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願為你們打破框架與結構,但在此之前卻必先見證我的毁滅。
這次作品是基於本人於2020年出版的小說《冰島的太陽沒有光》而誕生,但卻與其中的內容並沒有直接的關連性,而是將剩餘的部分書籍存貨撕毁,再以書頁佈置空間,透過視覺、聽覺、觸覺、嗅覺,讓觀眾能更具體的感受當中的關聯性,及以不同的媒介同時表達當中的命題。
如果文字是思想的濾水器,我的精神世界就是一潭濁水
所謂「純/濁」,是把書頁上的文字象徵為有條理的表達;脫序、混亂的書頁佈置則象徵精神混亂,並以強烈的視覺效果突顯兩種極端。然而,這是一體兩面的,就像我們「有序地」表達前,內容都是來自心中的意念,再透過語言邏輯理順,循環不息,取之中道,缺一不可。
除此之外,觀眾亦可進入作品的空間,感受書頁在手上或腳下的質感;現場的環迴播放的音樂,襯以特定的香氣,沉浸在我的「精神世界」。
儘管事物是平面或立體的,但只要從破毁後的裂縫間仰望,裡面肯定充滿未知與無盡的風景。
拿著書本閱讀的行為都是人與事物產生連結的既有觀念,但在《純濁之水》中,文本脈略被解構、閱讀方式被重新定義,一切既有預設的觀感與體驗在不協調的和諧中,產生了新的詮譯與感受。
然而,當你在詮譯的同時,能辨認出「我跟你」嗎?
作品的地板中央放置的圓鏡,不單能反映貼在天花的書頁,營造一種超現實的視覺效果,更是藉此讓觀眾在思考作品時,乍看似乎抓到了答案,低頭看到的卻是自己倒映。
因為在「你」看到作品的同時,自然就會想了解、詮譯我的想法,但這個想法是屬於你的,是你將此刻的觀感,透過比對自己的既有框架與過去經歷,總結出來的一個「合理」的看法。 可是,這可不等於你就是「錯」的,而是我設下的「把戲」 ,故意提供不多不少的線索,讓觀眾在其中不斷的自由詮譯,遊走於虛實之間。
作品非作品;空間非空間,只在乎於觀眾的視點
當觀眾踏入作品之中,他們可以以自己的方法與之互動,有看書的;有尋找「下一頁」的;有不斷拍照的;有坐其中感受的;有坐在一旁「宏觀」的;有靜思的;有好動的;有不斷與友人討論的;有進行即興演出等等,我也意想不到的觀看方式。
而我在展覽期間也一直坐在一角觀看著觀眾與作品的互動,包括我,其實也算是作品的一部分,等待著有觀眾打破界限,發現另一邊的存在就像一張唱片的B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