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人話嗎?】ep07 專家說的都是對的嗎?

閱讀時間約 18 分鐘

想聽我們聊更多,就來這邊吧~

  • 🚀|Apple Podcasts:https://apple.co/4bsgGsG
  • 🚀|spotify:https://spoti.fi/3URbhE6
  • 🚀|KKBOX Podcast:https://bit.ly/3UPKubj
  • 🚀|聲浪:https://bit.ly/4bm3plp

歡迎回到我們的頻道!今天我們要來討論一個有趣的話題——專家說的都是對的嗎?

在臺灣,這現象真的很普遍。你有沒有注意到,早上新聞上出現某個專家說了什麼,大家就會照做?很多人不會去驗證,只會說:「你知道昨天看電視,那個誰講了什麼。」然後這樣傳出去,大家都會照做。

前兩年COVID-19在臺灣很嚴重的時候,大家都很緊張,口罩、酒精都缺貨。那時候,任何健康頻道或節目,只要某個醫生說:「你要吃什麼東西增強抵抗力」,那東西就會缺貨。你記得嗎?那時候我在買中藥養生,有個專家說吃茯苓可以增加抵抗力。我去藥行要買,結果缺貨,所有藥局的普拿騰也都缺貨,缺了好幾個月。

你看,我們現在講這件事,我們的記憶只停留在「專家說」,但根本不記得那些人是誰。這現象很有趣,我們只記得「專家」這兩個字,卻不記得他們的背景或資格。所以,專家到底是什麼?什麼樣的人可以叫做專家?為什麼我們這麼相信他?

其實,我們會稱某人為專家,通常是因為他具有某一特定的知識或背景。如果他是某某中醫師或某某醫生,講出來的話就覺得應該聽。這就像小時候,老師說什麼,我們就信什麼。但長大後,我們發現老師說的很多都錯了。比如,老師說你上大學後會交到女朋友,畢業後會有好工作,但這些都沒發生。

這種現象不只發生在老師身上,長輩也是這樣。小時候,長輩們總是叫我們好好讀書,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有前途。但畢業後,這些事真的發生了嗎?很多時候,這些話只是為了讓我們按照他們設定的目標走,而不是出於對我們的真正了解。

我以前真的不懂這些事,但出來工作後,我發現所謂的專家,其實也不是故意要誤導我們。他們講的話,很多時候是對他們有利的。比如,老師說好好讀書,考上好大學,其實是讓我們按照他們的期望走,而不是因為這樣做對我們最好。

所以,當有人說「好好上大學,就會交到好的女朋友」,我們應該先定義什麼是「好的大學」,什麼是「好的女朋友」。這兩者之間的連結,可能有點問題,但也不能說完全錯。

我們應該對專家的話保持懷疑,不要盲從。專家也會犯錯,他們的建議不一定適合所有人。我們應該學會獨立思考,驗證信息,而不是只依賴所謂的專家。

這樣,我們才能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而不是被專家的話牽著走。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專家的角色,也希望你能在未來做出更明智的決定。 你是否曾經懷疑過,專家說的話真的都是對的嗎?這個問題或許比你想像中更值得深思。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各種「專家意見」,無論是來自學校的老師、工作的老闆,還是網路上的所謂「專家」。那麼,專家說的話真的完全可信嗎?

首先,讓我們來探討一下「好大學」和「好女朋友」之間的關聯。一般來說,我們認為好的大學代表這個學生品學兼優,學習成績優異,這樣的學生通常被認為更有前途。這種認知其實是有道理的,因為在我們的文化中,教育水平和個人素質被視為緊密相關。同樣地,當我們談到「好女朋友」,通常也會想到她可能是個會讀書、家境不錯、品行端正的人。這兩者之間的關聯性其實反映了我們對「好」的定義——無論是好大學還是好女朋友,都代表了一種理想狀態。

然而,專家說的話真的都是對的嗎?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專家在說話時,往往會抱有自己的目的和立場。他們可能是你的父母、老師,甚至是網路上的某位知名人士。這些人因為某種權威性,我們習慣性地去服從他們的意見。這種現象在我們成長過程中屢見不鮮——從小到大,我們聽父母的話,讀書時聽老師的話,出社會後聽老闆的話。

