更高效的迷宮破解法。

這段讓我想到今年曾聽過一位 OpenAI 科學家談到他們對待 AI 的態度是「Don't teach. Incentivize.」

他的簡報中用了一張圖來表示目前 AI 的訓練為何棄用了固定演算法(方法一)與原則(方法二),而是靠著給予大量的資料,讓 AI 自己摸索,自己從案例中學習,而非靠著過往經驗累積出的原則來教導 AI。

raw-image

當初針對這個觀念,我寫下了一些我的觀點,我覺得這與我過往的學習與教學經驗高度一致。

影片連結在這: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YWUEV_e2ss
我的分享在這:AI 如何學,人如何學習更高效?

這個段落提到的內容,也是我過去半年花了許多時間思考的問題。

當我們愈是重視目標,我們會傾向於找出穩定的目標函數,而這個舉動會導致我們選擇延續前人走過的路。公司會繼續延續過去的經驗,孩子會延續父母過去的經驗,創新會死亡,新的可能性也不會出現。

反之,當我們愈重視探索與趣味性,我們會捨棄目標函數,而去找尋新的可能性,產生超卓的創意。但過程中你不見得會獲得可預期的回報,但拉長時間來看,你可能會成就偉大,或者成為一個非常獨特的個體。

過度目標導向,經常是一種短視行為,但完全沒有目標,則可能讓人迷失了方向。真正困難的是在目標與探索之間,找到平衡。

確定性與可能性間的戰爭

過去幾個月,我跟許多經營者交流,我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有些經營者特別相信目標設定的重要性,他們希望成果要能很明確,把目標訂得很高遠,而且不容有失,而另一派經營者則傾向制定合理的目標,並且接受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錯誤,同時鼓勵團隊多做探索,找出其他新的可能性。

我個人的價值觀更傾向於後者。

試想,如果你給一個孩子設定的目標是考試全科一百,也是就拚了命也要考滿分。這孩子肯定為了一題都不錯而將所有的時間都花在這些考試科目上,他通常不會有時間去探索,也不會有時間去學習學科外的知識。才藝、興趣、娛樂這些都跟他沒有關係,因為學科的學習就佔用了他所有的時間。

但如果你對學科成績的要求不高,只要能跟上學校進度就好,那這個孩子就會有更多時間去學習他感興趣的事物,也會有時間去探索未知。他可能會發現畫畫很有趣,想要花大把時間畫畫,也可能發現跳舞很開心,將跳舞當成每個禮拜的重要娛樂。當孩子有時間可以探索跟嘗試,他的人生才會有新的可能性

說到這,再談一下為什麼 Google 的 OKR 會設計成 0.7 分就算達標,而 1.0 分則是超標?其實這中間已經隱含了放棄百分之百確定性的思維。

如果一家公司今年業績是 5,000 萬,評估過明年的市場狀況後認為設定一個 20% 的成長是可靠的(achievable),這時老闆應該設定明年的業績目標為 6,000 萬。但許多老闆的習慣是要直接挑戰更高遠的目標,如果 20% 是可能的,那 30% 應該也大有機會,40% 也不是不可能。

可一旦老闆有這樣的想法,他可能會直接將目標設定為 7,000 萬,也就是成長 40%,這個成長幅度是原先預估的兩倍。

本來成長 20% 的目標下,團隊能一邊延續今年有效的方法,並還有一些空間研究與嘗試新方法,有些方法對當年的貢獻可能不明確,可能在 0%~50% 之間波動。但很可能會找出長期有效的方法,在明年之後帶來大幅度的成長

可是當成長目標設定在 40% 時,團隊得不停找出能在今年產生營收的方法,所有的思路都會偏短期,而這些短期能有成效的方法很可能是投放更多廣告,提高營收,但降低了利潤。也有可能是選擇承接一些高度客製化,但利潤很低的案子,還可能會想方設法去做一些偏門生意。這些行動很可能會增加當年的營收,但利潤率卻在衰退。

