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談判課》一書,似乎是想學談判的人都會閱讀的書籍。
書中提供許多心法和範例,相當實用。
戴蒙教授認為,談判需要因地制宜,並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工具和形式。
考試需要準備,不同考試也會有不同的備考方針,談判前也有許多功課要做,才能協助你找到問題、攻克障礙,以及對準目標。
在問題最初,就把自己的目標寫下來,能減少失焦,或是提醒自己初衷。
釐清問題、設定目標之後,就是要找到解決方案。達成目標的方式有很多種,並沒有唯一答案。
書中許多例子,都是轉換思考角度之後,提供對方新的思路,才得以讓對方答應請求。
例如,有人因為飛機登機時間被更改四次,所以想換航班,卻被告知需要另外支付費用才能更改機票。他用了許多談判工具都未能奏效,突然靈機一動,問道為何航空公司可以更改四次登機時間而不提供任何補償,乘客卻不能更改一次航班?於是他成功地更改班機且沒有額外支付費用。
有人在鞋店看到兩雙款式類似的鞋,其中一雙價格比較高,但也看得出來比更高級。他向店員詢問是否大家都選較便宜的一雙?貴的那雙是否打算停產?店員聽出他想殺價,說:「我們幾乎不打折。」他仍持續問到,不知道能不能幫助他們銷貨?他將自己購買鞋子的行為形容成替店家銷貨,而他也確實以折扣價格買到售價較高的款式。
還有人擔心自己的班機可能會受到天氣影響停飛,於是詢問能否搭前一班航空?如此一來,地勤便能少應付一位停飛的旅客,他也如願以償地搭乘前一班航空。
有時候,對方不一定能看清楚問題的細節,而將情況理想化。
為了說服對方,你得將細節列出來,協助他們看見問題。
例如,你認為上司交辦給你的工作繁多,不堪負荷,你可以將你的工作逐項列出,最好加上預計花費時間,並「請教」上司哪些重要需要優先做?或許他便能發現你所需時間超過你的工時。
有一次我媽想從餐廳外帶晚餐回家,服務生和她說餐點大約 10 到 15 分鐘。我媽覺得太久了,她想早點回家,所以想換一間餐廳。由於我們一路走來已經有些店陸續休息了,於是我告訴她,如果換一間,我們需要找到下一間餐廳、需要點餐,當然廚房也還要煮,所以絕對會超過 10 到 15 分鐘。最後我們還是在那間餐廳外帶。
劉潤在《給孩子的商業思維》一書說,有同理心的人才能成功。
同理心也是探究「人」的本質的途徑
藉由親子溝通,內化孩子的底層邏輯,探討問題本質:《給孩子的商業啟蒙》
對成功的講師來說,雖然真才實學是基本盤,但考量到聽眾需要、用他們能理解的方式講述、投其所好吸引注意等等,才是成為「人氣」講師的秘訣。
無獨有偶,《學校沒教,但一定要懂的金錢觀》一書,也提到金錢是感謝的單位,如果想要收穫利益,前提是你的為他人開創利益。如何精準地為他人提供協助呢?或許同理心就是一種工具。
金融素養預備起! 適合國高中生的金融理財入門書《學校沒教,但一定要懂的金錢觀》
把焦點放在對方身上。
找到對方的需求,就能降低戒心,增加成功機率。
有時候,對方堅持某項原則不更動,可能是因為他並不是做決定的人。他的上司要求他達到這個目標,他為了讓上司看見他的表現所以不退讓。這時候,你該說服的人是他的上司,而不是他。
找出影響談判的第三方,例如有公信力的人或資料,或是對方在乎的因素。
《羋月傳》中,秦惠文王不顧所有人阻攔,想要進產房陪伴難產的羋月,直到羋姝要他為江山社稷著想,秦惠文王才止步,留在產房外給羋月精神喊話。(到底為什麼突然想到這部戲?)
