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已經登陸土星,建立殖民地?還有神經外科醫師???

人類已經登陸土星,建立殖民地?還有神經外科醫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前陣子,看到有人分享在期刊上發現了一篇論文,題目是《在土星的神經外科手術》(Practice of neurosurgery on Saturn)。我一開始還以為是請AI合成圖片的,但是去查了一下,還真有!

整篇文章其實根本就是一篇科幻小說,裡面提到地球人在30年前便已經移民土星,建立一個「幻想之城」(ILLUSIONLAND),在當地有六千萬人口。

接著,他描述了三個在土星進行的神經外科手術。

案例一是一個52歲的醫生D.P.,他原本是個熱情貢獻一己專長的年輕神經外科醫生,但是在行醫23年後,他變得疲憊且對工作失去熱情。

最近,面對一位82歲需要腰椎手術的病人,因擔心手術風險而拒絕進行治療。

案例二是一位28歲的年輕醫生I.S.。他剛剛成為主治醫師,為了展現自己的能力,他建議一位47歲女性進行聽神經瘤手術。但是,他忽視了其實還有其他治療選項(如ZEKAKNIFE療法),純粹只是為了累積手術經驗。

案例三是一位48歲的醫生E.L.,他在與妻子爭吵後心情不佳,這造成他在隔天進行重要手術時,因心不在焉而造成病人神經損傷。他雖然試圖掩蓋過失,但病人後續持續受到疼痛困擾。

最後,他提到,即使醫生都宣誓過(希波克拉底誓詞),但是現實中仍會受到個人情緒、壓力等因素影響。他也提出了關於如何確保醫療品質的思考:是否需要更嚴格的監管?或是透過AI來監控?另外,他也提出了反思:到底醫生是被「訓練」還是被「格式化」的問題。

當然,這三個案例並不出奇,但是他創造了一個科幻的場景,把三個事件放到土星上。

這篇論文一出(文章刊登在2024年9月的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 Case Reports),很快就有人發現。

而我自己看到的時候,是覺得,這玩笑開大了。

我去查了一下這位醫師Keyvan Mostofi,發現還真有此人。他有LinkedIn,也有Research Gate。

醫師的Research Gate

醫師的Research Gate

在他的LinkedIn上面,他還貼了一篇文,抱怨他的同行對這篇「論文」的意見。

醫師的LinkedIn

醫師的LinkedIn

他抱怨,他的論文《土星上的神經外科手術》引起了一些自稱是科學家的人的強烈不滿,導致他被要求撤回論文。

他說,這篇文章是透過虛構的臨床情境來討論神經外科的自願性醫療失誤,而這些情境並非特例。

他認為有些評審人員無法理解,科學文章的傳統結構是可以突破的;他們雖然表面上保持禮貌,但實際上卻是在嘲笑他的努力。

他認為,人的思維可能受到侷限,即使是所謂的「科學家」和「受尊敬的神經外科醫生」也不例外。

他還說,雖然一個人可以成為優秀的外科醫生,但仍可能缺乏發散性思維能力;人類每天都在產生具有特殊才能的個人,推進我們對創造之謎的理解。但是他懷疑人類是否能產生出真正偉大的個人(從最深刻的意義上來說)。

他的這篇回應反映出作者對學術界某些固有思維模式的批評,以及他對突破傳統學術寫作方式的嘗試遭到抵制的失望。他似乎試圖通過這種創新的寫作方式來探討醫療實踐中的深層人性問題,但卻遭到了學術界的抵制。

我倒是很好奇,他的論文到底是怎樣通過審核的?我遇過的科學家沒有幽默感的佔絕大多數。曾經有人抱怨我的科普文後面的「參考文獻」沒有照著APA格式寫、也有人藉口要把我幫他寫的科普文拿回去修改,然後從此沒下文、也有人認為他的文章很難懂不可能改寫...

但是這傢伙卻可以把一篇這麼明顯的幻想文投到一個期刊上,還被接受?

或許我們真該去看一下土星有沒有個「幻想之城」(誤)...

avatar-img
老葉報報
181會員
588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susanyeh816@gmail.co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老葉報報 的其他內容
大麥曾經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之一,雖然現在食用的人並不多,但依然是重要的動物飼料原料與釀造作物之一。因此,大麥的產量當然重要。 大麥的產量由它的花序,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麥穗來決定。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大麥花序的形態,其實是由一套名叫CLAVATA訊息傳遞系統負責的喔!
提到歷史上的群眾狂熱,大家很難不去想到發生在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熱」。當時不知道為何,鬱金香的球莖忽然身價百倍,大家瘋了似地搶購,但是除了少數真正的園藝愛好者之外,絕大部分的民眾都只是把它當作投資。 當時最熱門的,是這種有條紋的鬱金香;後來知道,這種鬱金香是被病毒感染。 但是,為何病毒感染會製造圖案?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主要使用可見光。傳統上,科學家認為超過700奈米的長波光(也就是所謂的「紅外光」)能量太低,無法推動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關鍵氧化還原反應。因此,「700奈米」被視為光合作用的紅色極限(red limit)。 不過,最近科學家們在藍綠菌中找到了突破點!
大麥曾經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之一,雖然現在食用的人並不多,但依然是重要的動物飼料原料與釀造作物之一。因此,大麥的產量當然重要。 大麥的產量由它的花序,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麥穗來決定。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大麥花序的形態,其實是由一套名叫CLAVATA訊息傳遞系統負責的喔!
提到歷史上的群眾狂熱,大家很難不去想到發生在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熱」。當時不知道為何,鬱金香的球莖忽然身價百倍,大家瘋了似地搶購,但是除了少數真正的園藝愛好者之外,絕大部分的民眾都只是把它當作投資。 當時最熱門的,是這種有條紋的鬱金香;後來知道,這種鬱金香是被病毒感染。 但是,為何病毒感染會製造圖案?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主要使用可見光。傳統上,科學家認為超過700奈米的長波光(也就是所謂的「紅外光」)能量太低,無法推動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關鍵氧化還原反應。因此,「700奈米」被視為光合作用的紅色極限(red limit)。 不過,最近科學家們在藍綠菌中找到了突破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