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薏的滋味

麻薏的滋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外出用餐,商家的電視機正播放台灣美食節目,介紹麻薏,這一定是台中,台中以外罕見麻薏。台中人未必全都愛吃麻薏,可是一定知道麻薏。近來麻薏成了台中特產,倒是有點出人意料。

幾年前知名作家劉克襄為文談論麻薏,表示麻薏是貧窮的滋味,這個看法飽受抨擊,吵著吵著,多少吵出麻薏的名氣。我覺得劉克襄的說法對,但也不全對。

黃麻曾是台灣重要經濟作物,為麻袋、麻繩的原料,麻薏便是取用黃麻嫩葉烹煮的食物。可見是物資不豐年代,先民物盡其用,因而出現的創意,由這個觀點認為麻薏是貧窮的滋味,確實順理成章。然而黃麻並非台中專屬,其他地區多少亦有種植,卻未發展出食用麻薏的習慣。

或許與麻薏處理過程繁瑣有關。幾位女眷處理一上午,過程消耗大量清水,可是只夠煮一鍋湯,根本閒人才得以享用。以製作程序看來,將麻薏說成貧窮的滋味很怪,有閒情逸致不時烹煮麻薏的家庭,不會太窮的。

挑選嫩葉是第一道手續。一大袋麻葉,選取後只剩一小堆,這可千萬馬虎不得,以免成品難以入口。隨後一一去除葉脈,處理好放在洗衣板上搓揉,除去黏黏的苦水。清洗完,接下來麻葉碎片靜置水盆、或以流水洗去苦味。最後加上番薯、小魚乾煮成湯,據說清涼退火。我那素來挑食的表妹,餐桌有麻薏就樂意吃飯。

麻薏什麼滋味?苦苦的,愛吃的說是苦口回甘。小時候看到一鍋綠綠的湯很可疑,第一印象不大好,吃一口,非常之苦,或許是我吃過最苦的食物。苦瓜與麻薏相較,簡直沒味道。往後偶有長輩遊說夏天吃麻薏很好什麼的,我家手足全都拒絕。

化工業興起後,取代麻袋、麻繩,台中早已不復廣植黃麻。如今麻薏取自專門栽培供食用的黃麻,且經品種改良,已經沒那麼苦了,惟我無意嘗試。

拜訪台中人,假使主人端出自家烹煮的麻薏招待,記得真誠感謝。願意烹煮如此繁瑣的料理讓客人品嘗,可見待客熱情誠意。當然如今大半是買回來的,但以前街上沒人賣麻薏,想吃得自己煮。

父親是台中人,從未聽他想吃麻薏。他嗜甜,麻薏可能不合胃口。媽媽是客家人,儘管廚藝不錯,但不會煮麻薏,所以家裡從來沒出現過麻薏。麻薏是暑假回父親老家,或拜訪親戚才會見到的特殊食物。

