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覺悟的真理中,惑業苦是生死流轉的根源。
起惑(煩惱)、造業(行為造作)、遭感無量苦果。
三個主要的煩惱,為貪瞋癡:
•貪:對境貪愛(六根對六境)、執取
•瞋:對境抗拒粗 — 生氣、憤怒
細 — 排斥、後悔、憂惱、嫉妒等
•癡:無明
淺 — 不明事理
深 — 沒有照見四聖諦的智慧

六根對六境生起六識的作用
六根對六境生起六識,進而引發惑(迷惑)、業(行為)、苦(痛苦),舉一個例子:
逛夜市吃臭豆腐
六根接觸六境
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對應的六境是色(形象)、聲(聲音)、香(氣味)、味(滋味)、觸(感覺)、法(想法)。當走在夜市時,經過臭豆腐攤位:
生起六識
前五根產生的識,只有「認知」這是什麼,唯有第六意識才會起分別。
- 眼識:看到臭豆腐的形狀、顏色。
- 鼻識:聞到臭豆腐味道。
- 身識:接觸到周遭環境。
- 耳識:聽到吆喝聲。
- 意識:對前五識的訊息,加以辨析,如:香脆可口、臭中帶香、吸引人前往、期待享受美食、第六識喚起過去的經驗。

惑:煩惱
因為過去的經驗與感受,你對臭豆腐產生了「好」或「壞」的執著。例如:
- 如果你喜歡臭豆腐,你可能覺得「我一定要吃,不然錯過了就遺憾!」
- 如果你討厭臭豆腐,你可能覺得「這味道太噁心,不能忍受!」
這種分別心,就開始惑的流轉。
業:行為的造作
基於這些感覺和執著,你會採取行動:
- 如果你喜歡,就會掏錢買一份來吃。
- 如果你討厭,就會快速繞開攤位。
這些行動是業力的造作,行為會影響未來的經驗和結果。
苦:痛苦的結果
- 如果你吃了臭豆腐,可能因為太油膩而肚子不舒服,生起苦感。
- 如果你沒吃,可能感到後悔,覺得自己錯過了享受美食的機會,這也是苦。
- 如果你避開,聞到氣味卻一直嫌棄,內心的排斥感也會帶來煩惱。

總結:六根對六境生起六識的作用
這個過程表明,感官接觸外境會引發識別,進而產生執著或排斥,最終導致煩惱和痛苦。如果能觀察這個過程,減少執取及分別心,就能漸漸脫離惑、業、苦的流轉。
記憶小幫手
生死流轉的根源:惑、業、苦的流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