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縈繞在我的腦海中許久。我愛藝術,但說不上具體的理由,只是一種由心而發的喜歡。看展覽、逛博物館或美術館成了我的日常娛樂與休閒。對我來說,欣賞自己喜歡的作品是人生的一大享受。然而,我是否真正明白自己在看什麼?
這樣的反思源自我第一次參觀盧浮宮的經驗。這座博物館不僅是藝術的殿堂,更是歷史的容器。隨著歷史推演,藝術早已超越宗教和上流社會的專屬,成為人人皆可接觸的公共財富。盧浮宮收藏了無數名畫,得以一睹這些珍寶固然讓人開心,但整體參觀下來卻只有一個字:累。
我記得當時是和一位朋友同行。她對藝術並沒有太多了解,但在我的引導下,她開始覺得有趣,甚至感到開心。然而,看著她的迷茫,我不禁自問:博物館展現的是歷史,但它應該要啟發我們去看到什麼?那些畫作、雕塑和文物,它們的價值僅僅在於它們存在的年代,還是在於我們對它們的解讀?
這個問題並非僅出現在盧浮宮。在維也納國家藝術館的一次參觀中,我對一位對藝術興趣不大的朋友說,其實我也不一定看得懂所有作品,但我喜歡嘗試著去理解它們。於是我開始分享自己的觀察,結果她竟覺得看得更開心了。讓我驚訝的是,旁邊還有幾位陌生人默默地聽著,最後對我說:「你講解得真好。」但事實上,我也只是憑著自己的感覺去解讀,並不是真的了解。
還有一次,在巴黎,我特意花錢買了一個Audio guide,試圖更深入地理解展出的作品。然而,聽了兩幅畫的解說後,我就放棄了,因為那些講解還不如我自己的理解有趣。而且,又有誰會真的有心思把博物館幾百多個展品的導覽都聽進去呢?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參觀新天鵝堡時的經歷。這座壯麗的城堡開放參觀,但導覽時間不過短短三十分鐘,無法滿足我對這座建築的好奇心。作為一個想要深入了解和欣賞的人,我感到這樣的參觀模式究竟是在歡迎,還是在限制我們與這些藝術品的交流?
帶著這些經歷與思考,我開始回顧自己與藝術的連結:從看畫到學習藝術史,從參觀展覽到感受某些作品的情感共鳴。每一次經歷都促使我重新定義自己對藝術的熱愛,也讓我明白,藝術的意義從來不是固定的,而是與我們的背景、經驗和情感交織在一起的。
因此,我想把這些經歷記錄下來。或許在這個探索的過程中,我能找到「我」在藝術中的位置,找到藝術在我心中的位置,甚至找到藝術在大眾生活中應有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