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有不可避免的理由,我們沒有權利在其他動物身上加諸痛苦和死亡,我們應該覺得在無心之下造成其他生物的受害和死亡是件非常可惡的事。」──艾伯特‧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
今年正是人道主義巨擘與非洲聖人史懷哲逝世60周年。這位集哲學、神學、醫學與音樂四個博士學位於一身的偉人,在38歲那年毅然決然帶著新婚妻子,以牧師與醫生的身分,遠赴非洲喀麥隆的蘭巴倫納行醫長達35年。他自籌經費建設醫院,對當地人民的醫療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並因此榮獲1953年的諾貝爾和平獎。
史懷哲出生於法國與德國交界的凱撒堡鎮,這裡通用德語與法語,兩者皆為他的母語。他自幼展現出卓越的音樂天分,5歲時隨爺爺學鋼琴,8歲便開始彈奏教會的管風琴。18歲時,他前往巴黎,師從管風琴大師魏多門,備受讚譽。他對音樂的熱愛持續一生,每到訪新城鎮,必定參觀當地的管風琴設備,展現他對音樂的無比熱忱。
25歲時,史懷哲成為牧師,但他的人生因29歲時閱讀的一本雜誌而徹底改變。1904年某個早晨,他在宿舍中偶然翻閱到巴黎傳教士協會的刊物,內容描述非洲人民急需醫療服務,尤其是一篇名為《剛果地方傳教士之所需》的文章中寫道:「在非洲叢林中,有大批不信主的土著,他們沒有傳教士,生病時得不到治療,生活艱困,知識匱乏……」這段話令他深受觸動,認為這是上帝的召喚,於是決定將自己奉獻給非洲的人民。
史懷哲在30歲時開始學醫,38歲即取得醫生執照,隨後立刻啟程前往非洲,實現對上帝與自己的承諾。他曾長時間高強度工作,每天達16小時。有一次,他工作至凌晨四點,朋友勸他不要蠟燭兩頭燒,他卻回答:「如果蠟燭很長,為什麼不可以?」
在他90歲辭世時。,已拯救無數生命,醫治病痛,並帶領許多人認識耶穌,接受祂為救主,靈魂因此得救。他為偏遠地區醫療服務樹立了典範,也以尊重生命的精神啟發世人。
他曾說:「真正幸福的人,是那些開始尋求並懂得服務他人的人。我的生命對我充滿意義,我身旁的生命也有同等重要的意義。如果我要別人尊重我的生命,那麼我也需要尊重其他的生命。除非有不可避免的理由,我們無權對其他動物施加痛苦和死亡。」這段話值得我們深思,並將其付諸日常行動。
在他90歲生日時,一位遠道而來的客人問他:「請問您成功建立蘭巴倫醫院的秘訣是什麼?」史懷哲並未正面回答,只說:「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的蘭巴倫。」這句話成為經典名言,意指每個人都有自己應該去關心的人、動物和地方。
讓我們銘記史懷哲的精神,尋找並實現屬於我們自己的“蘭巴倫”,將愛與關懷傳遞下去。
資料參考 : 台灣教會公報、《史懷哲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