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勢:財經知識型YT「小Lin說」第一本商業金融科普書,讓你一口氣看懂世界經濟大局
小Lin 2024 野人出版社
分類:論說--理論
降息對經濟的影響:鼓勵消費和生產以刺激經濟;促使物價上漲;促使本國貨幣貶值。
國家總體經濟目標:GDP增長。控制失業率。保持物價穩定。
財政政策:包含政府收入(稅收)和支出。
貨幣政策:藉由調節利率、存款準備金比率、發行貨幣來管理貨幣流通量,主要目標是控制通膨。
國債殖利率和匯率呈正相關,利率越高,越多人投資該國貨幣,該貨幣就會升值。而債券殖利率和債券的價格呈負相關。
經濟復甦期(1946-1954):二戰後接受美國的協助。
經濟崛起期(1954-1972):成為世界工廠,大量出口電子產品,平均GDP成長超過10%。
日本經濟的特殊之處:財團體系(財閥)。財團以大銀行為核心,橫向控制電子、汽車、食品等產業鏈,分布的經濟領域很廣,人員和資金很容易互相流動,公司間相互扶持。優勢在於效率提高、整合資源、減少無謂競爭。
經濟低迷成功轉型(1973-1985):石油危機導致輸入性通貨膨脹,但成功轉型為技術導向型經濟,豐田汽車年產量大增。
廣場協議(1985):經濟下滑的導火線。美國為了抑制停滯性通膨激進升息,造成經濟衰退、美元升值和貿易逆差。於是和日法英德簽署廣場協議,要求各國拋售美元讓其貶值。日圓匯率在一年內翻倍,導致影響出口,陷入經濟下滑。
形成泡沫:
經濟崩盤(1989):央行將利率由2.5%升到6%,資產泡沫破裂。因為銀行是財團的核心,加上終身雇用文化,使得政府不得不貸款救財團和銀行,裡面也包含許多經營不良的公司。
徹底崩塌(1997):日產生命相互保險公司破產,之後多家金融公司因壞帳接連破產。大量民眾至銀行擠兌。股價至2003年跌至之前高點的1/4。
失落的三十年:
安倍經濟學:財政刺激(提高消費稅增加政府收入,但造成消費下滑。大規模增加政府開支。)。負利率。日銀大量印鈔買入國債和大量買入股票,期望製造通膨。但除了造成資產價格狂飆,實際效果並不如預期。
2020新冠疫情爆發,日本國債占GDP高達260%。
刺激政策失效的原因:
2022年日圓匯率暴跌始末:
獨立初期軍閥統治(1948-1987):
民主時期的韓國經濟(1987至今):
經濟優勢:低廉勞動力成本。重視理工教育,龐大的高科技人才。英語流利。
底層問題:製造產業太薄弱,缺乏高品質的工作機會。腐敗讓人不敢貿然投資。種姓制度降低市場效率。沒有足夠工作機會,貧富差距大。
經濟奇蹟(1960-1974):航運業世界第一,GDP增速全球僅次於日本。後因腐敗和高通膨經濟開始衰落。
加入歐元區(2001):政府找高盛做假帳隱藏債務,因國債利息降低(18%降至與德法一樣的3%)希臘政府大肆舉債以擴大財政支出刺激經濟,2004年又承辦奧運。
次貸危機(2008):希臘信用破產,且因加入歐元區無法印鈔。德國決定援助希臘但要求希臘緊縮財政、降低支出。
經濟負成長(2010-2013):GDP萎縮25%,失業率達25%。2021年政府國債和GDP比率仍高達177%,僅次於日本。2022年希臘還清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結束歐盟的財政監督。
歐盟的好處在於市場更大、資本和勞動力流通效率更高,物價更穩定。缺點在於經濟發展較不成熟的成員國因利率降低可以得到大量的資本,但卻造成信用過度擴張的資產泡沫。在經濟危機時,成員國協商也難以迅速達成共識作出反應。
極盛而衰(1950-1970):二戰後英國背負龐大債務,且將許多產業國有化,經濟刺激與創新不足。
柴契爾夫人執政(1979-1990):進行市場與金融產業的自由化、推動減稅、控制通膨、國有資產民營化。倫敦成為全球第二大金融中心。但同時失業率也飆升。
脫歐:英國和歐盟各國保持零關稅自由貿易。來自歐盟的移民必須經過申請。
七姐妹時代(1930-1970):石油公司秘密結盟控制全球市場,掌握全球85%的石油儲備。它們掌握石油的開採提煉技術和銷售管道,大部分中東國家只能妥協於石油公司。1945年美國和沙國協議以軍事保護交換石油優先開採權。1951年伊朗宣布石油國有化。
OPEC時代(1970-1990):成立石油輸出國組織,調控全球市場的石油總供給。
第一次石油危機(1973):以阿戰爭開打,OPEC對西方實施石油禁運,油價飆漲四倍。
第二次石油危機(1980-1988):兩伊戰爭,石油價格再次翻倍(140美元)。兩次石油危機造成全球性的通貨膨脹,美國通膨率一度升到13.5%。西方各國開始採取措施解少石油需求,沙國要求OPEC各國減產提高油價未果,於是報復性增產石油,1986年石油跌回每桶不到30美元。
國際油價飆升(2000-):中國加入WTO,GDP和石油需求量大增。
水利壓裂法(2008至今):美國從石油輸入國變成輸出國,成為全球最大生產國,占比約20%。
OPEC+(2016至今):加入俄羅斯等非OPEC成員國,但各成員國意見不同,壟斷的力道越來越弱。
蘇聯時期(1922-1991):計劃經濟。史達林時期蘇聯發展為工業大國,人均GDP於20年增長三倍。1960年後經濟開始停滯。
經濟轉型(1991-1998):葉爾欽推動市場經濟與自由化,直接放鬆管制和企業私人化,但也造成寡頭財團壟斷財富和操縱政治的局面。缺乏競爭與創新、政府腐敗、貧富差距的問題接踵而來。
俄羅斯金融危機(1998):政府宣布國債違約,放手讓盧布貶值。
普丁時代(1999至今):因石油價格上漲讓俄羅斯經濟好轉(俄羅斯天然氣儲備全球第一、石油產量全球第三,有超過一半的政府收入來自化石能源),但寡頭仍然壟斷俄羅斯的經濟。之後因克里米亞戰爭與俄烏戰爭遭到制裁,經濟受到重創,歐洲各國開始減少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
小Lin可以把複雜的經濟問題有條理地分析講解,她的影片我很喜歡。不過這本書可能為了普及,內容比較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