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霎時間我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尤其是第二個疑問,看來他已經某種程度上有觸摸到到再平衡的本質。
是要再平衡什麼
先講結論,再平衡就是為了讓你的投資組合維持在最初設計的軌道上。
也讓定期定額者不因為股票大漲就過度加碼,不因為超跌就不敢買進。
這是一個告訴自己「
勝不驕,敗不餒
」的主動操作;但必須建立在紀律與計畫之上
1. 回到投資計劃的初衷
在我們設計自己的投資計劃時,目標其實很明確:透過資金的投入,實現某個財務目標。
這個目標可能是單筆投入,讓時間與複利的力量幫助資金逐步累積到終點;也可能是透過定期定額,穩步累積資產,以穩定的金流達成財務自由。
無論選擇哪種方式,關鍵在於選擇合理且合適的工具,並以長期與分散的方式,從市場中獲取穩定的報酬。
2. 股票與低成本指數化投資的起點
在這個過程中,股票通常是我們的起點,因為它代表著資本市場增長的主要來源。而低成本的指數化投資工具,則是幫助我們實現目標的最佳選擇:
- 低成本:降低不必要的費用損耗。
- 個股分散性:通過投資整個市場來降低單一個股的風險。
這樣的組合能讓我們以相對穩定且高效的方式參與市場增長,逐步靠近財務目標。
3. 規模擴大與風險承受能力的變化
然而,隨著資產規模的逐漸擴大,市場波動的影響可能變得更加顯著。有時候,單靠股票的分散已不足以應對波動帶來的心理壓力與財務風險。
此時,我們會意識到,除了股票的分散,還需要在資產類別上進一步分散。這樣的策略不僅能控制風險,還能在不同經濟週期中提供穩定的回報來源。
4. 潮起潮落中的均值回歸
打個比方,國際資金的流動猶如潮水,每天漲退不定,不同資產類別在不同的經濟環境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各類財務教科書中都有提到不同資產面對不同經濟循環下的表現結果。
不過我們是指數投資者,不主動去判斷這些資產的反應時間點,因此我們只會針對自己的需求做出一定的抉擇。透過分散投資於多種資產,我們的投資組合能更好地適應這種「潮起潮落」的變化,避免因單一資產的波動而被市場沖擊,僅此而已。
5. 美國公債:最容易持有的第二項資產
因此,你選擇加入美國公債作為配置的一部分。美國公債是被廣泛認為與股票具有負相關性或低相關性的資產,在各種歷史回測中都展現出能有效降低投資組合波動的特性。
它的加入,不僅能提供穩定性,還能幫助投資組合在不同市場環境下保持平衡,實現長期的穩健增長。
進一步提示,不同天期的美國公債,對於再平衡其實有不同的效果,個人認為並不是越長天期效果越好就是了。我自己喜歡7-10年天期。
那麼我們有了第二項資產,可以開始「再平衡」嗎?
是的,「再平衡」這件事情,從決定比例當下就開始了
決定翹翹板的比重:設定股債比例
股債比例的設定,是整個投資計劃的核心。它決定了你的投資組合在風險與穩定之間的「翹翹板」如何平衡,並影響你在市場漲跌中的收益與心理承受力。
1. 為什麼股債比例很重要?
股票帶來成長性和高潛在報酬;債券則像車子的避震器,幫助你在市場動盪時降低波動。
因此,股債比例的設定,不僅影響你的長期回報,也影響你在市場低迷時能否堅持住。
過往我們都討論過,例如:
- 高比例的股票(如80/20)意味著更高的回報潛力,但波動性也更大。
- 更高比例的債券(如40/60)則意味著更穩定的現金流,但成長性相對有限。
2. 如何設定股債比例?
基於年齡與目標
- 一般建議用「110減年齡法則」:例如30歲的投資者可以選擇80%的股票、20%的債券,也許你會隨著年齡增長逐漸降低股票比例。
- 如果目標是提早退休或快速累積資產,可能需要更高的股票比例;而如果目標是穩定現金流,則需要提高債券比例。
基於風險承受能力
- 如果能接受資產的短期波動,則可以提高股票配置。
- 如果波動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可以選擇更高比例的債券來降低風險。
基於個人經驗,上面看似教科書上的答案未必適合你,需要透過你個人在財務與收入狀況的評估,來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風險承受。
3. 再平衡如何維持股債比例?
