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如何欣賞藝術展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前些年台灣常有國際級的藝術展演活動。

通常我不太去擠這些大師的展覽,因為我很不喜歡和一大群人擠著,然後花很多時間排隊,又被人群匆匆推擠著前進只能快速流覽那些作品,若我真的對那一位大師有興趣,我寧可出國時到他專屬的美術館很從容的靜靜觀賞真蹟,否則我乾脆就在家裏閱讀印製得非常精美清晰的專刊或複製畫。

  不過,這是對於我個人而言,至於學生,我還是建議應該可以到現場去感受一下氛圍,參觀本身就是對大師的致敬,也是表達對藝術的憧憬,甚至因為社會上願意去參觀的民眾很多,才能支持主辦單位繼續籌劃這些藝術展演,同時也能激勵更多本土的藝術創作,長期來說對台灣社會整體的文化水準也會有幫助的。

  參觀展覽有人會很感動,也有人覺得很枯躁,這中間的差別,主要不是來自於作品或主辦單位,而是牽涉到自己的準備夠不夠。當對作品的背景、主題或作者在歷史裏的意義都還不清楚時,收獲當然就很有限了,我建議參觀之前,先到圖書館借相關的書,到了現場盡量預約專人導覽解說或租借自導式解說錄音,因為任何藝術創作一定不是憑空蹦出來的,所以會跟作者當時所處的社會或世界或時代有關,同時每個藝術領域也有各自不同的技巧與表現手法,這些知識了解的愈多,對作品的領略也會愈多的。

  不過,這種欣賞還都只是在知識或理解的層次,若能進入到情感或生命的體會,那就更棒了。比如一個人一輩子著迷於陶瓷藝術,他可以飛越千里去看一個剛出土的古代陶器,當他見到數十年來朝思暮想的真蹟時,心中或許會浮現「死而無憾」的快樂,但是一個知識淵博的學者或許只是很高興的可以拍一張相片,當作他未來演講的素材;至於對一位不懂也沒興趣的人來說,真要把那件古陶器送他,搞不好都嫌太重呢!

  因此,不管我們欣賞一件藝術品,看一場表演,聽一場音樂會或到一個名勝古蹟,人會不會感動,有沒有收獲,絕對不是我們看到什麼,而是取決於我們內在的記憶或感官有多少準備。

  這些準備,必須來自於我們平日的生活經驗,來自於我們心之所嚮或生命有所追尋有所憧憬的長期累積。

  甚至對於美的欣賞與學習也是如此,曾經有人請教畢卡索:「如何欣賞藝術?」他回答:「為何不先試著去了解鳥兒的歌聲?去愛這朵花,這個夜晚,去愛圍繞身邊的一切事物,試著了解它。」

  我們所說的美,或「美」化為可以表現的藝術,通常包括了繪畫、音樂、舞蹈與戲劇等等,藝術故名思義,包括了藝與術,都有很濃厚的技術的成分在裏面,但是一個技能高超的工匠與藝術家的差別,就在於是否有思想與創新的表現,超越了實用功利的價值。就像是德國大哲學家康德說的:「美是一種無目的的快樂。」換句話說,若是所作所為都考慮到最現實的「目的」時,就喪失了美的可能性。

  野蠻與文明區分的關鍵,就來自於對美好的感懷與讚歎,這種美可以是大自然,也可以是生命的感受!就像蔣勳老師所說的:「美是記憶,是感謝,是關懷,是很多的懷念,沒有這個部份,絕對沒有美,不管對自然,對人,還是對土地都是如此。」

  因此,美是一種累積,是一種思想的習慣,技術與表象只是美最膚淺的部份,而不是美的核心。所以,懷抱著感恩謙虛的心情認真生活,就是最好的美學教育了!