更可怕的是隔年還得繼續服務這些低利潤的客戶,這反成了公司成長過程中的阻礙。

這個概念與前面提到關於目標暴政或目標欺騙其實是一致的,當我們將目標訂得愈明確,短期成果可能很不錯,但通常會扼殺長期的可能性

我給經營者的建議通常是,當公司能活得下去時,應該盡可能放眼長期,年度目標投入的資源佔比可能是 70%,剩下的 30% 則投入在長期目標上。

這個概念我可以用我在商業思維學院內寫過的一篇文章來說明。

下圖是一家公司的四條產品線:

1 號產品,是公司的主力產品,生命週期很長,但已經逐漸步入衰退期,產品的銷量與業績開始下滑。

2 號產品,與 1 號產品開始的時間差不多,但市場銷售表現一直表現不佳,而且已退出市場。

3 號產品,在 1 號產品進入衰退期時,適時的支撐起業績,但產品生命週期短,很快的步入了衰退階段。

4 號產品,正在飛快成長階段,是目前倍受期待的新星產品。


raw-image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初步對這家公司做的小結論,這家公司過去有個主力產品(1號),後來又陸續的發展了 2.3.4 號產品,但 2 號產品已經退出市場,3 號產品則是趕上了一波潮流,但很快的後繼乏力,也將要退出市場。公司目前唯一能期待的就是 4 號產品,從成長趨勢來看,很有可能在接下來成為公司的主力產品。

如果公司因為 1 號產品做得很成功,所以將所有的資源都投入在這個產品線上,那短期會獲得不錯的回報。但因為沒有投入資源在其他產品線上,所以當產品線 1 步入衰退,公司整體也會步入衰退。

可若公司在發展 1 號產品時,也撥出了部分資源投入在 2.3.4 號產品上,即便 1 號產品步入衰退,2 號產品不如預期,3.4 號產品最少都有機會成為公司下一個成長引擎。