不過,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專家在講這些話時,是否真的完全出於客觀立場?還是說他們有自己的特定目的?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專家說的話如果過於普遍,像是「你要吃得健康、早點睡覺、要運動」,這些話雖然有道理,但因為太過常見,反而不容易引起我們的注意和記憶。但如果專家說的話非常吸引人,例如「你一天只要睡兩個小時就夠了」,這種說法反而會讓我們產生好奇,想知道為什麼。

這就引出了另一個問題:偽專家。偽專家是指那些看似有相關背景知識,但實際上可能誇大或扭曲事實的人。他們可能會利用一些不完全可靠的數據或案例來支持自己的論點,讓人誤以為他們的說法是正確的。舉個例子,有一位SEO專家曾經說過,用AI寫的文章會被Google判定為低質量內容,並附上了一堆條列的研究原文,看起來非常專業。然而,這個說法其實是有問題的,因為AI寫的內容本來就是基於你原本的部落格內容來生成的,很難被簡單地判斷出來。

那麼,我們該如何應對這種情況呢?首先,我們需要保持批判性的思維,不要盲目相信所謂的「專家意見」。即使是專家,也有可能出於某種目的而誇大其詞。其次,我們應該多方查證,尋找更多的資料來驗證某個說法的真實性。最後,我們要相信自己的判斷,尤其是在面對那些看起來過於吸引人的說法時,更要保持警惕。

總之,專家說的話不一定都是對的。我們需要保持批判性的思維,多方查證,並相信自己的判斷,這樣才能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中保持清醒,不被誤導。希望這篇文章能夠給你一些啟發,讓你在面對專家意見時能夠更加理性和獨立思考。 你有沒有想過,專家說的話真的都是對的嗎?這個問題其實很有趣,因為我們往往會不加思索地相信專家的話。那麼,專家的話真的無可挑剔嗎?讓我們深入探討一下這個現象。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AI生成內容的問題。Google曾經大膽宣稱,AI生成的內容存在問題,不予採用。這讓我想到一個有趣的地方——因為AI的運作原理是基於大型語言模型,這些模型是通過收集大量人類語言資料來生成新的內容。所以,AI生成的內容本質上還是人類語言的重新排列組合。那麼,這樣的內容真的有問題嗎?

其實,問題的核心不在於內容是否由AI生成,而在於內容本身是否正確。舉個例子,如果AI生成的內容說長頸鹿有五條腿,這顯然是不符合事實的錯誤信息。因此,這樣的內容會被Google標記並降低權重。然而,這並不是因為內容是由AI生成的,而是因為內容本身錯誤。

這讓我想到一個重要的觀點:我們應該注重內容的真實性,而不是內容的來源。很多時候,我們會因為專家的身份而盲目相信他們的話,卻忽略了去驗證這些信息的真實性。專家也會出錯,他們的話也需要被檢驗。

那麼,為什麼我們會如此容易相信專家的話呢?這其實與我們的大腦運作方式有關。我們的大腦在做決策時,會傾向於選擇不花力氣的方式——也就是直覺。當我們聽到一個專家說話時,我們的大腦會自動認為這是可信的,因為這樣可以省去我們自己去查證的麻煩。

然而,這種思維方式有時會讓我們陷入誤區。專家也有自己的立場和利益,他們的話並不一定完全客觀。例如,一些SEO專家可能會誇大AI生成內容的問題,因為這樣可以保護他們的飯碗。生成式AI的成本低廉,對於依賴SEO維生的專家來說,這是一個威脅。因此,他們可能會傾向於誇大AI生成內容的缺陷,讓人們覺得還是需要專家來寫內容。

這裡有一個有趣的現象:當專家誇大某個問題時,他們的曝光度會增加,從而吸引更多的客戶。比如,一個SEO專家可能會推出一個計劃,教你如何生成不被Google發現的AI內容,或者直接告訴你找他寫內容更保險。這樣一來,他們就能通過這種方式保持自己的市場地位。

