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無情的轉發機器和產出機器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今天看了志祺七七的影片:

裡面提到新聞要求記者每天產出 8 篇新聞,我實在太震驚了。

但我震驚的原因,是我之前待的傳媒公司有更高的要求

最初面試時,主管就有和我說:「要先被看見,才能談內容。」還叫我不要對媒體有太高期待。但我入職後就沒見過他了。

我在那間公司大約兩個禮拜的時間。我們實習生被要求一天要產出 12 篇部落格文章,或是 14 篇臉書貼文。

另外也要自己找照片、自己上架。以上這些都沒有人會檢查內容,只有接案的社群內容才會有正職審核。

但我實在很難憑空寫東西,所以要一直查資料,根本沒有這麼高的產量。我最高一次的產量,一天是 6、7 篇部落格。有一天,我撰寫一篇關於台灣直飛日本的廉航的部落格,但現有資料很多其實都需要轉機,所以我到每一家廉航的網站,一一確認哪些機場有直飛,那天只寫了 2 篇。

除了網站部落格外,也有另一個新聞平台,大多都是轉載政府機關的新聞稿,讓我們從台北市政府開始,接續是新北市、桃園市,因為這些直轄市有更多新消息,也更容易有點閱。而這些轉發的市政新聞,只要複製文字和標題即可,唯一需要動腦的時刻就是挑選照片(如果新聞稿提供 3 張以上照片才挑,不然也是複製貼上),最後再複製圖說。

