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研究人們心理現象,包括意識、感覺、知覺、認知、情緒、人格、行為和人際關係等,都是心理學的研究範圍,而心理學也影響其他學科的發展,例如教育、管理、傳播、社會、經濟等等。這本《#有錢人的書櫃總有一本心理學書》的作者認為「想要成為有錢人,理解人類的心理比經濟理論更加重要」,於是他訪問了50多名富豪,除了探討他們成功的秘訣,更專注於「有錢人是基於什麼來判斷和行動?」,並將其統整敘述在這本書當中。
在投資的過程當中,我們不難聽到這麼一句話:人多的地方不要去!而這個觀念正好呼應書中的一個章節:有錢人在投資時不會找「前景好的地方」。內容提到約翰坦伯頓在1995年接受美國經濟雜誌《富比士》採訪時表示自己的投資哲學是:「『哪裡是前景好的地方?』是錯誤的提問,『哪裡是前景最差的地方?』才是正確的提問。悲觀主義到達巔峰時,就是該買進股票的時候。」可見當環境一片死寂或哀鴻遍野之際,正是有錢人扛著大筆資金入市的最佳時機,但是一般人呢?可能正為了被套牢的資金躲在牆角瑟瑟發抖,陷入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的心態,告誡周遭親友別碰投資勒!
書中提出另外一個關於「享樂本能」的觀點,也就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實驗過程中,一群餓著肚子的小孩,在15分鐘之後如果沒有吃掉手中的棉花糖,之後就會再得到一個,十年後再次觀察這群孩子的成就,團隊發現能夠抑制享樂本能孩子比無法抑制享樂本能的孩子取得更優異的成績。無獨有偶,另外一個學者的訪談發現,有錢人的支出遠低於他們的收入,他們會存下25%~50%的收入。因此作者深信,有錢人之所以能享受長期的經濟自由,是因為他們堅持抑制當下的享樂本能。之前我秉持著「儲蓄 = 收入-支出」的觀念,某方面應該是跟抑制當下享樂本能有所相關,如果深怕自己存不到錢的各位,不妨試試先把到手的薪資存到只進不出的帳戶,無形中你也作到抑制享樂本能的目的,多年後看到存摺上的數字,相信你會感謝自己所做的一切。
這本書是給面對資產的人們一個藍圖,這個藍圖由心理學建築出架構,指引著讀者蓋出屬於自己的財富大樓。就像書籍封面所示:
一個念頭的差異,一個行動的不同,決定了你是5%的富人,還是95%的窮人。
富人之所以是那5%的一群人,代表一定有異於常人之處,或許顛覆我們的想像,或許與我們常規有所衝突,但多看多學習他人的優點,在見賢思齊之下就能更精進我們自己的觀念!想看富人對於財富是怎麼思考的嗎?歡迎閱讀皇冠文化集團出版的《有錢人的書櫃總有一本心理學書》。
購書連結--->https://s.shopee.tw/9zhDYSVh0X
目前andyworld發表的主要平台有三個,分別是:
1.臉書(andyworld理財&家庭記事簿)
2.方格子(andyworld)
3.IG(IG的帳號是:andyworld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