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林的聖者 亞伯特·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 : 共有生命和維持生命是我們的責任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除非有不可避免的理由,我們沒有權利在其他動物身上加諸痛苦和死亡,我們應該覺得在無心之下造成其他生物的受害和死亡是件非常可惡的事。」──艾伯特‧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

今年正是人道主義巨擘與非洲聖人史懷哲逝世60周年。這位集哲學、神學、醫學與音樂四個博士學位於一身的偉人,在38歲那年毅然決然帶著新婚妻子,以牧師與醫生的身分,遠赴非洲喀麥隆的蘭巴倫納行醫長達35年。他自籌經費建設醫院,對當地人民的醫療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並因此榮獲1953年的諾貝爾和平獎。

史懷哲出生於法國與德國交界的凱撒堡鎮,這裡通用德語與法語,兩者皆為他的母語。他自幼展現出卓越的音樂天分,5歲時隨爺爺學鋼琴,8歲便開始彈奏教會的管風琴。18歲時,他前往巴黎,師從管風琴大師魏多門,備受讚譽。他對音樂的熱愛持續一生,每到訪新城鎮,必定參觀當地的管風琴設備,展現他對音樂的無比熱忱。

25歲時,史懷哲成為牧師,但他的人生因29歲時閱讀的一本雜誌而徹底改變。1904年某個早晨,他在宿舍中偶然翻閱到巴黎傳教士協會的刊物,內容描述非洲人民急需醫療服務,尤其是一篇名為《剛果地方傳教士之所需》的文章中寫道:「在非洲叢林中,有大批不信主的土著,他們沒有傳教士,生病時得不到治療,生活艱困,知識匱乏……」這段話令他深受觸動,認為這是上帝的召喚,於是決定將自己奉獻給非洲的人民。

史懷哲在30歲時開始學醫,38歲即取得醫生執照,隨後立刻啟程前往非洲,實現對上帝與自己的承諾。他曾長時間高強度工作,每天達16小時。有一次,他工作至凌晨四點,朋友勸他不要蠟燭兩頭燒,他卻回答:「如果蠟燭很長,為什麼不可以?」

在他90歲辭世時。,已拯救無數生命,醫治病痛,並帶領許多人認識耶穌,接受祂為救主,靈魂因此得救。他為偏遠地區醫療服務樹立了典範,也以尊重生命的精神啟發世人。

他曾說:「真正幸福的人,是那些開始尋求並懂得服務他人的人。我的生命對我充滿意義,我身旁的生命也有同等重要的意義。如果我要別人尊重我的生命,那麼我也需要尊重其他的生命。除非有不可避免的理由,我們無權對其他動物施加痛苦和死亡。」這段話值得我們深思,並將其付諸日常行動。

在他90歲生日時,一位遠道而來的客人問他:「請問您成功建立蘭巴倫醫院的秘訣是什麼?」史懷哲並未正面回答,只說:「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的蘭巴倫。」這句話成為經典名言,意指每個人都有自己應該去關心的人、動物和地方。

