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主持的廣播節目「人與土地」邀請的來賓,大多是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努力的公益團體或社會企業。
通常節目的第一段我會請來賓分享他們的學經歷與學習成長的過程,然後才順著引導至他們如何因為過去的經歷而找到目前正在努力的志業。
之所以會這樣問,是因為聽眾是用聽的,看不到畫面,如果節目從頭到尾都在講理想,講公益行動,只是努力呼籲或倡議,那就太像政令宣傳,少了人的溫度。我希望訪談的過程給聽眾的感覺,是與我們同樣住在台灣,一個活生生的人分享著他們的汗水與淚水,他們生命中的渴望與夢想。
前幾天訪問小樹傳愛協會的創辦人戴惠貞老師時,節目開始前也表明我的期待,只見她楞了一下,說她不習慣講自己的事,不過在我說明之下,她勉強同意了,結果我也就聽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此處先賣個關子,節目播出時再附上連結,請大家親自聽她分享。)
惠貞老師的成長歷程,也解了我的惑,因為在看小樹傳愛協會這幾年的努力與行動,跟其他著重偏鄉兒童教育的公益團體完全不同,我也很好奇他們如何把「愛」這麼抽象的目標,化為小學生課堂上的七堂課?
甚至他們的願景是成為良善社會的共創者,致力推動靈性教育與社會幸福,並且以喚醒每個人心中愛與被愛的能力為使命。每一項都是很重要,也是很核心很根源的目標,但是如何化為可操作有效果,可檢視的具體行動呢?
在訪談前看著小樹傳愛協會的資料時,內心不免有些疑惑,不過顯然他們已有具體成效,從他們進校園直接跟學生、家長及老師互動的人數年年增加,以及能包下整個南港展覽館,邀請上千位來自全國各偏鄉的學童,到台北來參加活動(夜宿南港展覽館內),甚至能進入總統府,獲得賴清德總統的支持與肯定。很佩服他們的努力,也謝謝他們讓更多人再度相信愛的力量,擁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