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主義

含有「解構主義」共 9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我願為你們打破框架與結構,但在此之前卻必先見證我的毁滅。」 這次作品是基於本人於2020年出版的小說《冰島的太陽沒有光》而誕生,但卻與其中的內容並沒有直接的關連性,而是將剩餘的部分書籍存貨撕毁,再以書頁佈置空間,透過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呈現當中的關聯性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探討現代音樂創作中的抄襲與改編問題。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音樂的創作和消費變得更加便利,但這也使得著作權的問題愈加複雜。本文論及聽眾在感知音樂時應關注作品的內部品質,而非抄襲的直接與否。進一步分析流行音樂的歌詞與創作背景,並探討如何在音樂創作中平衡內外部因素,並挑戰傳統文學批評的範疇
Thumbnail
  本書英文版於2011年出版,作者理查德‧科恩(Richard Coyne)是名建築師且任教於愛丁堡大學。本書不僅回顧了德希達實際參與法國巴黎維萊特公園(Parc de la Villette, 1983–98)建築設計的討論過程,還說明了德希達的思想含義,如何以建築的方式被實踐。
Thumbnail
  作者薩林加羅斯(Nikos .A. Salingaros,1952-)是德克薩斯大學聖安東尼奧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San Antonio)的數學系教授,他受建築理論學者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CAL)亞歷山大教授(Christopher Alexander,1
Thumbnail
前言 有關確定性的答案、百分之百無庸置疑的真理不管是否存在,相較於這種非黑即白的感覺,生活的經驗中是否大多數時候是灰色的?例如猶豫、矛盾、似是而非、笑中帶淚、淚中帶笑等處於那種懸而未決的狀態。既然灰色或者說這種不黑又不白的經驗是普遍的,為什麼我們還要一直追求客觀、真理等絕對的價值呢?以
Thumbnail
埃德蒙·雅貝斯:「太初,即是未來。」
Thumbnail
付費限定
正常文學的主題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及他們複雜的感覺和情緒。情慾作品則恰恰相反,它輕視完整形成的個人經歷,忽視對動機和其可信性的探索。記錄的只是喪失個性的器官之間毫無目的、不知疲倦的活動過程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閱讀到人類居住環境變遷一章,不知道為什麼會頻頻讓我想起讀得沒有很好的解構主義,也讓我想起現在強調去中心化的社會。於是試著找出三者之間的相似性。
Thumbnail
 每次看完柄谷行人的書總是有一種一言難盡的感覺,這本寫於1983年的著作也不意外。在此時,柄谷雖然還未寫作《移動的批判》、《世界史的結構》提出他著名的四種交換模式理論來解讀世界資本化的過程,以及以康德的觀點重新閱讀、解讀馬克思的《資本論》;並重新提出新的左派主張試圖解開國族/資本/國家的世界資本帝國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