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真正的年關還沒過:說的,當然是還有三個月才將至的米蘭家具展(或說,米蘭設計周)。自從 2007 年首次前往米蘭家具展以來,米蘭在這段「超高峰」期間已在成本上高漲得讓人(尤其自費者)吃不消:除了住宿費比一般日子貴兩、三倍外,交通、飲食的部分也在後疫情時期有所提高。因此,不難相信爲何有數據顯示:米蘭市在家具展期間的收入就足以維持民間當年的生計!
當然,有些「幸運兒」還是可以靠公司,靠人情,獲得一些好處——像近期與一位設計師交談,竟發現到他的住宿十幾年來都沒變,僅僅 500 歐元而已!這樣的價格,在今日可是連三星酒店都住不到三天兩夜吧。即便過去還能靠 Airbnb 來減緩成本,但礙於疫情、戰爭、還有政府對屋主管控的影響,住宿這一最大開銷也就像黃金價格那樣:「沒有最高,只有更高」。所以,想要「説走就走」的米蘭家具展之旅,根本不可能。
「如果不去的話不就能省下這些錢了嗎?」
相信我,這一問題我也自問了好多年。但最終所得的答案就是:如果不去,我又損失了什麽?——雖然其他城市的設計周皆有相似的展出主題和氛圍:如斯德哥爾摩有「衛星展」般 的新生平台,或荷蘭設計周有米蘭城區般的多元性,抑或剛回歸東京設計現場的 Designtide 的國際感等。唯一能將這些元素齊集於同一屋簷下的,就只有米蘭家具展/設計周。
但常言「年關難過年年過」。即使每一年的計劃都是讓人心驚膽跳,壓力山大:從住宿的「合理性」、交通的順利(航班不改期、火車不罷工)、展覽不錯失、甚至到「水逆」影響的大小——沒錯,2025 年的米蘭家具展就這值水逆後期——但展覽的精彩往往都能凌駕其上。尤其發現新巧思的那一刻,這在米蘭總不少,都能為心情提供了一劑又一劑的多巴胺。
當然,太多的多巴胺也會為回程帶來困擾:所聞所見,可以跟誰分享呢?——隨著設計媒體與讀者對「標題黨」的熱衷,長文分享早無處存活(甚至可以說,從來就沒有崛起過)。原本,《賞物誌》的目的就想要彌補這空缺。但現實是,除非像《膽大黨》的兩位男女主角都經歷相同的情境,不然想要那一種「内行看門道」地暢談設計的機會,還真的只有在設計周中才有可能凑成……
所以,容我在 2025 年自私地說:我想要透過《賞物誌》,透過米蘭設計展交朋友。你願意嗎?
以下我提供的三種入門方式:
不懂米蘭家具展為何?來看看《賞物誌》首三期的米蘭報道吧,保證你能見識到爲何它是全球至上設計周!
如果你曾到過米蘭家具展,或閲讀過這《賞物誌》首三期的米蘭報道,你還想要知道些什麽?來反饋反饋一下。
自認是視覺控?沒問題,《賞物誌》的 IG 也會時刻為你提供米蘭家具展的即時(+時差)的訊息,讓你走在訊息前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