找到公正的第三方參與談判。一位美國的女性經理被外派到日本,她有非常好的日語能力,但日本公司只把她當秘書。她找到日本公司的願景:國際化和現代化,並找到另一位美國男性幫忙,說服日本其他高階主管相信她的能力。這個例子中,如果她親自出馬,對方一定不會聽她說話,所以她找到了能夠讓他們聆聽的第三方。
在請求服務人員替你幫忙時,也可以運用第三方。書中例子提到,會寫感謝信給他們的上司,讓上司知道他們提供良好的服務給顧客。不過這種情況通常還需要結合其它手段,不能單獨使用就是。
談判過程中,你能透過認同對方的工作、身分和權力,讓他們對你產生好感,進而「想要幫助你」。
書中有個例子是有人被搶劫,他非常冷靜地稱呼對方大哥(認同身分和權力),並表示會遵照對方的意願,也提醒殺掉他對對方沒有好處。錢包被拿走後,他表示:「我們都知道重辦證件有多麻煩。」找出他們的共同敵人(政府或官僚),於是對方又把錢包裡的證件還給他。
你可以給對方戴高帽,對方就會不自覺地往你想要的方向走。我小學一年級時曾經被老師誇獎上課很認真,於是我國小六年都是非常認真上課的好學生。(我當時是真的受寵若驚)
一些人際關係的書,也表示「表達肯定」的重要。透過點頭或眼神接觸的方式,表達自己認真聆聽甚至認同,讓對方留下好印象。
如何在團體面試中勝出?
如何在團體面試中脫穎而出? 歷經四次團體面試的小小心得
在面對服務人員時,給予他們友善的態度,也許他們會更願意幫你。尤其在處理完許多對他們大發脾氣的客人之後,你的友善更是及時雨,讓他們有提供更好服務的意願。
過去曾經聽過陳雅琳的演講,她在做記者時,為了追一條新聞,搭乘連方瑀可能乘坐的班機的經濟艙。她事先買了連方瑀的書並閱讀。在飛機上,她拿出連方瑀的書,向空服員表示她是書迷,聽說她乘坐這班飛機,不知道能不能找她簽書。在空服員請示連方瑀後被邀請到頭等艙,簽名的同時也提及書中內容,爭取信任以及閒聊時間,最後追到了她要的新聞。
聽說如果想請某位老師做你的指導老師,或是申請碩士、博士的時候,最好要讀過那位教授的作品,如此一來,才能讓教授對你的印象加深。
書中也有許多例子,透過和對方建立關係的方式,來獲得幫助。作者需要做心臟繞道手術,想要請一位很有名望的醫師動刀,但實在太多台手術在排隊了,所以他決定閱讀那位醫師的研究論文,並寫信向他詢問論文中的一些問題。後來那位醫師減少自己一天的休假,為他手術。
如果你是一間店的老顧客,每次老闆看到你都會非常熱情地聊天,基本上我們也可以想見你能以比其它顧客更低的價格買到東西,或是會多送你一些。
建立關係的方式其實也不難,並不是一定要成為朋友或是交換聯絡方式才能建立關係。你可以詢問對方喜好(哪裡人),或是找到共同敵人(糟糕的天氣)。重點在於「以朋友的方式對待」,而不是「把對方視為理所當然」。
有時候,你會遇到不可理喻的談判對象。可能是很強勢,可能是很不理性,也可能是相當自我中心,只考慮自己不顧他人。
遇到強勢的對手,你要非常地小心使用工具。
當握有較少權力時,學習使用較隱約的工具。
當對方提出過分要求時,你可以詢問對方談判的目的是不是為了讓雙方都能得到利益?如果答案是「是」,那表示雙方還是有合作可能。若對方完全不考慮你的感受和利益,那你是否還要委屈自己、浪費時間呢?
如果對方是難搞的交涉者,不在意你的需求,你不需要幫助他們。
這個方法要非常小心的使用,因為它有時候可能會出現反面效果。
書中提到一個例子是,有人因為餐點出錯,要求該道菜免單。原本服務生不同意,他詢問服務生:「客人該為了餐廳的錯誤買單嗎?」服務生才同意。後來他知道那間餐廳會讓服務生承擔損失,他便後悔這麼做。
另外,它可能會成為不講理的人的利器。中國時常不遵守國際上的貿易規則,傾銷、仿冒或是限制資金出境等等,使貿易夥伴當地的生產者叫苦連連,但被制裁時反而要求對方尊重自由市場。
書中的例子,大多是用在和客服溝通之上。例如,你們是否有很高的服務標準?你們是否非常在乎顧客感受等等。
人其實不是理性的動物,很多時候我們都由各種情緒驅使。
找到對方的情緒,可能是恐懼,可能是焦慮,針對他們的焦慮,找到解決情緒的方式。
《墨雨雲間》一劇,婉寧長公主在朝堂之上揭穿薛芳菲頂替姜梨的身分,讓貞女堂堂主作證,薛芳菲反問堂主如何證明她不是姜梨?真正的姜梨在何處?把焦點從她身上,轉移至「姜梨在哪裡」來混淆視聽。(電視劇看太多......)