1 號產品高確定性,而且投入更多通常可以獲得短期確定性的回報,
2.3.4 號產品具不確定性,但有更多長期可能性,很可能成為下一個成長引擎。

這種確定性與可能性,短期與長期的爭論不會有標準答案,但我很喜歡貝佐斯的觀點:當別人在思考未來趨勢的變化時,貝佐斯卻在思考「未來十年,有什麼不會改變?」。

針對投資,他也說過一段很有意思的話:「如果要投入一件事,就要投入 7 年,因為很少有人願意為一件事努力 7 年,當你努力得夠久,你的競爭者全都會消失。」

這兩個概念的背後,其實都是長線思維


結語

我想目標不是不重要,但我們必須用正確的觀念來看待目標,才能避免自己落入短期目標的誤區,而忽略了長期目標。


avatar-img
87會員
36內容數
這是 Gipi 的沙龍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Gipi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昨天早上在台北跟 Happy 聊天,其中我們也聊到未來企業發展跟管理的可能趨勢,以下兩點的內容我覺得交流的很愉快,也跟大家分享。
當職業發展走到一定階段,去到什麼公司都是要直接帶團隊打仗,「空降」這件事是怎麼樣也避不開的,專業經理人能做的事就是盡可能地做好空降的準備,本文我便以我過去空降的經驗來與大家分享-空降主管如何迅速掌握現況,並平穩落地。
這幾年來我接收到許多企業的諮詢需求,很多老闆抱著焦急的心態來找我,告訴我公司這邊有問題,那邊也有狀況,但在深入討論後,我發現「缺乏溝通導致彼此目標不一致」這個問題廣泛的發生於各種規模的企業。
我認為我們遭遇到的多數問題,運用商業思維都有機會獲得解決,最大的差別只在於企業經營決策有明顯套路,而且大多情況下都是相對理性的,但人本身是感性的生物,有時無法如此輕易做出決策。
Jaguar 重塑品牌,拍了一段廣告,這個廣告有點讓人摸不著頭緒,但看得出來想強調 DEI。但這種純粹各種人種、性別,著不同顏色衣服一起入鏡的方式還是覺得很粗糙,顯得很刻意。 Jaguar 原始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LtFIrqhfng 有爭議的
暑假時去日本逛泡麵博物館,在日清的創意發想流程中,有一項是「Nurture ideas」,當時看了特別有感,點子確實需要培育,也需要滋養。
昨天早上在台北跟 Happy 聊天,其中我們也聊到未來企業發展跟管理的可能趨勢,以下兩點的內容我覺得交流的很愉快,也跟大家分享。
當職業發展走到一定階段,去到什麼公司都是要直接帶團隊打仗,「空降」這件事是怎麼樣也避不開的,專業經理人能做的事就是盡可能地做好空降的準備,本文我便以我過去空降的經驗來與大家分享-空降主管如何迅速掌握現況,並平穩落地。
這幾年來我接收到許多企業的諮詢需求,很多老闆抱著焦急的心態來找我,告訴我公司這邊有問題,那邊也有狀況,但在深入討論後,我發現「缺乏溝通導致彼此目標不一致」這個問題廣泛的發生於各種規模的企業。
我認為我們遭遇到的多數問題,運用商業思維都有機會獲得解決,最大的差別只在於企業經營決策有明顯套路,而且大多情況下都是相對理性的,但人本身是感性的生物,有時無法如此輕易做出決策。
Jaguar 重塑品牌,拍了一段廣告,這個廣告有點讓人摸不著頭緒,但看得出來想強調 DEI。但這種純粹各種人種、性別,著不同顏色衣服一起入鏡的方式還是覺得很粗糙,顯得很刻意。 Jaguar 原始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LtFIrqhfng 有爭議的
暑假時去日本逛泡麵博物館,在日清的創意發想流程中,有一項是「Nurture ideas」,當時看了特別有感,點子確實需要培育,也需要滋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創業不能不講究策略,而不懂得放棄,就是不懂得策略的精義。(挑選出自己最擅長的部分進行開發) 停留在評論家這個角色是行不通的,就算下雨機率是50%,能夠說出,出門請記得帶把傘的人,才是真正的參謀。 不要依賴公司名號生存,要用自己的名號在這個世界上暢行無阻。 不要總是在別人都還沒明確看出失敗之
Thumbnail
你今天必須做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明天才能夠擁有別人不能擁有的東西。
Thumbnail
Hi 我是 VK~ 始終覺得精進(Mastery)、偉大(Great)這些概念是個好的目標,但要如何理解或追求似乎又變得很抽象。 這問題在 Paul Graham 寫出〈How to Do Great Work〉後,讀了數次後,對偉大的概念還是有點模糊。這問題在寫到偉大的公司和人物時,時不時就會
Thumbnail
“學習可以改變自己,不會就學,學了就用,錯了就改,就看誰快”   好書分享:可複製的領導力-300萬付費會員推崇,樊登的九堂商業課 作者:樊登 先覺出版   管理有方法,有架構,看起來相對容易學習。可是同樣的企業內部,一樣的管理方式,卻因不同的領導而有不同的成果。那麼領導是可以學習的