因此,我們在面對專家意見時,應該保持一個批判性的態度。我們需要思考專家背後的動機,並且學會獨立思考和驗證信息的真實性。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判斷專家說的話是否可靠。 你有沒有發現,我們常常會直覺性地相信專家說的話?這其實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在運作時,會選擇一條最省力的路徑。當我們聽到一位專家說某件事是對的,我們的大腦就會自動地關閉其他批判性的思考區域,直接啟動所謂的「直覺腦」。這樣一來,我們就會很自然地接受專家的說法,而不會去深究其中的細節。

比如說,有人告訴你,某種中藥材可以抑制COVID-19,你可能會立刻去購買這種中藥材,因為這是專家說的。這種情況其實很常見,因為我們的大腦已經習慣了先接受專家的說法,再找理由來支持這個決定。

這種現象並不僅限於我們對外界專家的信任,我們自己的直覺也會影響我們的決策。當我們聽到某個建議,比如吃維他命C可以增強抵抗力,我們的直覺腦可能已經決定這個說法是對的。接下來,我們的思考腦會開始找理由來支持這個決定,舉證說明為什麼吃維他命C可以增強抵抗力。

這就像我們在使用ChatGPT時的情況一樣。當我們問ChatGPT一個問題,比如「為什麼維他命C可以增強抵抗力」,我們其實已經預設了這個說法是正確的。ChatGPT會根據我們的問題,提供支持這個說法的研究和理由,這樣我們就很難得到新的觀點或反駁的意見。

這種思考方式讓我們感覺自己在思考,但其實結果早已被我們的直覺腦決定了。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的思考變得和AI沒什麼兩樣,因為我們只是尋找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而不是進行真正的批判性思考。

這樣的思考模式可能會讓我們在某些情況下變得和AI一樣,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如果我們總是依賴直覺腦,而不去啟動思考腦,我們就可能被AI取代,因為我們的思考方式變得和AI一樣單一。

當我們問ChatGPT一個問題時,如果我們能夠改變問法,比如「維他命C對身體好和不好的結果有哪些」,我們可能會得到更中性的回答,看到不同的觀點。然而,這種問法本身就帶有不信任的成分,這與我們的大腦運作方式相悖。因為我們的大腦需要相信自己所做的決定,否則我們會陷入無休止的懷疑和不安,無法正常運作。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需要意識到這種直覺腦和思考腦的運作方式,適時地提醒自己,不要過度依賴專家的說法和自己的直覺,多進行批判性思考。這樣,我們才能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被AI和外界的聲音所左右。 專家說的都是對的嗎?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蘊含著深刻的社會學意涵。你是否曾經因為專家的話而改變了自己的行為或決策?這種現象在社會學中被稱為「社會認知論」,雖然聽起來有點深奧,但其實很容易理解。簡單來說,社會認知論指的是人們會模仿或遵循權威的做法,以減少認知負擔或潛在風險。

你可能聽過那個著名的監獄實驗。這個實驗將一群受試者分成「犯人」和「獄卒」,讓他們在模擬的監獄環境中生活一段時間。結果令人震驚——獄卒真的開始扮演起獄卒的角色,對犯人進行管教,甚至出現了肢體性的傷害;而犯人則真的變成了犯人,出現恐慌和服從指令的行為。這個實驗最後因為情況失控而被迫中止。

這個實驗揭示了一個重要的現象:當人們處於某種情境中時,他們很容易被角色和權威所影響,甚至無法跳脫出來。這種情況下,個人的道德判斷和行為選擇都可能被扭曲。專家的指令和權威的影響力在這裡顯得尤為強大。

你可能會問,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是否也存在?答案是肯定的。二戰期間,有人曾問希特勒底下的軍官,為什麼他們能夠做出那些殘忍的行為。軍官的回答是:「因為是長官叫我做的。」這種將責任轉嫁給權威的行為,讓人感到不寒而慄。

當我們盲目相信專家的話時,我們其實是在將自己的思考權交給他們。這看似減少了我們的風險,但實際上,我們也因此失去了自主判斷的能力。專家不會為我們的決策負責,他們只是提供建議——最終的選擇和風險仍然由我們自己承擔。