raw-image



avatar-img
1.5K會員
2.1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李偉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有一次他下班回家,看到太太在燈下陪孩子作功課,孩子邊寫作業邊掉眼淚,當時他覺得那個畫面真令人震撼,同時也很心疼孩子的學習壓力。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樣而引發他拍『小孩不笨』的動機。
用口語的話要跟別人說得清楚講得明白時,必須集中精神來思考,在這同時也代表正在將腦海中雜亂無章的想法系統化,若是聽的人表示有些聽不懂,那其實是表示自己對那部份的理解還不足,(也就是自己以為知道了,但可能並不是真正的了解),因為真正的明白,才有辦法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講解
 在漫長人生裡,我們無數的選擇中,影響我們情緒起伏最大的,應該就是伴侶的選擇。但是我們花了很多時間陪孩子做功課學才藝,卻沒有花任何時間教導孩子學習愛情。假如「愛」是一種能力,就應該是可以學習,可以討論的。如果父母與師長不跟孩子談,他們只能自己去碰撞。
 不斷提醒自己不要求別人,不批評別人,對於看不慣的事務,若是我們沒有建設性或可行的意見同時也幫不上忙的,就不會浪費心神去抱怨,因為抱怨不只於事無補,更重要的是會耗損我們的精力與熱情。
 當孩子擁有正確的價值觀,了解讀書、追求學問,並非為了自己的功名利祿,而是為了蓄養能力、開發智慧,以具體落實關懷時,他不僅不會因成績挫敗而沮喪(學習的目的是服務他人,而不是追求分數),甚至會有更強烈動機用功讀書,讓自己變成更好更有能力幫助別人的人。
核心訓練重要的是慢跟轉。 慢,是訓練的動作一定要很慢,太快的動作都只會練到大肌群,只有慢慢做才練得到小肌群。 再來是轉,沒有做到轉,就不能叫做核心動作,因為脊椎兩側的肌肉,排列全都是斜向的,沒有直向,所以動作缺少轉時,這些斜向的肌肉只能練到一
 有一次他下班回家,看到太太在燈下陪孩子作功課,孩子邊寫作業邊掉眼淚,當時他覺得那個畫面真令人震撼,同時也很心疼孩子的學習壓力。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樣而引發他拍『小孩不笨』的動機。
用口語的話要跟別人說得清楚講得明白時,必須集中精神來思考,在這同時也代表正在將腦海中雜亂無章的想法系統化,若是聽的人表示有些聽不懂,那其實是表示自己對那部份的理解還不足,(也就是自己以為知道了,但可能並不是真正的了解),因為真正的明白,才有辦法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講解
 在漫長人生裡,我們無數的選擇中,影響我們情緒起伏最大的,應該就是伴侶的選擇。但是我們花了很多時間陪孩子做功課學才藝,卻沒有花任何時間教導孩子學習愛情。假如「愛」是一種能力,就應該是可以學習,可以討論的。如果父母與師長不跟孩子談,他們只能自己去碰撞。
 不斷提醒自己不要求別人,不批評別人,對於看不慣的事務,若是我們沒有建設性或可行的意見同時也幫不上忙的,就不會浪費心神去抱怨,因為抱怨不只於事無補,更重要的是會耗損我們的精力與熱情。
 當孩子擁有正確的價值觀,了解讀書、追求學問,並非為了自己的功名利祿,而是為了蓄養能力、開發智慧,以具體落實關懷時,他不僅不會因成績挫敗而沮喪(學習的目的是服務他人,而不是追求分數),甚至會有更強烈動機用功讀書,讓自己變成更好更有能力幫助別人的人。
核心訓練重要的是慢跟轉。 慢,是訓練的動作一定要很慢,太快的動作都只會練到大肌群,只有慢慢做才練得到小肌群。 再來是轉,沒有做到轉,就不能叫做核心動作,因為脊椎兩側的肌肉,排列全都是斜向的,沒有直向,所以動作缺少轉時,這些斜向的肌肉只能練到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參觀博物館、美術館的體驗,和透過螢幕跟紙本看圖片不同...
Thumbnail
找到了約莫2年前畫的圖。我會將原圖和手機桌布一起放在花園,之後也會持續更新過往的畫。 最近想去看畫展。那是我一直很想做的事。 因為我不喜歡獨自前往任何場所,身邊的人都不喜歡藝術,所以我選擇放棄我的喜愛。但我想是時候跨出去了,趁最近我的狀況好轉,偏向亢奮狀態時去實踐它。如果你也熱愛藝術,我們不妨一
