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於 2023/7/31,就當時蒐集到的資訊做整理,可能有點過時
最近對於保險有稍微最研究
不敢說是很懂 就懂個皮毛
以目前的情況來說 : 單身 + 非家庭經濟支柱
所以在壽險的規劃就不太需要額度太高
主要訴求的保障應該在於預防「天有不測風雲」
導致大額的醫療費用
規劃的主軸:意外或疾病
疾病的部分就是醫療險的範疇
可以分為:實支實付、重大傷病、失能、癌症、長照
cover的範圍:實支實付 >> 重大傷病 >> 失能 >> 癌症 >> 長照

實支實付重點:獲得更好的醫療品質
健保不給付的更好的醫材、手術 => 轉嫁到保險公司出(不會心疼$$的事情)
(針對健保給付以外的自費醫療費用,可由實支實付保險理賠)

直接上比較表 (每個點都蠻重要的,一個一個解釋)
1. 正/副本 :考慮到可能大家都有團保需要正本,這邊只考慮副本的專案
2. 可續保年齡:現在還很年輕所以這邊不是太重要
3. 每日病房:
- 限額:最高一天病房費給付多少錢,自己出多少保險公司最高就出到規定的上限
- 定額:只要住院就是給固定的錢 (以前的保單比較多屬於這類型)
4. 住院醫療費用(限額):醫療費用分兩塊 ( 手術費 + 雜費 )
- 合計:手術費+雜費 共用額度 (我認為是較佳的選擇,避免其中一邊太高爆掉)
- 分開:跟合計相反,各自有各自的額度 ( 除了台新其他都是這個)
5. 手術費用依比例給付
- 算法:手術費用 * 手術給付比例 (可能超過100%)
- 所以會看到中壽的可能會最高到5倍這麼多

- 每家保險公司有一張表來講說每個手術的比例,越嚴重的比例越高,越輕微則越低
- 點評:鬼才知道每個手術比例多少,直接不看手術比例的最直接,手術花多少就給多少
- 選擇:台新、全球 (富邦也是不看手術比例,但他只接受正本)
6. 隨住院天數增加
- 住院天數超過一定天數,雜費的額度就提升

7. 特定住院或手術等條件
- 像是如果又住進到加護病房,雜費的額度也提升

8. 門診手術 ( 越來越重要,不用住院的都算)
- 一樣分成手術+雜費 (看起來都是共用)
- 手術費用依比例 (跟前面一樣)
9. 門診手術定義 (當然是越少限制越好,但現在幾乎沒有這種)
- 全球看起來是條件最寬鬆,但就是看公司怎麼認定 ( 聽說會有些問題)
- 台新除了227/343-3 還有列舉一些項目都可以算是理賠的範圍 (實際可能最優)
10.門診手術自付費 (不確定)
- 低消的概念,花超過多少保險才理賠通常是實支的補充包才會有這項
11. 門診手術限制次數(當然是不限次最好)
12. 轉換日額 (這很有趣,相對不重要)
- 一天給你一定的錢,看你住院幾天
- 二選一的概念,當今天我們的自負額很低,如果有轉換日額的話有機會理賠比較多錢
- 像可能住院五天,但健保都給付,自己沒出到錢,中壽的六單位可以領到1W5
- 相對的台新沒有這項規範,所以一毛都沒有喔
- 我覺得還是要回歸本質,保險保大不保小,這個有當然很好,面面俱到,但不太是重點
13. 非健保給付
如果去的地方沒有健保(如少數的皮膚科或牙科診所或出國),那給付會打個折扣
重大傷病重點:一次金去治療,認卡就理賠
重大傷病卡也稱為重大傷病證明,由健保署核發,目的是為了減輕罹患重大疾病患者的醫療開銷,只要符合「重大傷病範圍(30 大類、400 多細項)」的疾病即可提出申請,現行核發的證明註記於健保卡內,惟第六項疾病(慢性精神病)會發給書面證明。領有重大傷病證明的患者,於有效期間就醫可減免該疾病的部分醫療費用,若患者有規劃「重大傷病險」,在取得重大傷病證明後,即可向保險公司申請理賠
失能重點:一次金治療 ,每年失能輔助金長期抗戰(幾乎絕種)
分一到六級 各個級距理賠金額不同(總共有十一級)
失能扶助金是每年給付的,怕出了什麼事搞個半死不活,需要有人照顧,不想成為家裡的經濟負擔
台新的方案是一到六級失能都是每年給相同的錢
癌症:一次金治療(為主),療程(為輔)
一次金也是分原位癌、輕症癌、重症癌,理賠金額不同
如果是重症癌跟重大傷病可能高度重疊
療程型醫療險就比較特定的用途,可有可無

整體來說:
最重要:實支實付,泛用性最廣,一定要保
其他都是可以再看看,如果不想也好像沒關係
我的保單
保單 (2024/12/24 都停售了)
因為最優先考慮的是實支實付
台新的實支是我最喜歡的選項
台新也有其他不錯的附約
像是重大傷病以及失能險都是目前前三的選擇
所以台新一家就可以蠻完整的
但當然有不足的地方
像是癌症的部分跟失能一次金都沒有
權衡之下還是可以接受
只要一個台新業務對口(不用找額外的保經)
實支+重傷+失能都有
至於壽險為什麼是終身30萬額度
因為壽險是主約 有主約才能有附約
30萬額度是最便宜的資費所以就選他
220萬的定期壽險是為了失能險必須是壽險額度的1/5
最後看一下整體保障

費率走勢
重大傷病到後期真的是貴得嚇人

以上就是很簡單的介紹
可能下次調整會是有小孩的時候了吧~
備註1:
保額從高調低ok,從低調高需要重新評估身體狀況
備註2:
其實我的團險已經很夠了,買這個只是怕哪天沒工作什麼也都沒了

備註3:
保險前最好不要去做健檢,被檢查出有什麼雞毛蒜皮的小異常都可能會導致之後不理賠
備註4:
比較到後來會發生喪心病狂,覺得什麼都要,但不可能完美的,一定有好有壞。我常常越看越多會有一個誤區就是我要把保險的錢賺回來,每年兩三萬也不少欸,最好是什麼都可以賠,一輩子都可以賠,但發現要什麼都可以賠就要把每年繳的保費拉高到十萬了,所以就是想好要規避什麼你覺得很重要的風險,你願意花多少錢去買這個保障,沒用到最好就是錢錢撲通,不幸發生什麼事還有保險當靠山,不要拖累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