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闊的觀測室中,艾莉絲·林(Alice Lin)坐在中央的工作站前,屏幕上顯示著最新的數據流。那是從望遠鏡核心裝置—近紅外相機(Near Infrared Camera, NIRCam)回傳的光譜數據。這些數據似乎在告訴她一些非比尋常的事,但她需要更多的確認。
“伊莎貝爾,這組數據能再跑一次分析嗎?”艾莉絲沒有抬頭,語氣中帶著明顯的專注。
站在對面的數據科學家伊莎貝爾·張(Isabelle Zhang)迅速點擊鍵盤,將信號送入模型處理器。幾分鐘後,屏幕上浮現一組鮮紅的圖表。那是一條曲線,對應著光譜中拉長的波長,代表極高的紅移現象。
“這不可能吧…”伊莎貝爾喃喃道,隨後抬頭看向艾莉絲,眼神中閃爍著興奮與疑惑。
“如果這是真的…”艾莉絲站起來,將曲線放大,仔細觀察其波峰與波谷,“我們可能剛剛發現了宇宙中最古老的星系。”
這是一個極高紅移的信號,Z值超過15,這意味著該星系的光來自距今超過130億年前的宇宙早期。對於人類來說,這等同於窺探到了宇宙的黎明時分—第一批星系形成的時刻。
“數據來源沒有錯吧?我們的校準儀器足夠精確嗎?”艾莉絲轉向雷恩·卡特(Ryan Carter),團隊中的工程師。
“絕對沒錯,”雷恩咧嘴一笑,帶著些許自豪,“這些儀器是我親手設計並調校的,精度在容許誤差的千分之一以內。”
“那這可能是真的,”伊莎貝爾補充道,她的手指飛快地在鍵盤上操作,調出更多細節數據,“這個信號中的光譜線清晰且穩定,幾乎沒有背景噪聲干擾。”
“這是我們的時刻,”艾莉絲輕聲說,眼中燃起明亮的光芒。
接下來的幾天裡,團隊全力投入分析這一極高紅移的信號。根據光譜數據,他們逐漸勾勒出這個星系的輪廓:
“這就是宇宙的第一缕光,”艾莉絲指著屏幕上的數據,語氣裡充滿敬畏。
深夜,團隊成員都已經離開,只有艾莉絲還留在觀測室裡。她坐在屏幕前,凝視著那些曲線和數據,思緒飄向遠方。
突然,人工智慧助手奧希里斯(OSIRIS)的聲音在耳邊響起:“艾莉絲,你在想什麼?”
“想宇宙的起點,”她回答,語氣柔和但帶著一絲疲憊,“這些光代表了130億年前的某個時刻,那時第一批恆星正在燃燒,第一批星系正在形成…這是我們的源頭。”
奧希里斯沉默了一會兒,然後問道:“如果這些是我們的起點,那麼你認為它的終點會是什麼?”
艾莉絲沒有回答,只是輕輕關掉屏幕,讓室內陷入黑暗。
然而,事情並不總是一帆風順。第二天,伊莎貝爾帶來了一個令人擔憂的消息:“我們在信號中發現了一些異常的脈衝模式,它們的間隔非常規律,幾乎像是一種編碼。”
“編碼?”艾莉絲皺起眉頭,“你是說…它可能不是自然現象?”
“我不敢下結論,但這些脈衝的數據分布與我們過去見過的任何天文現象都不一致,”伊莎貝爾將數據投影到大屏幕上。
曲線上的脈衝像心跳一樣有規律,甚至形成了一種隱隱的對稱模式。
“這可能是外星智慧的痕跡嗎?”雷恩半開玩笑地問道,但語氣中明顯帶著一絲認真。
“無論是什麼,我們都必須保持科學的態度,”艾莉絲深吸一口氣,“先確認這些脈衝是否可能是儀器故障或干擾源。”
隨著分析的深入,團隊內部出現了意見分歧。一些成員認為脈衝模式只是自然信號中的噪聲,而另一些人則認為這可能是某種有意識的嘗試,來傳遞信息。
艾莉絲試圖在兩派之間保持平衡,但她內心清楚,這些脈衝可能會引發更加複雜的問題,甚至可能改變他們對宇宙的基本認知。
“我們不能忽略任何可能性,”她在一次團隊會議上說,“即使它們看起來微不足道,也許真相就藏在其中。”
那天晚上,艾莉絲回到自己的辦公室,打開了奧希里斯的數據模擬程序。
“奧希里斯,根據這些脈衝模式,模擬可能的信號來源。”
幾秒鐘後,屏幕上出現了一組令人不安的結論:這些脈衝可能來自一個已滅亡的星系,且它的發出時間與宇宙早期的超新星爆發相吻合。
艾莉絲看著數據,耳邊似乎回響著父親的話:“星星是我們的起點,也是我們的未來。”
她輕聲說:“如果這是個警告,我們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