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閱讀摩根‧豪瑟 ( Morgan Housel ) 這本《致富心態》時,很快地我就讀完了,因為這本書裡沒有複雜的投資術語和各類分析工具,他用了20個小故事,述說著在致富路上最重要、也最容易被忽略的技能。
尤其書中章節雖然相關,但也各自獨立。雖然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採用最原始的從頭到尾的讀法,不過,你可以隨意翻閱到感興趣的章節開始閱讀,這並不影響你的閱讀體驗,整個過程能夠很自由地、輕鬆地按照你的步調增進你的財務觀念,對我而言,這樣會是一個很棒的閱讀體驗。
我發現這些觀念當中,很多都是簡單到大家都知道的事,但是即便如此,這個社會上真正富有的人仍然為數不多,這就很有趣了。
有句話說 : 笑到最後的人,才是贏家,這世界上不乏很會賺錢的人,不過,只是會賺錢就夠了嗎 ? 有人曾經很會賺錢,卻在後期家道中落、等於這一生白忙;也有人起始條件並不如含著金湯匙長大的人,但卻能夠在有生之年捐出鉅額捐款,為什麼 ? 這是否表示,懂得賺錢並不是致富的唯一條件,還有更重要的軟實力在背後支撐這件事 ?沒有錯,這個軟實力就是致富心態。
因此,在這本書裡,我挑出三個對我來說很有啟發的觀念想分享給大家,分別是 :
一個人的成功或失敗,經常是因為他的選擇所致,運氣與風險,看他剛好選到哪一個,與個人能力無關。運氣與風險是並存的,有多少運氣就有多少風險,當你看到一個幸運的成功者,就會有一個對應的不幸倒楣鬼在世界的某個角落出現。
現在市場上尚存的投資大師,絕對有他們厲害的地方,當初做出讓他們現在成功的決策,我相信他們做了很多的研究、評估。但是也不能否認他們的運氣成分,也是剛好他們的選擇落在成功的一端;然而,這世上有多少成功的人,就有多少倒楣鬼,這些倒楣鬼裡面當然有人魯莽行事,造成失敗,不過也有很多人確實做了很多準備、風險評估、應對策略仍遭受,然而這些人失敗,難道是他們故意要讓自己失敗?難道讓自己身處險境?我不這麼認為。他們已經盡自己最大努力,只是剛好運氣比較差,選擇落到了倒楣的一端。
其實很多的成功人士,在他們成功前期所做的行為,就是孤注一擲的表現。我們暫時拿掉他們成功的光環、暫且忘記他們現在的成功,把時間倒回當時,理性地檢視他們所做的決策就會發現,其實他們當初的決定,風險很高,然而他們成功了,也被世人歌頌了。現在也不談甚麼高風險高報酬,現在就談運氣,他們真的有用到運氣,只是刻意被忽略了,不然怎麼造神?
而以上的經驗,又會造就個人對理財觀念不同。
我們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的濾鏡在看別人,所以看到別人所做的財務決策與自己相左時,往往覺得對方瘋了;換言之,對方看到我們的決策才覺得我們瘋了,但其實我們都沒有問題。我們現在的所有行為,只是反映我們過去的種種經歷 。
我的父母輩還有他們同輩的人,在他們剛出社會的當時,處於經濟起飛時期,只要願意工作、認分、好好存錢,基本上過的不會太差,當時的銀行利率也好,他們更喜歡穩定無腦的把錢存在銀行,他們永遠不會理解、也不想理解,他的孩子為什麼現在喜歡把錢拿去投資ETF。相差不過二十多年的出生,他們年輕時所建構的財務觀念已經根深蒂固,即使現在狀況已經不同以往,他們還是相信他們年輕時所看到的榮景。
可是這裡有誰錯了嗎?其實沒有。景氣有循環,只是你不知道你的出身會落在哪個位置,這決定了你這輩子所相信的事,對於未來,我們都是新手。
人們經常把失敗看得很重,這樣的看法,似乎認定單次的失敗就是一切。那是因為他們只看到成功人士的成功面,而沒有看到累積出這些成功時,背後所付出的失敗。實際上,成功人士所經歷的失敗也不比我們少,但人家會成功,肯定有甚麼定方跟我們想的、做的不一樣。誠然,成功人士確實有些部分跟我們不一樣,但其實也不是差別太大,他們只是持續做著一樣的事而已。
不同於散戶,成功的投資者在遭受投資失敗時,並不會就此打住,他們仍然會持續地尋找標的做投資,他們也都知道投資很可能會失敗,投入的資金很可能有去無回,但他們仍然這麼做,因為他們知道,即便他們所投資的大半標的都失敗,但只要這當中出現一匹黑馬就夠了,這匹黑馬不僅能夠將之前的所有虧損都攤回來,而且還能很大幅度地超越其他有賺錢的投資標的的加總。這就是長尾效應,少數事件會產生大部分的結果。
這也告訴我們,做任何事不要三心二意,持續自己的投資計畫,清楚知道自己在做的是甚麼事,然後持續做下去就對了,無需跟他人比較,因為他們在玩甚麼,不甘你的事。
所有的報酬都有對應的付出,也有其不確定性與波動性,千萬不要想說自己可以用最低、甚至不用成本,就能夠換得不錯的報酬,通常,這樣的情況維持不久,而且很可能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點,會因為之前不願意付出成本,而現在要加倍付出。俗話說的好,免錢的最貴。
人們願意花錢在吃吃喝喝、享受生活、購買商品,在花這些錢的時候,都認為花錢獲得獎勵,所以,心態上比較開心、正向 ;弔詭的是,當這件事發生在投資,人們就不這麼想了,彷彿在投資路上的任何一分花費都是罰款,花得很痛苦,原因是人們討厭不確定性、討厭付出去的沒有回報。
事實上,我們生活中很多的事情都是用機會成本換來的,如果因為討厭波動而害怕投資,那就等於將未來可能有高報酬的機會隔絕在外,何不把投資時的波動性視為一個獲取高報酬的入場券 ?進到這個滾錢的遊樂園應該會讓你受益匪淺,不管結果如何,就算失敗了,你也獲得寶貴的經驗。
作者在最後一章的自白裡談到,他們家保有很高的儲蓄率,他們保留了很大比例的現金資產在身邊,買房也是現金買,投資都做些簡單的指數型基金。很難想像,像豪瑟這樣的創投基金協和基金合夥人、理財網站的專欄作家,會是如此規畫他們家的財務,明明有更好的增加資產的方式,但他們家並不這麼做。
即便他很懂如何投資、如何理財,但那都不是重點,重點是這個方法適不適合他們家,很顯然,他們走保守路線,但又怎麼樣呢 ?只要他們執行起來舒服、沒有壓力、自在那就沒有問題。他會在這一章公布他們家的財務規劃,也是在告訴讀者,沒有一種財務規劃是適合所有人的,大家可以多聽、多學、多比較,這沒有問題,只是自己要知道,某人在談論他的財務規劃時,那都只是建議與參考,你並不見得需要照單全收,你始終要清楚,那不一定適合你。
所以,在做自己的財務規劃時,要先弄清楚自己的財務目標、個性以及可運用的資源,如此一來就能夠打造出屬於你個人獨一無二的計畫,那麼你現在已經知道要怎麼規畫你的財務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