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圭外交部近日宣布驅逐中國外交官徐偉,指控其干涉內政,要求其24小時內離境。徐偉在巴拉圭期間會見國會議員,鼓勵其重新考慮與台灣的外交關係,並暗示與中國建交可促進經濟發展,特別是在大豆出口方面。然而,此舉引發台灣駐巴大使館的強烈反對,並被視為中國在南美洲擴展影響力的一次重大挑戰。
巴拉圭與台灣自1957年建立外交關係以來,一直維持穩定合作,是台灣在南美洲僅存的正式邦交國。多年的經濟援助與文化合作使雙方建立了深厚的友誼。然而,中國近年加強對拉美地區的經濟滲透,利用貿易和投資吸引多國放棄與台灣的外交關係,成功在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區攻城略地。
根據報導,徐偉在巴拉圭國會的言論集中於經濟利益,特別是大豆貿易。他提及與中國建交將降低出口成本,提升巴拉圭經濟收益。這些表態表面上是經濟提議,實際上卻被視為試圖分化台巴邦交的策略。台灣駐巴拉圭大使館則迅速回應,譴責此舉侵害巴拉圭主權,並表明台灣將繼續支持巴拉圭的發展。
巴拉圭政府對外表示,撤銷徐偉簽證的理由是「違反簽證規定,干涉內政」。此舉不僅展示巴拉圭對主權的捍衛,也暗示了其對台灣的外交承諾。然而,國內部分議員和經濟界人士則對與中國建交持開放態度,認為此舉或能帶來更大的經濟利益,尤其是在農產品貿易和基礎設施投資方面。
民間輿論對此事件也呈現分裂。一些媒體批評中國的行為為「經濟霸凌」,呼籲政府繼續支持台灣。另一些則指出,巴拉圭應考量自身經濟利益,尋求更多出口機會。這反映出巴拉圭社會在經濟現實與外交價值之間的掙扎。
台灣駐巴拉圭大使館的迅速反應展現了台灣在該地區的外交敏感度與危機處理能力。台灣長期以經濟援助、醫療資源及教育合作為基礎,鞏固與巴拉圭的邦交。然而,中國透過市場規模和資金影響力,在巴拉圭等國家形成壓力,試圖利用其經濟依賴改變外交現狀。
類似事件並非首次。2023年,洪都拉斯在接受中國經濟援助後斷交台灣,轉而與中國建交。這一動作在台灣與拉美國家間引起了骨牌效應的擔憂。巴拉圭的堅持無疑給台灣帶來些許慰藉,但也顯示出其外交戰場的險峻。
此次事件突顯了中國外交策略的兩面性。經濟利益作為外交談判籌碼,雖在某些國家行之有效,但在巴拉圭遇到了明顯的抵制。中國未來可能對巴拉圭採取更強硬的經濟或外交措施,以迫使其改變立場。然而,巴拉圭政府明確表態不會屈服於壓力,或將強化其與台灣的合作。
國際上,其他與台灣保持邦交的國家可能密切關注此事發展,視其為抵抗中國壓力的參考案例。同時,事件可能促使台灣重新評估在拉美地區的外交策略,加強對邦交國的支持力度,以應對中國的外交攻勢。
巴拉圭撤銷徐偉簽證的決定,不僅是一場外交風波,更是一場大國博弈的縮影。它展示了小國在大國壓力下維護主權的堅定立場,也暴露了中國外交策略中的風險與挑戰。未來,隨著台灣與中國在全球範圍內的競爭加劇,類似事件或將成為常態,而巴拉圭的選擇也將對其他國家產生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