我離開之後,我到部落格上看了其他實習生的文章。不得不說,有些題材細寫的話絕對是一篇不錯的內容,可是都是點到即止,沒有任何重點可言。

我實在很好奇,不論網路媒體公司也好,或是公司經營的部落格內容也好,這些點閱到底有多大的利潤、到底可以吸引多少閱聽人,讓他們可以一再產出這樣空洞的內容。

我剛開始閱讀英文新聞時,對於台灣許多新聞只有別人摘要長度,甚至可能更短,而感到訝異。

若我們習慣都只讀一點點,只看到新聞結果,那也難怪看長文會越來越不耐煩,難怪不會多加思考。

若我們的閱聽習慣能夠餵養這樣的內容和平台,是否象徵著我們的閱讀素養不足?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點燃知識火炬,走出資訊洞穴
51會員
193內容數
分享閱讀、旅遊還有數位素養內容
2025/04/24
面對AI時代,護理專業會被取代嗎? 我們探討了護理師必備的特質——高抗壓性、團隊合作能力與同理心,以及數位科技如何在護理工作中發揮輔助作用。
Thumbnail
2025/04/24
面對AI時代,護理專業會被取代嗎? 我們探討了護理師必備的特質——高抗壓性、團隊合作能力與同理心,以及數位科技如何在護理工作中發揮輔助作用。
Thumbnail
2025/04/24
劃時代工具不是第一次改變人類生活,重要的是讓工具成為自己的助力。
Thumbnail
2025/04/24
劃時代工具不是第一次改變人類生活,重要的是讓工具成為自己的助力。
Thumbnail
2025/04/23
政府限制媒體會削弱公眾獲取多角度資訊的權利,破壞民主基礎。數位治理可增強透明度與問責制。
Thumbnail
2025/04/23
政府限制媒體會削弱公眾獲取多角度資訊的權利,破壞民主基礎。數位治理可增強透明度與問責制。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驚訝嗎?其實還好。因為很多「自稱為媒體的媒體」,採用這種知識、內容搬運的模式,早就行之有年了,每天打開手機,你可以看到這種源源不絕的搬運內容。媒體這種「知識搬運工」實在很不入流,不過實際上,誰不想做有頭有臉的事,又能賺到錢?
Thumbnail
驚訝嗎?其實還好。因為很多「自稱為媒體的媒體」,採用這種知識、內容搬運的模式,早就行之有年了,每天打開手機,你可以看到這種源源不絕的搬運內容。媒體這種「知識搬運工」實在很不入流,不過實際上,誰不想做有頭有臉的事,又能賺到錢?
Thumbnail
出社會大約7年,換過大約5個職場,大多都在媒體圈,社群年齡7年、編輯年齡8年,走過與FB、Google、IG、Twitter、LINE對抗的時間,你問我新聞媒體是什麼?至今我仍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
Thumbnail
出社會大約7年,換過大約5個職場,大多都在媒體圈,社群年齡7年、編輯年齡8年,走過與FB、Google、IG、Twitter、LINE對抗的時間,你問我新聞媒體是什麼?至今我仍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
Thumbnail
產生出來的新聞,一但有錯誤率、議題方向不對、斷章取義、字體寫錯、內容有誤,而這些錯誤的資訊,早已在網路上形成數位足跡,想刪也刪不掉!<企業主再去責怪記者媒體『少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已經來來不及了...
Thumbnail
產生出來的新聞,一但有錯誤率、議題方向不對、斷章取義、字體寫錯、內容有誤,而這些錯誤的資訊,早已在網路上形成數位足跡,想刪也刪不掉!<企業主再去責怪記者媒體『少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已經來來不及了...
Thumbnail
一樣米養百樣人,如果有人跟你講,某個行業的從業人員都是ooxx,聽聽就好別當真。記者這行也是一樣,如果真的要說記者這種生物有什麼共通性,大概就是表達能力都不差,很會說故事吧。除了這點之外,要說記者有什麼其他的共通性,我看是很難找到的。
Thumbnail
一樣米養百樣人,如果有人跟你講,某個行業的從業人員都是ooxx,聽聽就好別當真。記者這行也是一樣,如果真的要說記者這種生物有什麼共通性,大概就是表達能力都不差,很會說故事吧。除了這點之外,要說記者有什麼其他的共通性,我看是很難找到的。
Thumbnail
作為新聞媒體的使用者,你以為自己是新聞媒體最重要的客人?別鬧了,現代新聞媒體的營收來源之多樣化,早已超出很多人的想像。在使用者早已不再是媒體最大收入貢獻者的情況下,新聞機構怎麼會害怕使用者的不滿,還有成功機率很低的大規模串連抵制?
Thumbnail
作為新聞媒體的使用者,你以為自己是新聞媒體最重要的客人?別鬧了,現代新聞媒體的營收來源之多樣化,早已超出很多人的想像。在使用者早已不再是媒體最大收入貢獻者的情況下,新聞機構怎麼會害怕使用者的不滿,還有成功機率很低的大規模串連抵制?
Thumbnail
2018年,英國民調公司益普索莫里(Ipsos MORI)公布無知國家排名,其中台灣人民無知程度高居第三,不只引發國人缺乏國際觀的批評,甚至有許多輿論認為國內媒體並未報導國際新聞,才是罪魁禍首。然而,點開求職網站,幾乎隨時能看到各大新聞台徵求各語言編譯人才。
Thumbnail
2018年,英國民調公司益普索莫里(Ipsos MORI)公布無知國家排名,其中台灣人民無知程度高居第三,不只引發國人缺乏國際觀的批評,甚至有許多輿論認為國內媒體並未報導國際新聞,才是罪魁禍首。然而,點開求職網站,幾乎隨時能看到各大新聞台徵求各語言編譯人才。
Thumbnail
在社群媒體當道的時代,社群編輯扮演關鍵的橋樑角色,也是媒體內容的發動機。然而,粉絲數與流量固然重要,但無法代換為尊敬與認同。新聞媒體的影響力,無論報紙、雜誌、電視或網站,最終仍取決於「創造值得信任的內容」,社群編輯的工作,則是讓更多人看見它們,並願意留下來,成為真正的「粉絲」。--新聞不死,只是很喘
Thumbnail
在社群媒體當道的時代,社群編輯扮演關鍵的橋樑角色,也是媒體內容的發動機。然而,粉絲數與流量固然重要,但無法代換為尊敬與認同。新聞媒體的影響力,無論報紙、雜誌、電視或網站,最終仍取決於「創造值得信任的內容」,社群編輯的工作,則是讓更多人看見它們,並願意留下來,成為真正的「粉絲」。--新聞不死,只是很喘
Thumbnail
科技的進步,人們越來越容易取得訊息,科技的進步,媒體也容易傳送消息,甚至,你我都可以是自媒體。 這樣的改變,使我們更輕易看見世界的脈動,但是,訊息的真偽也越來越難區分了,如何成為一個能辨別訊息真假的閱聽人,是現代公民的必修課!
Thumbnail
科技的進步,人們越來越容易取得訊息,科技的進步,媒體也容易傳送消息,甚至,你我都可以是自媒體。 這樣的改變,使我們更輕易看見世界的脈動,但是,訊息的真偽也越來越難區分了,如何成為一個能辨別訊息真假的閱聽人,是現代公民的必修課!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