讓我們銘記史懷哲的精神,尋找並實現屬於我們自己的“蘭巴倫”,將愛與關懷傳遞下去。



資料參考 : 台灣教會公報、《史懷哲傳》

avatar-img
0會員
105內容數
成功並非一蹴可及,分享名人背後的故事 :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跟著我一起剖析那些成功的軌跡,踏上屬於自己的成功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路的成功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949年,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的《第二性》(Le Deuxième Sexe)在法國出版。這部代表存在主義女性主義的巨著,深刻剖析女性在男性主導的社會中被邊緣化為「他者」的處境,成為所謂的「第二性」。波娃以挑戰本質主義為宗旨,批判傳統女性主義與反女性主義觀念。
彼得·喬治·彼得森(Peter George Peterson)出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先後就讀於麻省理工學院與西北大學,並於1947年以最高榮譽畢業。1948年,他加入芝加哥一家市場研究公司,隨後於1951年獲得芝加哥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並擔任該公司的執行副總裁。
這本書是約翰·D·洛克菲勒寫給他兒子小約翰·D·洛克菲勒的私人信件,內容深刻揭示了洛克菲勒家族經營智慧與人生哲理的核心秘訣,也揭開了家族長盛不衰、創造並維持巨大財富的秘方。透過30封信,這位美國史上第一位億萬富翁以簡潔有力的文字,道出了他一生累積的寶貴智慧與成功之道。
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億萬富豪,也是全球公認最富有的人之一。他身兼慈善家、實業家和石油巨擘等多重頭銜,被認為在現代貨幣價值下,其財富超過 3000 億美元,相當於今日的三位比爾·蓋茨或七位馬雲。
一個從未犯錯的人,是因為他不曾嘗試新鮮事物。 A person who never made a mistake never tried anything new.
二十世紀的科學家中,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879–1955)無疑是最為人熟知的一位。然而,很少有人了解,他在學術路上的起步並不順利。愛因斯坦未完成德國中學學業便赴瑞士報考大學,但首次嘗試失利。他花了一年時間補足學業,取得中學文憑後,才成功進入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1949年,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的《第二性》(Le Deuxième Sexe)在法國出版。這部代表存在主義女性主義的巨著,深刻剖析女性在男性主導的社會中被邊緣化為「他者」的處境,成為所謂的「第二性」。波娃以挑戰本質主義為宗旨,批判傳統女性主義與反女性主義觀念。
彼得·喬治·彼得森(Peter George Peterson)出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先後就讀於麻省理工學院與西北大學,並於1947年以最高榮譽畢業。1948年,他加入芝加哥一家市場研究公司,隨後於1951年獲得芝加哥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並擔任該公司的執行副總裁。
這本書是約翰·D·洛克菲勒寫給他兒子小約翰·D·洛克菲勒的私人信件,內容深刻揭示了洛克菲勒家族經營智慧與人生哲理的核心秘訣,也揭開了家族長盛不衰、創造並維持巨大財富的秘方。透過30封信,這位美國史上第一位億萬富翁以簡潔有力的文字,道出了他一生累積的寶貴智慧與成功之道。
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億萬富豪,也是全球公認最富有的人之一。他身兼慈善家、實業家和石油巨擘等多重頭銜,被認為在現代貨幣價值下,其財富超過 3000 億美元,相當於今日的三位比爾·蓋茨或七位馬雲。
一個從未犯錯的人,是因為他不曾嘗試新鮮事物。 A person who never made a mistake never tried anything new.
二十世紀的科學家中,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879–1955)無疑是最為人熟知的一位。然而,很少有人了解,他在學術路上的起步並不順利。愛因斯坦未完成德國中學學業便赴瑞士報考大學,但首次嘗試失利。他花了一年時間補足學業,取得中學文憑後,才成功進入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他知道一個人只要願意忍耐,他就有能力把這份愛放到最大,在他忍耐的過程,他必須放棄很多平凡人能夠享有的幸福,他寧願犧牲他這一生的幸福,也要帶給別人好幾世的幸福。是這樣的大愛,使得他獲准來到這個世界上進行這個偉大的計劃。