Thumbnail
臺南藝術展覽提供了精緻的美術作品,讓人深刻體會到畫作、畫框各有各的美,與自己的認真與定位,成長的認知。
Thumbnail
這場真的是期待很久且去過以後除了抱怨人太多外都一致好評的展覽。 身為藝術門外漢的我也一度懷疑這些畫真的有這麼好看嗎?卻沒想到去過以後,有非常多的想法跟感動想要記錄下來。
Thumbnail
看畫展 台中美術館展出當代知名畫作家的集體畫展畫家們的技術,個個出神入化每一服作品都畫的微妙唯肖媒體,報導都讚不絕口,評論家們也給予很高的評價,因此吸引很多人前來參觀,也會把會場急的水泄不通。 小花和爸爸一起來參觀看到衣服題目為「上學途中」的話引起他們的注意。或者是一群小孩子背著書包嘻嘻哈哈的邁
Thumbnail
你逛美術館嗎?上一次走進美術館,是什麼時候?看了哪一個展?是為了什麼而走進那座美術館呢?隨著社群媒體的蓬勃發展,在美術館或特定作品前拍照、打卡、上傳社群帳號的群眾,變成美術館的另一種風景。藝術的公關操作很成功,全民美術館的目標是否也成功了呢?
Thumbnail
亞洲藝術市場的年度盛會--巴塞爾香港藝博會熱鬧開鑼。此番台灣畫廊不但創紀錄的十家獲邀展出,而且畫廊協會十數家同野也群赴觀摩。業者的看展與酬酢照幾乎洗版我的臉書。看來台灣藝術業者春風得意、收穫滿滿了。
Thumbnail
​台灣藝術的發展從日治時期開始比較有系統規模發展,在藝術界中幕後推手就是藝廊。藝廊得存在讓藝術品流動更加自由、商業機制也是從藝廊開始。小編之前介紹過許多藝廊,這篇接續再來介紹這家靜慮藝廊。 靜慮藝廊相關資訊:: 地址: ​台北市中正區晉江街124號 ​營業時間: PM13:30-PM19:
Thumbnail
逛書展是一種非常豐富的閱讀體驗,不僅可以聽到大師分享,也能夠從書展中獲得心靈上的滿足。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逛書展的過程和心得,並分享了一些收穫和感悟。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參觀博物館、美術館的體驗,和透過螢幕跟紙本看圖片不同...
Thumbnail
找到了約莫2年前畫的圖。我會將原圖和手機桌布一起放在花園,之後也會持續更新過往的畫。 最近想去看畫展。那是我一直很想做的事。 因為我不喜歡獨自前往任何場所,身邊的人都不喜歡藝術,所以我選擇放棄我的喜愛。但我想是時候跨出去了,趁最近我的狀況好轉,偏向亢奮狀態時去實踐它。如果你也熱愛藝術,我們不妨一
Thumbnail
臺南藝術展覽提供了精緻的美術作品,讓人深刻體會到畫作、畫框各有各的美,與自己的認真與定位,成長的認知。
Thumbnail
這場真的是期待很久且去過以後除了抱怨人太多外都一致好評的展覽。 身為藝術門外漢的我也一度懷疑這些畫真的有這麼好看嗎?卻沒想到去過以後,有非常多的想法跟感動想要記錄下來。
Thumbnail
看畫展 台中美術館展出當代知名畫作家的集體畫展畫家們的技術,個個出神入化每一服作品都畫的微妙唯肖媒體,報導都讚不絕口,評論家們也給予很高的評價,因此吸引很多人前來參觀,也會把會場急的水泄不通。 小花和爸爸一起來參觀看到衣服題目為「上學途中」的話引起他們的注意。或者是一群小孩子背著書包嘻嘻哈哈的邁
Thumbnail
你逛美術館嗎?上一次走進美術館,是什麼時候?看了哪一個展?是為了什麼而走進那座美術館呢?隨著社群媒體的蓬勃發展,在美術館或特定作品前拍照、打卡、上傳社群帳號的群眾,變成美術館的另一種風景。藝術的公關操作很成功,全民美術館的目標是否也成功了呢?
Thumbnail
亞洲藝術市場的年度盛會--巴塞爾香港藝博會熱鬧開鑼。此番台灣畫廊不但創紀錄的十家獲邀展出,而且畫廊協會十數家同野也群赴觀摩。業者的看展與酬酢照幾乎洗版我的臉書。看來台灣藝術業者春風得意、收穫滿滿了。
Thumbnail
​台灣藝術的發展從日治時期開始比較有系統規模發展,在藝術界中幕後推手就是藝廊。藝廊得存在讓藝術品流動更加自由、商業機制也是從藝廊開始。小編之前介紹過許多藝廊,這篇接續再來介紹這家靜慮藝廊。 靜慮藝廊相關資訊:: 地址: ​台北市中正區晉江街124號 ​營業時間: PM13:30-PM19:
Thumbnail
逛書展是一種非常豐富的閱讀體驗,不僅可以聽到大師分享,也能夠從書展中獲得心靈上的滿足。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逛書展的過程和心得,並分享了一些收穫和感悟。