如今麻薏似乎成了台中名物。台中人開心就好,我沒意見,反正我是不吃的。

avatar-img
YI Ping Chen的沙龍
21會員
356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YI Ping Ch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之前與家人去電影院看了《鬼才之道》,並不恐怖,反而有點好笑,算是另類鬼片,雖非名山大作,幸而尚稱有趣。半滿的電影院,我笑最大聲,後來亦傳出其他馬六甲人的零星笑聲。有些梗對台灣人很好笑,然而其他地區觀眾未必共感,比如香菜很可怕之類。 全片大致是惡搞型的笑料,台式風格濃厚。許多段落諧仿三十多年前,電
我曾經一見到這三個字便落淚。 裊晴絲為牡丹亭.驚夢第一支曲「步步嬌」的前三字。大一時陪著學姐去看牡丹亭,我不懂崑曲,全場聽來無甚興味,直到字幕無預警的出現裊晴絲三個字,我猛然心神激盪不能自己,趕忙拭淚掩飾失態。那幾年情緒持續低潮,儘管早已事過境遷,偶爾憶及仍為自己心驚,幸而都過去了。 我對這三
我喜歡納蘭性德多年,是以對他的詞作非常熟悉,曾以為無論如何我絕不會遺忘他的作品。不過,幾年前的某個經驗,令我感慨萬千。 有一陣子異常忙碌。我常常在公司下了班,便搭巴士從桃園趕到台北繼續工作,末了獨自搭乘最後一班南下的火車回家,趕不上火車便留宿辦公室,那幾個月幾乎天天如此。儘管如此耗盡心神,工作卻
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早為膾炙人口的名作,尤其紅玫瑰與白玫瑰的比喻奇巧辛辣,廣為流傳。「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一顆硃砂痣」。近來中國網劇常提及的白月光,多指男主角心底可望不可及之人,通常是
我對前清章回小說《鏡花緣》的情感極深,一部分緣於書中這句話:「只因一局之誤,致遭七情之磨。」 一日時值殘冬,群芳暫息,於是百花仙子靜極思動,外出訪友,誰知眾仙都不在自家洞府安歇,她只得轉而至麻姑處下棋。此時下界武則天醉後命百花齊放,群花無計可施,又遍尋不著百花仙子,最後全都被迫前往承旨,於是隆冬之
得知書友離世,太突然了,一時不知該說什麼。想了一下,由社交媒體找出昔日聊天室舊人,一一私訊貼文,幸而好友只有一百多一點,不算麻煩。又在相關社團貼文,這個社團多年無人發言,以致我一時沒想到。與其說擔心遺漏了(我不知的〉書友至交,不如說只是找點事給自己做,以免陷入悲傷。 網友是新時代的特殊人際關係
之前與家人去電影院看了《鬼才之道》,並不恐怖,反而有點好笑,算是另類鬼片,雖非名山大作,幸而尚稱有趣。半滿的電影院,我笑最大聲,後來亦傳出其他馬六甲人的零星笑聲。有些梗對台灣人很好笑,然而其他地區觀眾未必共感,比如香菜很可怕之類。 全片大致是惡搞型的笑料,台式風格濃厚。許多段落諧仿三十多年前,電
我曾經一見到這三個字便落淚。 裊晴絲為牡丹亭.驚夢第一支曲「步步嬌」的前三字。大一時陪著學姐去看牡丹亭,我不懂崑曲,全場聽來無甚興味,直到字幕無預警的出現裊晴絲三個字,我猛然心神激盪不能自己,趕忙拭淚掩飾失態。那幾年情緒持續低潮,儘管早已事過境遷,偶爾憶及仍為自己心驚,幸而都過去了。 我對這三
我喜歡納蘭性德多年,是以對他的詞作非常熟悉,曾以為無論如何我絕不會遺忘他的作品。不過,幾年前的某個經驗,令我感慨萬千。 有一陣子異常忙碌。我常常在公司下了班,便搭巴士從桃園趕到台北繼續工作,末了獨自搭乘最後一班南下的火車回家,趕不上火車便留宿辦公室,那幾個月幾乎天天如此。儘管如此耗盡心神,工作卻
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早為膾炙人口的名作,尤其紅玫瑰與白玫瑰的比喻奇巧辛辣,廣為流傳。「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一顆硃砂痣」。近來中國網劇常提及的白月光,多指男主角心底可望不可及之人,通常是
我對前清章回小說《鏡花緣》的情感極深,一部分緣於書中這句話:「只因一局之誤,致遭七情之磨。」 一日時值殘冬,群芳暫息,於是百花仙子靜極思動,外出訪友,誰知眾仙都不在自家洞府安歇,她只得轉而至麻姑處下棋。此時下界武則天醉後命百花齊放,群花無計可施,又遍尋不著百花仙子,最後全都被迫前往承旨,於是隆冬之
得知書友離世,太突然了,一時不知該說什麼。想了一下,由社交媒體找出昔日聊天室舊人,一一私訊貼文,幸而好友只有一百多一點,不算麻煩。又在相關社團貼文,這個社團多年無人發言,以致我一時沒想到。與其說擔心遺漏了(我不知的〉書友至交,不如說只是找點事給自己做,以免陷入悲傷。 網友是新時代的特殊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