Thumbnail
投資理財的書籍中, 少不了技術分析、價值投資等等關鍵術語 但追根究底, 真正影響的還是在心理層面   沒有強大的心理承受力, 在面對各樣的波動時, 就容易錯估情勢。 這次參加讀書會,藉由歐陽老師導讀後, 再佐以閱讀篇章,更能加深自己對該書的瞭解   以下是幾點自己頗有感觸的
Thumbnail
彼得提爾的《從0到1》提出了關於創業、壟斷推動進步、資源配置最佳化、持續壯大和尋找價值的見解。這本書不僅能啟發企業家,也適用於個人的發展及投資領域。作者引用實例說明成功投資的策略、企業的發展重點及擴大市場到每個角落。同時,也呼籲讀者在獲得價值的過程中持續探索問自己什麼是你覺得很重要的事實。
Thumbnail
最聰明的未必會成功,成功的是最有彈性的人。 史帝夫。賈伯斯(Steve Jobs):你沒辦法事先將這些點點滴滴串聯起來,唯有在回顧時才會明白這些點滴是如何串聯,所以你必須相信眼前的這些有朝一日會以某種形式被串聯起來。
『格局決定你的結局」這是一句金句,同時也是今天要評論的書名 『格局不是成功的結果,而是成功的原因』,這是作者的前言, 此書的根本用意是來幫助我們思維提升,而前言點出了『格局』的重要性,改變了我們對格局的傳統拘束觀念,接著透過舉出很多的小故事,進一步的去感受事件帶給你的啟發與反思,在啟發與反思中,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這本書以簡潔淺白的文字講述世界運作的通用邏輯,包括底層邏輯、思考問題、個體進化、理解他人、社會協作等主題。書中提及放棄與選擇、成功的商業模式、高度與格局等觀念,以及如何應用在生活中。作者的觀點直白真實,適用於不同生活階段。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創業不能不講究策略,而不懂得放棄,就是不懂得策略的精義。(挑選出自己最擅長的部分進行開發) 停留在評論家這個角色是行不通的,就算下雨機率是50%,能夠說出,出門請記得帶把傘的人,才是真正的參謀。 不要依賴公司名號生存,要用自己的名號在這個世界上暢行無阻。 不要總是在別人都還沒明確看出失敗之
Thumbnail
你今天必須做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明天才能夠擁有別人不能擁有的東西。
Thumbnail
Hi 我是 VK~ 始終覺得精進(Mastery)、偉大(Great)這些概念是個好的目標,但要如何理解或追求似乎又變得很抽象。 這問題在 Paul Graham 寫出〈How to Do Great Work〉後,讀了數次後,對偉大的概念還是有點模糊。這問題在寫到偉大的公司和人物時,時不時就會
Thumbnail
“學習可以改變自己,不會就學,學了就用,錯了就改,就看誰快”   好書分享:可複製的領導力-300萬付費會員推崇,樊登的九堂商業課 作者:樊登 先覺出版   管理有方法,有架構,看起來相對容易學習。可是同樣的企業內部,一樣的管理方式,卻因不同的領導而有不同的成果。那麼領導是可以學習的
Thumbnail
投資理財的書籍中, 少不了技術分析、價值投資等等關鍵術語 但追根究底, 真正影響的還是在心理層面   沒有強大的心理承受力, 在面對各樣的波動時, 就容易錯估情勢。 這次參加讀書會,藉由歐陽老師導讀後, 再佐以閱讀篇章,更能加深自己對該書的瞭解   以下是幾點自己頗有感觸的
Thumbnail
彼得提爾的《從0到1》提出了關於創業、壟斷推動進步、資源配置最佳化、持續壯大和尋找價值的見解。這本書不僅能啟發企業家,也適用於個人的發展及投資領域。作者引用實例說明成功投資的策略、企業的發展重點及擴大市場到每個角落。同時,也呼籲讀者在獲得價值的過程中持續探索問自己什麼是你覺得很重要的事實。
Thumbnail
最聰明的未必會成功,成功的是最有彈性的人。 史帝夫。賈伯斯(Steve Jobs):你沒辦法事先將這些點點滴滴串聯起來,唯有在回顧時才會明白這些點滴是如何串聯,所以你必須相信眼前的這些有朝一日會以某種形式被串聯起來。
『格局決定你的結局」這是一句金句,同時也是今天要評論的書名 『格局不是成功的結果,而是成功的原因』,這是作者的前言, 此書的根本用意是來幫助我們思維提升,而前言點出了『格局』的重要性,改變了我們對格局的傳統拘束觀念,接著透過舉出很多的小故事,進一步的去感受事件帶給你的啟發與反思,在啟發與反思中,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這本書以簡潔淺白的文字講述世界運作的通用邏輯,包括底層邏輯、思考問題、個體進化、理解他人、社會協作等主題。書中提及放棄與選擇、成功的商業模式、高度與格局等觀念,以及如何應用在生活中。作者的觀點直白真實,適用於不同生活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