對待不理性的對象,你也可以保持冷靜地詢問對方這麼做的理由。
之前在一則短影音看到和孩子溝通的話術:我看到......我覺得......我希望......。一位媽媽用運了之後,孩子就照著「媽媽的希望」去做。這個方法是把焦點放在「孩子正在做的事情」上,而不是「孩子」很皮或「媽媽」很生氣。
很多時候,誤會是由於雙方想像或認知不同而產生的。
我曾經被兩位朋友說有氣質。我想像的氣質是溫文爾雅,嫻靜恬淡,我自覺不是。詢問過後,發現一個覺得我有獨特的個人風格,一個覺得我有文學氣息。我們三人對「氣質」的想像截然不同。
許多人對「勞工」的想像,可能屬於藍領階級,教育程度較低,但《勞動基準法》的定義是「受薪者、受雇者」。(歡迎參考:沒人敢引進印度移工? 外媒:印度大流散)
想要了解對方的想法,可以主動詢問。作者也認為:
在談判中,問句比直述句更有效率。
有時候,不清楚的指涉也可能導致誤會。
同一個情況,也可能出現不同的詮釋視角。我在疫情特別嚴峻的那段時期,有一次出門倒垃圾忘了戴口罩,趕緊用手把口鼻遮起來,被我爸責備這樣很不尊重清潔人員。
既然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價值觀,每個人都面臨不同的難題,那自然就會重視不同的事情。若能找到對方很重視,但你不重視的東西與之交換,或是舉手之勞幫助對方,那對方將充滿感激。
書中有個例子是,作者有位學生想併購一個子公司,而對方的母公司正瀕臨破產,急於在一週內脫手。於是他主動提出可以幫忙,對方則願意免費出售,後來甚至給付他幫忙處理程序的行政費用。
讀冊二手書購買連結
讀冊電子書購書連結
讀冊 2011 年版二手書連結
戴蒙教授認為,孩子可能比大人更懂得協商,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權力較低,所以更需要運用談判工具,來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
基本上,以上步驟都可以套用至和和孩子的協商之中,例如交換評價不相等的東西或是動之以情等等。
我想特別討論的是讓孩子參與決策。
戴蒙教授認為,叛逆期來自於孩子想掙脫父母的控制、發展自己的權利。如果生長在開放自決的環境,孩子就比較不會有叛逆期。
以下以《數位公民素養課》一書中建立 3C 規範的建議來舉例。
Diana 建議和孩子一起討論除了使用數位產品之外,家人還可以一起從事什麼活動?把清單列出來,之後就可以和孩子討論假日要一起做什麼活動。
此外,也可以一起建立 3C 生活規範,例如家裡的哪個區域可以使用電子產品,哪些地方不能使用?什麼時段可以玩遊戲,什麼時候不行?
這些規範和清單都是和孩子共同決策,而不是家長單方面規定,這樣可以提高孩子的認同以及遵守意願,也讓他們感受到被重視,建立親子間的信任。
談判過程中,可以找到相關資料,讓孩子知道「你說的是真的」。
孩子可能會覺得大人管太多,給予限制,但透過公正第三方,也就是資料,可以增加你的說服力。
分析自己和對方的談判風格,也能讓你更知曉如何應對談判過程。
不論哪一種應用工具,都離不一個重要核心:真誠。真誠的表達自己的想法、真誠的展現同理心、真誠的提供訊息......
你大概也不難想像,若你發現對方說謊或不守信用,你大概不會想再找他合作。
這些談判技巧並不是指在商用,就好像我們可以應用在親子溝通上,其它人際關係也相當適用,例如室友或是父母等等。
網路上許多溝通建議,似乎也不難看到協商的影子。例如,由美國心理學家馬歇爾提出的非暴力溝通:觀察(客觀地了解問題、表述問題)、感受(讓對方了解你的想法)、需求(告知對方自己的目標)、請求(把事情放在未來,不檢討過去),一整個過程也都循序漸近的方式。
戴蒙教授在書中多次自問自答,「如果每個人都展現同理心和善意,那就不奏效了。」但他認為,如果是這樣,這麼美好的世界豈不善哉?若是每個人都願意多聆聽一點、多了解對方多一點,那世界上的紛爭和衝突是否就能少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