這讓我想到現代社會中,許多專家在媒體上發表的言論。你可能會發現,那些真正有良心的專家,往往不會去上那些充滿爭議的節目。他們知道,自己的話語可能會對大眾產生深遠的影響,所以他們選擇謹慎、客觀地表達意見。而那些缺乏良心的專家,則可能會為了吸引眼球而發表偏激的言論。

你可能會覺得,這樣的說法有點過於極端。確實,有良心的專家不一定都會避開媒體,有些專家也希望通過媒體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傳遞正確的信息。關鍵在於,他們如何說、如何做。如果我們能夠接觸到的,都是那些有良心的專家,那麼我們所受到的影響也會更為正面。

這樣的現象其實在很多領域都存在。比如說,健康領域的專家可能會告訴你,維生素C對身體有益,但他們不會具體說出維生素C對於某種病有什麼具體的效果。這是因為他們需要對自己的言論負責,避免誤導大眾。

所以,當我們聽到專家的話時,應該保持一個客觀的態度,不要盲目相信。最終的決策應該基於我們自己的判斷和理解,而不是完全依賴專家的建議。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運,而不是被他人的言論所左右。

這些現象讓我們反思,專家應該具有良心和責任感,不應該為了吸引眼球或其他目的而發表不負責任的言論。而我們作為普通人,也應該具備一定的判斷能力,不要盲目跟從專家的話。這樣,我們才能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保持清醒的頭腦,做出明智的選擇。 你是否曾經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專家說的話總是讓人覺得可信,但有時候卻讓人感到困惑?這讓我想起一個有趣的例子。

有一次,一位專家在某個訪談中提到,幼童最好補充營養的方式是吃鈣片,而不是喝牛奶。這句話一出,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大家普遍認為,喝牛奶才是幼童補充營養的最佳方式,為什麼這位專家會建議吃鈣片呢?

後來,我深入了解了一下這位專家的背景,發現他是食品或營養學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他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鈣片相對於牛奶來說,更便宜、更方便取得,而且吸收效率更高。所以,從專業角度來看,他的說法其實沒有錯。

但問題在於,這位專家當時站的角度並不合適。他並不是以一個專家的身份,而是以市長的身份發言。在這種情況下,他的話就顯得不那麼「性感」了——你會覺得,為什麼不讓孩子喝牛奶,而要吃鈣片呢?

這讓我意識到,專家說的話,有時候會因為立場不同而被誤解。專家可能基於專業知識說出某些話,但如果不考慮到受眾的背景和需求,這些話就容易被誤解,甚至引起不必要的爭議。

所以,我們在聽專家說話時,不僅要了解他們的專業背景,還要考慮他們所處的立場。這樣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他們的話背後的邏輯和現實。

那麼,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專家的話呢?這裡有一個簡單的方法:當你聽到某件事情時,先問自己三個問題。比如說,關於鈣片和牛奶的問題,你可以問自己:

1. 鈣片和牛奶到底差在哪裡?吸收率、營養成分有什麼不同? 2. 鈣片適合所有年齡段的人嗎?有沒有特定的適用人群? 3. 鈣片的取得方式和成本如何?相比牛奶有什麼優勢?

通過這樣的提問,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事情的全貌,而不是僅僅依賴表面的資訊。

其實,這個方法不僅適用於聽專家說話,也適用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資訊。在你決定相信某件事情之前,不妨先問自己幾個深入的問題,這樣你會得到更多的資訊,做出更明智的決定。

當然,有時候我們可能沒有時間或精力去做這麼多的調查。這時候,你也可以利用一些現代工具,比如Google搜尋。當你在Google搜尋某個問題時,不要只看搜尋結果,還可以看看下面的相關搜尋,這些相關問題往往能給你更多的啟示。

另外,還有一個更簡單的方法,就是利用AI工具。比如說,你可以和ChatGPT進行一場辯論。假設你想知道鈣片和牛奶哪個更好,你可以讓ChatGPT支持牛奶,而你支持鈣片,進行一場辯論。這樣,你不僅能得到大量的資訊,還能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問題。