Thumbnail
本文將透過《論語》和《孟子告子上》等文獻,探討儒家思想對生死觀的影響,提出孔子對生死觀的沉思。儒家思想主張「不談鬼神」和「生與死的隔絕」,並強調「殺身成仁」以及「捨生取義」的觀點,對古代中國百姓產生重大影響。現代人的生死觀仍受儒家思想影響,值得大家深入研究。
Thumbnail
在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審判,你們無法期盼有所謂公平的審判,因為你的心裡已經對他下了審判,你對他所做的審判,都成就了他的人生版本。如果有一天,你不小心走錯路,你想得到他人如何的對待呢?
Thumbnail
講者:孫效智(德國慕尼黑哲學院哲學博士、台大哲學系教授、基隆市政府市政顧問)時間:2023.5.3 1.孫老師分享自身的學經歷程,振聲中學(桃園人)→建國中學(加入國學社,思想啟蒙於錢穆的《中國歷史精神》,歷史是活的)→台大資工(號稱念「光啟係」)→入伍(每天寫五千字的情書,另至輔大旁
Thumbnail
過神才發現,思考樹的存在意義,已讓我廢寢忘食。韓愈曾經說過,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這影響了我的價值觀。培根曾經認為,人們喜愛謊言,不僅因為害怕查明真相的艱難困苦,而且因為他們對謊言本身俱有一種自然卻腐朽的愛好。這不禁令我重新仔細的思考。蘇霍姆林斯基深信,愛,首先意味著奉獻,意味著把自己心靈
財富如同呼吸般來來去去 什麼時候停止不是責任 惡臭或嗆鼻應該遠離 品質有害要懂得避開 不是什麼錢我們都賺得起 不是什麼嘴臉都看得下去 採菊東籬見南山原來不容易 心遠地偏我邊緣我驕傲
Thumbnail
人,存乎這個世界不過也是一名過客;當人身這個臭皮囊一旦在軀體抽離之時,還有什麼事物能一併帶走?財富?名譽?靈魂?掌聲…?前些日我到竹東拜訪了一位「阿廖」先生,他以一位客家人的身分畢生鑽研於原住民文化,最近他正著手撰寫泰雅族的族史。因為他的執著,幾十年來投入山區奉獻,曾經連續十天埋沒於山林,背包裡只準
Thumbnail
作者一個想不開,放手西方聯合國經濟研究人員的頭銜就跑去泰國當和尚。書中有很大篇幅在描述他當森林僧人中所聽到的講課與感悟,更描述為何森林僧人的修行要這麼做的理由。而這些當年的「想不開」也成為了他生命中最寶貴的養分。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聊聊人家花了二十年功夫所得到最珍貴的感悟吧!
Thumbnail
他知道一個人只要願意忍耐,他就有能力把這份愛放到最大,在他忍耐的過程,他必須放棄很多平凡人能夠享有的幸福,他寧願犧牲他這一生的幸福,也要帶給別人好幾世的幸福。是這樣的大愛,使得他獲准來到這個世界上進行這個偉大的計劃。
Thumbnail
本文將透過《論語》和《孟子告子上》等文獻,探討儒家思想對生死觀的影響,提出孔子對生死觀的沉思。儒家思想主張「不談鬼神」和「生與死的隔絕」,並強調「殺身成仁」以及「捨生取義」的觀點,對古代中國百姓產生重大影響。現代人的生死觀仍受儒家思想影響,值得大家深入研究。
Thumbnail
在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審判,你們無法期盼有所謂公平的審判,因為你的心裡已經對他下了審判,你對他所做的審判,都成就了他的人生版本。如果有一天,你不小心走錯路,你想得到他人如何的對待呢?
Thumbnail
講者:孫效智(德國慕尼黑哲學院哲學博士、台大哲學系教授、基隆市政府市政顧問)時間:2023.5.3 1.孫老師分享自身的學經歷程,振聲中學(桃園人)→建國中學(加入國學社,思想啟蒙於錢穆的《中國歷史精神》,歷史是活的)→台大資工(號稱念「光啟係」)→入伍(每天寫五千字的情書,另至輔大旁
Thumbnail
過神才發現,思考樹的存在意義,已讓我廢寢忘食。韓愈曾經說過,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這影響了我的價值觀。培根曾經認為,人們喜愛謊言,不僅因為害怕查明真相的艱難困苦,而且因為他們對謊言本身俱有一種自然卻腐朽的愛好。這不禁令我重新仔細的思考。蘇霍姆林斯基深信,愛,首先意味著奉獻,意味著把自己心靈
財富如同呼吸般來來去去 什麼時候停止不是責任 惡臭或嗆鼻應該遠離 品質有害要懂得避開 不是什麼錢我們都賺得起 不是什麼嘴臉都看得下去 採菊東籬見南山原來不容易 心遠地偏我邊緣我驕傲
Thumbnail
人,存乎這個世界不過也是一名過客;當人身這個臭皮囊一旦在軀體抽離之時,還有什麼事物能一併帶走?財富?名譽?靈魂?掌聲…?前些日我到竹東拜訪了一位「阿廖」先生,他以一位客家人的身分畢生鑽研於原住民文化,最近他正著手撰寫泰雅族的族史。因為他的執著,幾十年來投入山區奉獻,曾經連續十天埋沒於山林,背包裡只準
Thumbnail
作者一個想不開,放手西方聯合國經濟研究人員的頭銜就跑去泰國當和尚。書中有很大篇幅在描述他當森林僧人中所聽到的講課與感悟,更描述為何森林僧人的修行要這麼做的理由。而這些當年的「想不開」也成為了他生命中最寶貴的養分。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聊聊人家花了二十年功夫所得到最珍貴的感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