股債比例的設定只是起點,隨著市場漲跌,股票或債券的比重會偏離原設定。
再平衡的作用就是定期將比例調回原始目標
,讓投資組合不偏離計劃。
舉例:
- 初始設定:80%股票、20%債券。
- 市場大漲後:股票變為90%、債券僅10%。
- 再平衡:賣出部分股票,買入債券,回到80/20的設定。
若市場大跌
- 初始設定:80%股票、20%債券。
- 市場大漲後:股票變為50%、債券也50%。
- 再平衡:賣出部分債券,買入股票,回到80/20的設定。
4. 股債比例是翹翹板,而非固定答案
股債比例並非一成不變,它應該根據你的年齡、目標、風險承受能力以及市場環境進行調整。這個比例更像翹翹板的支點,幫助你在風險與報酬之間找到平衡點,既能享受市場增長的收益,也能在市場低迷時保住你的資金。
再平衡的目的
綜上所述,我想應該大家都能理解在平衡存在的原因與目的了,再簡單總結一下
1.平衡風險與報酬
再平衡的第一個任務是控制風險。當股票的比重隨著市場上漲過高時,你的投資組合風險也在增加,可能偏離了你的風險承受能力。
另一方面,當市場低迷時,降低風險的資產可能提供了穩定性,而股票則處於吸引人的價位。再平衡幫助你重新配置資產,被動實現「高拋低吸」的精采操作。
2.保持資產配置的初衷
每個投資者在設計資產配置時,已經根據自己的財務目標與風險承受能力設定了一個合理比例。再平衡的作用是讓你不會因市場波動而脫離這個初衷。
3.避免情緒化決策
市場漲跌容易引發投資者的情緒波動,漲時想追高,跌時又害怕割肉。再平衡則提供了一個客觀的操作機制,避免隨市場情緒起伏進行非理性決策。
再平衡就像一艘船在海上航行,當我們船的航向因風浪影響產生方向的偏轉時,要記得適時「調整航向」,讓自己回到投資的目標航道上。
所以,多久檢查一次航向的變化就很重要了!
如何執行再平衡
既然再平衡是一個需要紀律的「主動操作」,那麼最重要的問題就是:該什麼時候執行再平衡?
施主,這個問題通常要問你自己,我可以幫你總結幾個方向:
1. 固定時間大法
這種方法是基於固定的時間週期進行檢視和調整,例如每半年或每年檢查一次投資組合,無論市場表現如何,都按照原始設定的比例進行調整。
- 優點:操作簡單,容易堅持,不需要頻繁檢查資產配置,節省精力。
- 缺點:在市場快速波動時,可能錯過及時調整的機會。
2. 偏離百分比大法
當某資產的比重偏離原始設定比例超過一定範圍(如±15%)時,就執行再平衡。
例如:
- 初始設定:股票70%、債券30%。
- 股票比重因市場上漲增至80%,偏離超過了設定的15%,觸發再平衡操作。
- 優點:更精準地控制風險與回報,適應市場波動,避免因市場小幅波動而頻繁調整。
- 缺點:需要定期檢視組合比例,稍微增加操作複雜度。
3.雙刀流策略
或許你覺得半年、每年一次太無聊,想要在市場加劇波動的時候找到切入點,或許你會使用雙刀流。
- 每年檢查一次投資組合(固定時間)。
- 若期間內資產比例偏離超過設定範圍,則立即執行再平衡(偏離百分比)。
混著來的優點就是保有彈性,並且在市場大幅波動的時候有機會抄到底部,缺點也很明顯,可能陷入過度交易的困擾。
總結
任何資產的上漲與下跌都有它本身均值回歸
的時間點,就像我們的投資組合那樣,偏離的航道太多,就需要修正;而資產本身航行的軌道,也會自行修正。
就如我最開始說的,再平衡是一個告訴自己「勝不驕,敗不餒
」的過程
如果你的股票資產遍布全球各地區,或許你會需要針對不同國家市場的部位做出再平衡,期望獲得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的上漲結果。
如果是股票與債券的組合,那就如上述說的,透過不同資產間的一進一退,設法搭配相互配合成長。
因此再平衡的執行方式沒有絕對的對錯,重點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並且持之以恆。
無論選擇固定時間還是偏離百分比的方法,目標都是讓投資組合穩定地在軌道上運行,朝著長期財務目標前進。
但是我要說,不可以一下固定,一下看到短線上下跌,就急著再平衡,越做越亂,最後變成猜頭摸底,這樣就變成在預測與擇時,但你不會因為這樣就變成主動投資者,只是單純的賭徒。
至於我本人是怎麼再平衡的? 每年初定期平衡加買進,然後關app明年再來。
就這樣,為什麼呢?
說到底,你得執行的下去,對我而言,執行的容易度大於一切,所以我只選擇一年處理一次,這對心理上的負擔相對輕鬆,也大幅降低資產管理的難度。
我想這才是適合大部分人的方法。

後記
寫半天覺得應該要新增一下圖表跟網址來增加文章的權威性
但我就是有點懶散,因此你可以自行分析股價與債券長期走勢來研究
但我相信大部分人不是all-in股票就是單純用美股跟美債
所以對all-in股票者,就看是否有分散國家地區,那就是針對國家地區個別代表的股價去研究
對於美債持有者,也可以研究各天期的美債長期持有在平衡的效果
這些研究的方法,可以參考先前的文章
當然如果你想更深入探討,過往提供的網站都可以進去研究玩耍,可以到前幾篇的文章裡去挖寶。懶人連結1、懶人連結2
大概就是這樣
在資本市場的波動中,無論是面對風平浪靜還是驚濤駭浪,再平衡就像方向舵,幫助我們校正航向,穩定航行。
希望每位投資者都能堅持自己的計劃,穩定執行,讓投資組合在軌道上穩步前進。
Stay the cou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