總之,無論是聽專家的話,還是接收其他資訊,我們都需要保持一顆批判的心,問自己更多的問題,這樣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事情的真相。希望這些方法能對你有所幫助,我們一起加油吧! 你有沒有發現,專家說的話總是讓人覺得特別有道理?但我們有時候會不禁想問:專家說的都是對的嗎?這個問題其實很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首先,我們常常會覺得,聽專家的話會讓我們有所成長。這種成長有時候是被迫的——被迫去思考,被迫去想一些事情。這樣的思考過程其實是非常有益的,因為腦子越用越活。你看,這樣有一天我們就能打贏AI,不會被AI取代。每天被AI找麻煩,確實有點累,但我們都是儘量去做這件事。真的不行的時候,也沒關係,Life goes on。誰不是這樣活的呢?

你講的這番話有一個很大的優點,就是你不會得罪人。我們把這些問題拿去問AI,AI不會跟你生氣。你拿去問專家,風險也不大。即使專家不願意回答,也不會對你有什麼負面的影響。所以,這其實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善用科技。

回到專家這個話題,你有沒有聽過什麼被專家說過的話,後來被推翻的呢?這種情況其實並不少見。科學本身就是不斷修正的過程,今天的真理可能明天就被新的發現推翻。這並不是說專家不可信,而是我們要保持一顆開放的心態,隨時準備接受新知識。

在情緒管理、溝通、自我認知這些領域,我們常常會依賴專家的建議。這些建議確實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但我們也要記住,專家的建議並不是絕對的真理,它們只是基於當前知識和經驗的最佳猜測。

比方說,某位專家可能建議你每天做冥想來減壓。這對很多人來說是有效的,但對你可能未必適用。每個人的情況不同,所以我們需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不斷嘗試和調整,而不是盲從專家的意見。

另外,專家之所以被稱為專家,是因為他們在某個領域有深入的研究和豐富的經驗。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在所有領域都是權威。所以,我們在聽取專家建議的時候,也要注意他們的專業背景和研究範疇。這樣才能更好地判斷他們的建議是否適用於我們的情況。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大量的專家意見。有時候這些意見會讓我們感到困惑,不知道該聽誰的。這時候,我們可以採取一些策略來幫助自己做出決定。

首先,我們可以多方查證。不要只聽一個專家的意見,多聽幾個不同專家的看法,這樣可以幫助我們更全面地理解問題。其次,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來判斷。畢竟,沒有誰比我們自己更了解自己的情況。

最後,我們要記住,專家的建議只是參考,最終的決定權在我們自己手中。我們可以嘗試專家的建議,但也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自我成長,而不是盲從。

希望這些分享對你有所啟發。如果你有聽過什麼被專家說過的話,後來被推翻的例子,歡迎在底下留言和我們分享。你想要聽更多有關情緒、溝通、自我認知等相關話題,也記得要再回來哦。以後會分享更多給你。拜拜。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我不敢跟別人說我的工作,職業可以定義你的價值嗎?職業只是我們生活中的一個方面。儘管職業對於經濟收入、社交地位和自我實現等方面有重要影響,但它並不能全面代表一個人的價值。我們應該以更寬廣的視野看待自己,認識到我們在家庭、人際關係、興趣愛好和個人品德等方面也有獨特的價值。其次,價值是一個主觀的概念。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觀和人生目標,這些價值並不完全取決於職業,應該學會尊重自己的價值觀,並且以自己認為重要的事物來評價自己的價值,而不是單單依賴外在的職業身份。
    Thumbnail
    avatar
    美術筆記
    2024-04-05
    雙語能力可以說是終生受益,藉以出人頭地的優勢 隨著 2030年到的逼近, 我們的教育機構到底做了多少有效的先期作業,以及多少一系列該有的配套行動呢。 如果幾十年持續被強調的 “越早開始越好”、“國語發音” 模擬去記英字、學前就急著送幼童上語言學校,至於學到什麼,家長們弄不清楚,語言學校不必講究,而且教育單位也不清楚如何有效過問實際成效
    avatar
    Fred Chou
    2024-03-13
    日日選文/ 不是所有的憂都可以解,但你可以說成別人的故事。給10年前的自己寫給10年前的自己,你可能會遇到很多挑戰和困難,但是你也可以學習成年人所做的那件事,把自己的故事說成別人的故事,因為成年的生活,只會越來越痛苦,但你不要忘了要用微笑面對一切的困難。
    Thumbnail
    avatar
    羽昊/ 日青總編
    2023-04-26
    《抓耳,靈魂的橋-朵躲雨人間仙辜 抓耳》說話也可以是自覺的管道「說話也可以是自覺的管道」 今天跟朋友聊天,朋友認識的一個人因為在職場上受過傷,導致後來的工作模式變得非常以商業為導向,少了很多人味,只需要兩句話就能讓同事或下屬哭出來,而且不需要特別講什麼,光是氣場就令人生畏。
    Thumbnail
    avatar
    雨小姐
    2022-04-13
    如果睡對人的話可以快速竄起? 在影視行業如果你睡對人的話可以快速竄起,這其實不是問號,是事實。上周我又喜聞樂見地在朋友圈看到一個實例。「睡」並不可恥,可恥的是你「睡」錯人,或者亂「睡」一通,導至你「睡」太多,最後和妓女沒兩樣,哦不,不一樣,妓女還有錢拿,你可一毛都沒有......
    Thumbnail
    avatar
    Cherryyoko 櫻桃陽子
    2022-01-28
    我可以說嗎?我的室友真不是人!在北京居住多年的我,因為工作室合約到期,房東堅持要漲房租,而下定決心搬家。 其實漲房租在北京很正常,但考量到洗手間管路有問題,詢問了一圈後發現要花很多錢才能改善,再怎麼說是別人的房子,我沒理由那麼瞎,所以果斷決定,搬家! 好不容易找到滿意的房子,雖然租金比預算的高,而且高很多,還是忍痛租了下來。 主
    Thumbnail
    avatar
    Cherryyoko 櫻桃陽子
    2021-12-17
    《鬼滅之刃》動畫加劇場版/人到底為什麼都那麼想要拯救誰?或是以為可以被誰拯救呢?《鬼滅之刃》動畫加劇場版最能打動我的部分,應該是鑽進炭治郎夢中感受到的純淨,大概也是這部動畫最根本的精髓:純粹,是人最難以達到境界。人要心無雜念活著,讓內在的恐懼、害怕、慌亂、焦慮、憤怒、渴望、期待⋯⋯種種情緒都化作最小,讓心以一種毫無雜質的方式存在,以最大的柔軟對抗。
    Thumbnail
    avatar
    換日線
    2020-11-30
    口語懶人包5:英文也可以說「在傷口上撒鹽」<奇妙人生2>的實用美語多到超乎我想像,目前也才記錄到一半,在這裡繼續介紹下去。
    Thumbnail
    avatar
    你的英日語自學導師 譯難忘  ོꦿ༄꧁꧂
    2020-06-24
    《我想在這裡玩!:當別人說不可以時該怎麼辦?》:學習在適合的地方,做合宜的事,但不要失去本《我想在這裡玩!:當別人說不可以時該怎麼辦?》/曼蒂.亞契(采實文化) 📖〈繪本簡介〉 媽媽今天一整天都可以陪柔伊玩,打算玩一些好玩的事。可是去圖書館不能大聲説話,去過公園不能踩草皮,去朋友家不能玩沙發,去藝品店不能玩耍嘻戲,去奶奶家要脫雨鞋等,都不能盡情的玩樂與探索,該怎麼辦呢? 👩‍�
    Thumbnail
    avatar
    小貝媽咪
    2020-06-05
    2014韓劇-來自星星的你 EP3-下初雪的時候可以說謊 (金秀賢.全智賢.朴海鎮.劉仁娜) 皮夾裡的相片,「她是誰?」「我一定要回答你嗎?」。教授太激動,頌伊莫名其妙。   那支斷裂的水晶髮簪,到底還有多少讓教授刻骨銘心的記憶?外星人不懂啥是初戀吧!   就是這樣曾經美麗的心和景,才讓教授難忘。那一年,他安靜的聽15歲的宜花講個不停,盯著她稚嫩粉紅的嘴….有時候,《來自星星的你》讓外
    Thumbnail
    avatar
    優雅下決心
    2014-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